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得知自己獲獎後直言,十分憂愁,「為什麼要頒給一個老頭子呢?」
王振義與發布會現場連線時表示,國家重視科學,科學對人民有益,作為獲獎者他很高興。「但另一方面我非常憂愁。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這個獎不給年輕人呢?我們年輕人難道沒有科學家嗎?他們難道沒有創新嗎?」
連線人解釋道,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其中,有70後、80後,不乏年輕的科學家。
王振義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很多青年才俊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包括自己此次獲獎的研究,也離不開自己學生做的的工作。王振義還提到,青年人才要有積極性、創新性、專業性,刻苦耐心做科研工作。
和王振義一同摘得「生命科學獎」的張亭棟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該獎勵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我的方法不是治療所有的急性白血病人,每天都有很多急性白血病人死掉,我非常難過。」王振義表示,科學的高峰還需要繼續攀登。
「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兩項大獎涉及的研究成果也值得關注。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因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因其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