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義院士:我們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因為目前標準往往是看論文

2020-09-07 極科網

9月6日上午,被譽為「中國版諾貝爾獎」的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最高齡的獲獎者是96歲的王振義教授,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在獲獎感言中,王振義教授的話讓人動容又令人深思,他說:

「我 96 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我們(在評審)政策方面有一個缺陷,因為它不是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苦苦工作幾十年的人,而是看論文(發表情況),看他有沒有高級期刊論文。

「我憂愁的地方是,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這跟我們的政策有關,我們的政策是看論文,而不是看實際的工作能力。」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上海方案」救治全球無數患者

上世紀70年代,王振義以祛邪歸正、誘導分化的治療方法著手,帶領團隊經過不斷篩選實驗,發現全反式維甲酸(ATRA)可在體外實驗中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細胞分化、發育為成熟的中性粒細胞。1986年治癒第一例重危病人,標誌誘導分化治療的應用成功,也是瑞金醫院血液科踐行「轉化醫學」領域的開端。

在此後使用全反式維甲酸進行治療的首批24例病人中,完全緩解率也達到了九成多。1988年,瑞金醫院血液科發表在《BLOOD》上的這篇論文獲年度最佳被引證論文獎,至2009年5月,其被引用達1713次。2000年美國出版的「20世紀具有標誌性的血液學論文」一書中,該文被列為全球百年86篇最具有影響的代表論文之一。

隨後,王振義帶領陳竺、陳賽娟和陳國強一起對這種特效藥物進行了深入研究。1990年,陳賽娟發現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原來的17號染色體的維甲酸受體與11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發生融合,形成一個新的融合基因,她繼而克隆了這一新基因,並將之命名為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鋅指蛋白基因,這是我國生物醫學領域中第一個克隆出的新的人類疾病基因。

王振義(中)陳竺(右)陳賽娟(左)

之後,王振義團隊又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水平和轉基因小鼠模型中證實了其致白血病的作用。這一重要的發現,闡明了該疾病的發病原理和運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的分子機理。

1992年,王振義團隊報導我國544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運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的結果,獲完全緩解率已達84%。瑞金醫院血液科的方法引起世界醫學界的關注,各國也都先後證實了這種療法的效果。

雖然全反式維甲酸的發現大幅改善了APL患者的治療效果,但仍然還有不少患者復發,並產生對維甲酸的抗藥性,是否有新的辦法來治療復發的患者成為瑞金醫院血液科新的目標。

1994年,在一次國內學術會議上,陳賽娟偶然得知哈爾濱醫科大學張亭棟教授團隊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腫瘤和白血病有一定療效,就與張亭棟教授等同道精誠合作,聯合攻關。他們在體外實驗中發現三氧化二砷不僅能作用於早幼粒白血病癌細胞,而且還有劑量依賴的雙重效果,即在較大劑量時誘導細胞凋亡,而在較低劑量時則誘導細胞分化。用砒霜治療復發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了成功,這是令人驚喜的結果,這些工作的系列論文發表在美國的《血液》期刊上。1996年8月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文章說: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使人感到震驚的同一研究小組,又取得了驚人的發現。

2015年,王振義收到美國APL患者信件,

並附帶了自己病癒後生下的一對雙胞胎寶寶的照片

而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這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具有協同作用,不但對白血病細胞進行分化凋亡,而且還能將白血病的幹細胞「連根拔起」,意味著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這一曾經最為兇險的白血病,已從一種高度致命的疾病,轉變成一類能夠治癒的急性白血病目前該成果已成為全球公認的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並被美國NCCN所採用,作為APL的一線經典治療方案。

這一成就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轉化醫學成功實踐的經典範例,奠定了轉化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王振義院士因為在腫瘤領域首次運用「誘導分化」理論治癒了白血病,在2011年1月14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獲獎心情「好的壞的都有」

希望年輕人有創新精神,能刻苦鑽研

該獎項宣布後,生命科學獎委員會電話連線了王振義院士。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今天,每天仍然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總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王振義院士認為:「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但是,我們年輕人跟上來的還不夠,因為目前標準往往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王振義院士表示,「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其實我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發表在中等雜誌上,不是最高級的雜誌上。」

對年輕人的成長成才和評價體系,王振義院士認為,判斷一個青年人怎麼樣,就看他有沒有創新性、鑽研性,有沒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態度,因為成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對於「獎金您準備怎麼分配」的提問,王振義說,麻煩醫院幫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相關焦點

  • 96歲王振義獲未來科學大獎,他說「這個獎為啥不給年輕人」
    未來獎項宣布後,生命科學獎委員會電話連線了王振義院士。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今天,每天仍然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死去,我非常難過,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王振義院士認為,「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 獲未來科學獎百萬獎金後,96歲王振義院士做出決定:全捐
    面對「準備怎麼分配獎金」的提問時,96歲的王振義院士說,「麻煩醫院幫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據悉,未來科學大獎獎金高達百萬。王振義有多厲害?事情得從半個世紀前說起。1988年,瑞金醫院血液科發表在《BLOOD》(《血液》)上的這篇論文獲年度最佳被引證論文獎,至2009年5月,該文被引用高達1713次。2000年美國出版的「20世紀具有標誌性的血液學論文」一書中,該文被列為全球百年86篇最具有影響的代表論文之一。在此期間,王振義帶領陳竺、陳賽娟和陳國強一起對這種特效藥物展開深入研究。
  • 王振義教授:獲「生命科學獎」後,心情好的壞的都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朱凡)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
  • 「我96歲了,此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王振義院士談「生命科學獎」的獲獎感言
    圖2.榮獲生命科學獎的兩位教授當王振義教授在接受新聞發布會現場連線時,他的心情喜憂參半:「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同時也覺得我們年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好的就是覺得我們國家重視科學,做的研究工作只要對人民有益處,就受到表揚和獎勵,我作為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非常憂愁,就覺得這個獎為什麼頒給年紀大的人?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的人呢?我們年輕的科學家難道沒有創新嗎?我有時候想,我們國家的年輕人突出的不夠多。
  • 96歲院士獲700萬大獎,卻更加憂愁:這屆年輕人跟不上來
    但是在面對記者採訪的時候,王振義教授卻並沒有很多開心,因為他對我們年輕人才的成長有著深深的憂慮。王振義教授告訴記者:「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
  • 老教授「憂愁」,年輕人「吐槽」:我們的評價體系怎麼了?
    「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怎樣才能讓年輕人跟上來?被點名了,年輕人服氣嗎?《中國科學報》採訪了兩位「80後」科研人員,請他們講講年輕人的真實想法。
  • 專訪|未來科學大獎王振義:沒有基礎研究,臨床問題就很難解決
    在王振義院士看來,這個獎應該是「鼓勵年輕人,而不是鼓勵快要離開世界的人」。王振義院士的憂愁其實也並非沒有緣由,他舉證諸多。就要看哪個年紀輕的人在這個方向上的研究,從新的理論上治療好腫瘤了,跟靶向治療是一樣的,靶向治療也有好多藥物,得到了國際上的大獎。
  •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讓年輕人多說說」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 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獎金全部捐 讓年輕人多說說」
    新華社上海9月7日電(記者仇逸周琳)面對記者的多次採訪申請,王振義總是說,「別採訪我了,多讓年輕人說說。」誠如他在獲獎時發表感言所言,「你們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 老教授憂愁,年輕人吐槽,評價體系怎麼了?
    「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怎樣才能讓年輕人跟上來?被點名了,年輕人服氣嗎?
  • 96歲院士王振義獲獎後發問:為什麼不頒發給年輕人?
    近日,96歲的科學院士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700萬元。但他獲獎後卻反問: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獎頒給我,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將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結果,研究生畢業了,論文也發表了,但具體方法用在病人身上還是沒效果。有人說,「這條路大概就是走不通的……」 但王振義始終沒有放棄。
  • 王振義院士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獎金數百萬,但他卻說有點難過
    難得周末下午有時間,抽空看了2020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張亭棟教授、王振義教授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其實是蠻大一筆獎勵了。
  • 王振義院士:「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目前,王振義教授和他的團隊還配合應用砷劑及化療方法,使這種病的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95%,成為第一種可以治癒的急性白血病。因此,王振義教授也被世界醫學界譽為「癌症誘導分化第一人」。至2018年,瑞金醫院主持的大規模臨床實驗顯示,在優化方案的基礎上,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生存率達93%。
  • 96歲老院士不願受獎:該給年輕人
    王振義教授,1924年出生於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主要從事血液內科以及血液學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王振義教授最突出的貢獻就是研製出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藥物,並且成為全球通用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當得知自己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第一反應,王振義院士卻是「不願意接受」。這個獎應該多給年輕人,鼓勵他們做出更多貢獻,得獎的都是年紀大的,起不到鼓勵作用。我們要看將來,不要看現在。
  • 96歲王振義院士喜獲生命科學獎,他讓"血癌"治癒率超93%
    在醫學科學界,曾經獲得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振義院士先後培養出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34;被傳為佳話。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王振義教授獨闢蹊徑,採用逆向思維來攻克這一疾病,並獲得成功,論文在國外《血液》雜誌發表後,引起國際血液界強烈震動,並由此掀起誘導分化研究的新高潮,該論文截止2010年5月已被廣泛援引達1713次。
  • 專訪96歲院士王振義:我為什麼在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後覺得憂愁?
    9月8日,王振義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去家中採訪,再次解釋了獲獎後這番「微詞」背後的深意。「科研成果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我們要多鼓勵年輕人,讓他們靜下心來學習、鑽研問題,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學位、論文。」「科研是一場接力賽,每個研究所、實驗室都需要一代代傳承,才能讓需要十年磨一劍的科研成果有所突破。」
  • 放棄專利、捐百萬獎金的「藥神」有話說:我不想得獎,讓給年輕人
    當然是謝謝大家,對我這個工作的評價,但是我覺得呢,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或許,我們不能理解他高興之餘的失落心情。「這一方面是因為祖母逝世後,父親希望子女有一人能從醫,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當醫生可以幫很多人。」因為父親的期盼,王振義選擇了醫學專業。震旦學校原本是一所教會學校,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大學,後來震旦醫學院劃分給了上海交通大學。
  • 讓更多年輕人站上科學「C位」
    其實,以王振義教授為白血病患者做出的貢獻,他獲得「生命科學獎」可謂實至名歸。而且,未來科學大獎也並非只偏愛年長者,而與年輕人無緣。遠的不說,就拿今年「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來說,就是科學界「年輕有為」的代表。今年55歲的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兩年前當選為遼寧省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