2020未來科學大獎共揭曉三個獎項及四位獲獎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獲得&34;。
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自2016年設立至今,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物理學家薛其坤,生物學家施一公,水稻育種專家李家洋、袁隆平等知名科學家均獲得過此獎。
在醫學科學界,曾經獲得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34;被傳為佳話。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
在國際上,王振義院士獲得腫瘤學界最高獎——美國凱特琳獎,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法國祺諾臺爾杜加科學獎、美國聖·喬奇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等國際腫瘤研究大獎。為表彰他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法國政府授予他榮譽騎士勳章。
喜氣洋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禮堂正在隆重舉行2001屆畢業典禮,校長喬治·魯普宣布授予王振義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此刻,全場掌聲雷動。王振義教授也成為了我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34;這是喬治·魯普校長對王振義教授的評價。
誘導分子治療癌症是一個全新的,從來沒有人用過的方法。王振義教授獨闢蹊徑,採用逆向思維來攻克這一疾病,並獲得成功,論文在國外《血液》雜誌發表後,引起國際血液界強烈震動,並由此掀起誘導分化研究的新高潮,該論文截止2010年5月已被廣泛援引達1713次。
很快,誘導分化方法先在國內推廣,後又在國際上推廣應用,並取得理想的效果。據統計,這種病例的早期完全緩解率達到85~90% ,而且這種方法副作用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藥物口服、價格低廉,每30顆藥物,可以服10天,費用只有人民幣13塊。這不僅為過去被認為治療困難、死亡率高、費用昂貴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而且還為腫瘤可以通過誘導分化治療的理論和治療途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目前,王振義教授和他的團隊還配合應用砷劑及化療方法,使這種病的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95%,成為第一種可以治癒的急性白血病。因此,王振義教授也被世界醫學界譽為&34;。
至2018年,瑞金醫院主持的大規模臨床實驗顯示,在優化方案的基礎上,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生存率達93%。
王振義教授在1978年首期招收了兩位的研究生。一位就是曾擔任過國家衛生部部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教授。另一位研究生就是後來成為陳竺妻子的陳賽娟。陳賽娟現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血液研究所所長。
王振義教授先後擔任過內科基礎、普通內科學、血液學、病理生理學等教學工作,已培養了博士21人,碩士34人。每當他的學生說起導師時都充滿著感激和敬佩。
&34;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陳國強也是王教授的得意門生,那時寫論文還沒有到用電腦的年代,導師一遍遍修改,陳國強就根據修改的內容重新整理、抄寫。陳國強現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大副校長、交大醫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成為了我國在血液病研究領域響噹噹的人物。
老當益壯的王振義教授與傑出弟子們的更高目標是,努力爭取在2025年使我國惡性血液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較目前提高50%,到2035年,基本攻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