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被譽為「中國版諾貝爾獎」的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在今年的獲獎者中,最高齡的獲獎者是96歲的王振義教授,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在獲獎感言中,王振義教授的話讓人動容又令人深思,他說:
「我 96 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我覺得有一個問題:我們(在評審)政策方面有一個缺陷,因為它不是鼓勵有理想的年輕人、苦苦工作幾十年的人,而是看論文(發表情況),看他有沒有高級期刊論文。
「我憂愁的地方是,年輕人跟上來的不夠。這跟我們的政策有關,我們的政策是看論文,而不是看實際的工作能力。」
讓癌細胞「改邪歸正」
「上海方案」救治全球無數患者
上世紀70年代,王振義以祛邪歸正、誘導分化的治療方法著手,帶領團隊經過不斷篩選實驗,發現全反式維甲酸(ATRA)可在體外實驗中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細胞分化、發育為成熟的中性粒細胞。1986年治癒第一例重危病人,標誌誘導分化治療的應用成功,也是瑞金醫院血液科踐行「轉化醫學」領域的開端。
在此後使用全反式維甲酸進行治療的首批24例病人中,完全緩解率也達到了九成多。1988年,瑞金醫院血液科發表在《BLOOD》上的這篇論文獲年度最佳被引證論文獎,至2009年5月,其被引用達1713次。2000年美國出版的「20世紀具有標誌性的血液學論文」一書中,該文被列為全球百年86篇最具有影響的代表論文之一。
隨後,王振義帶領陳竺、陳賽娟和陳國強一起對這種特效藥物進行了深入研究。1990年,陳賽娟發現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原來的17號染色體的維甲酸受體與11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發生融合,形成一個新的融合基因,她繼而克隆了這一新基因,並將之命名為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鋅指蛋白基因,這是我國生物醫學領域中第一個克隆出的新的人類疾病基因。
王振義(中)陳竺(右)陳賽娟(左)
之後,王振義團隊又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水平和轉基因小鼠模型中證實了其致白血病的作用。這一重要的發現,闡明了該疾病的發病原理和運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的分子機理。
1992年,王振義團隊報導我國544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運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的結果,獲完全緩解率已達84%。瑞金醫院血液科的方法引起世界醫學界的關注,各國也都先後證實了這種療法的效果。
雖然全反式維甲酸的發現大幅改善了APL患者的治療效果,但仍然還有不少患者復發,並產生對維甲酸的抗藥性,是否有新的辦法來治療復發的患者成為瑞金醫院血液科新的目標。
1994年,在一次國內學術會議上,陳賽娟偶然得知哈爾濱醫科大學張亭棟教授團隊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腫瘤和白血病有一定療效,就與張亭棟教授等同道精誠合作,聯合攻關。他們在體外實驗中發現三氧化二砷不僅能作用於早幼粒白血病癌細胞,而且還有劑量依賴的雙重效果,即在較大劑量時誘導細胞凋亡,而在較低劑量時則誘導細胞分化。用砒霜治療復發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了成功,這是令人驚喜的結果,這些工作的系列論文發表在美國的《血液》期刊上。1996年8月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文章說: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使人感到震驚的同一研究小組,又取得了驚人的發現。
2015年,王振義收到美國APL患者信件,
並附帶了自己病癒後生下的一對雙胞胎寶寶的照片
而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這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具有協同作用,不但對白血病細胞進行分化凋亡,而且還能將白血病的幹細胞「連根拔起」,意味著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這一曾經最為兇險的白血病,已從一種高度致命的疾病,轉變成一類能夠治癒的急性白血病。目前該成果已成為全球公認的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並被美國NCCN所採用,作為APL的一線經典治療方案。
這一成就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轉化醫學成功實踐的經典範例,奠定了轉化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王振義院士因為在腫瘤領域首次運用「誘導分化」理論治癒了白血病,在2011年1月14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獲獎心情「好的壞的都有」
希望年輕人有創新精神,能刻苦鑽研
該獎項宣布後,生命科學獎委員會電話連線了王振義院士。得知獲獎後,他表示:「心情好的壞的都有,一方面我們國家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對人民有益就受到表揚和獎勵,作為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憂愁,這個獎為什麼不頒給年輕人?」
「今天,每天仍然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總覺得我們努力了幾十年只解決了一種,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王振義院士認為:「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
「但是,我們年輕人跟上來的還不夠,因為目前標準往往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王振義院士表示,「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其實我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發表在中等雜誌上,不是最高級的雜誌上。」
對年輕人的成長成才和評價體系,王振義院士認為,判斷一個青年人怎麼樣,就看他有沒有創新性、鑽研性,有沒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態度,因為成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對於「獎金您準備怎麼分配」的提問,王振義說,麻煩醫院幫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