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得到350萬獎金,你會如何分配這筆錢?」
可能有人已經開始腦補,換房子、換車或者去旅行等等。
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院士,得知自己獲得如此豐厚的獎金時,說了一句:
「幫我把這些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吧!」
提起王振義院士,許多人會覺得陌生,但其實他在醫學領域非常有成就,被譽為真正的「藥神」。
他帶領團隊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
他被譽為「新中國對世界醫學八大貢獻」之一;
他悉心培養學生,造就了「一門四院士」的佳話;
如此有成就的人,卻對名利沒有絲毫的興趣,或許有人不理解,奮鬥一生卻無欲無求,這到底是什麼境界?
翻開他一生的成就,你就能讀懂這份淡泊名利了。
1985年,上海兒科醫院收治了一位5歲的白血病患者。小患者的病情十分嚴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醫生們卻束手無策。
「只要能救她,怎樣都行!」家屬絕望地哀求。
看著危在旦夕的小患者和無助的家人,王振義大膽提出了自己研發的全新的治療方法「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療法」。
在此之前,此療法只是取得了科研上的成功,卻從未在臨床領域用過,是否能成功還是未知數。
當時王振義已經62歲了,很多人勸說:
「60多歲了,別折騰了,萬一除了什麼問題,小心毀了清名。」
王振義卻只說了一句話:
「我為了病人,我是有試驗依據的,我相信科學。」
在王振義心裡,病人生命高於一切,個人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
最終,王振義頂著無數人的質疑聲,開始為患者治療。
7天後,讓人振奮的一幕發生了,孩子的症狀明顯好轉,一個月後病情完全緩解,這之後醫生們又在全市找到了24例相同病例,用藥後治癒率高達90%以上。
王振義帶著學生們終於攻克了讓世界血液科醫生都為之頭痛的醫學難題,科室裡傳來了久違的歡聲笑語。
外人看到的,只是勝利的瞬間。
為了攻克這個醫學難題,王振義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心血和努力。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因成績優異,王振義成為廣慈醫院(瑞金醫院前身)的住院醫師。
1952年,醫院成立血液科,當時王振義的想法是:「血液病較簡單,就是拿個顯微鏡看一下細胞怎麼樣,就可以診斷了」。於是,他就選擇專攻內科裡的血液病方向。
只是王振義沒想到,血液病非但不簡單,還非常複雜,令他一生求索。
當時,醫院內沒有血液病老師,唯一的學習渠道就是「書」,王振義就邊工作邊學習,年復一年,書本、論文 、病例,不斷充實著王振義的專業知識。
五十年代末,王振義進入白血病病房工作,和「白血病患者」零距離接觸,但看到的一切都讓他無比痛心。
僅僅半年時間,王振義就目睹了五十五位病人痛苦離世。其中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臨床表現最為兇險的一種,很多病人往往在搶救幾小時後就死亡了。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全世界的醫生們都在研究這個疾病,卻沒有治療方案和結果,醫生們都非常有挫敗感。
王振義看到那麼多病人相繼去世,心口仿佛壓了一塊大石頭,他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突破口」。
每天除了查房、問診外,他都把自己封閉起來,在國內外的學術文獻裡查找資料,忘記吃飯和休息,是他生活的常態。
就在王振義苦苦探索,卻沒有絲毫進展時,一篇國外的論文闖入了他的視線,讓他看到了一絲曙光。
1978年,以色列專家發表的論文傳到了中國,論文中寫道,他們在小白鼠身上試驗成功,白血病細胞能在一定條件下發生逆轉,變成正常細胞。
這一發現,為王振義的探索之路,打開了一扇天窗。
隨後王振義就向醫院申請了四五平米的「灶坡間」,頂著技術、設備 、信息、人員短缺的四重壓力,帶領幾名研究生用顯微鏡默默開始了「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的研究。
物質條件有限,團隊面臨的困難就更大了,苦熬三年,經過數次嘗試,但王振義和學生們依然毫無收穫。
一次次的挫敗對醫生而言,是難以形容的打擊,當時許多人都覺得「這條路走不通了」,甚至國外的許多實驗室都接受了這個事實,可王振義的團隊沒有。
抱著「必勝」的信念,王振義團隊頂著壓力和寂寞,在這條看不到未來的道路上繼續求索,想想那些處在生死邊緣的病人,王振義就告訴自己「絕不放棄」。
1983年,王振義又一次在國外文獻中有了重大發現,文章中說:「在一種名叫『13順維甲酸』藥物,可以誘導分化腫瘤細胞。」
但當時國內還沒有13-順維甲酸,只有一種全反式的維甲酸,是一種治療皮膚病的藥,王振義決定用它做實驗。
大家找到藥廠,興奮地說:「想用這種藥物去研究如何攻克白血病。」
製藥工程一聽,就很爽快地送給他們幾盒。
回到簡陋的實驗室,王振義帶領學生們開始了新一輪的試驗研究,經過半年時間的反覆研究, 證實該藥物可以將幼稚期的白血病細胞轉為成熟的細胞。
苦苦探索多年,終於有了重大突破,王振義和學生們都無比興奮。
雖然實驗結果是好的,但全反式維甲酸有一定副作用,所以臨床應用要承受很大的壓力。
直到1986年,王振義挽救了五歲小患者的生命,這種治療方法才得到認可。
從1978年到1986年,歷經整整八年,在嘗試了無數種方法後,王振義帶著學生們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為患者打開了一扇天窗。
1988年,王振義的醫學成果發表在全球血液學頂端刊物《血液》上,之後許多國家都先派人來學習,這項成果得到了國際認可。
此後,王振義帶著學生們,經過多次實驗研究,又提出了「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此方法也讓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被治癒的白血病。
該治療方法與青蒿素的發明等並列為「新中國對世界醫學的八大貢獻」。
奇蹟一個接一個誕生,生命一個接一個得到挽救,國際著名癌症研究權威Richard教授更是稱這一研究為「具有劃時代意義」。
1994年,王振義教授獲得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凱特林獎。此前,該獎項從未頒發過給中國人,評委會稱王振義為「人類癌症治療史上應用誘導分化療法獲得成功的第一人」。
就在大家以為王振義會申請專利,為自己的付出換回最大回報時,王振義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為了讓更多患者受益,放棄了申請專利。」
直到現在一盒10粒裝的全反式維甲酸的售價僅為290元,並且進入醫保,堪稱世界上價格最低的治療白血病的藥物了。
經常有人問:「您為什麼沒有申請專利?」
王振義教授都會說:
「醫生就是要解決病人問題,而不是拼命想著如何掙錢,這跟我的信仰是違背的。」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這八個字在王振義教授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英雄也有走到垂暮之年的時候,轉眼間王振義教授已經從意氣風華的小夥子,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者。
王振義教授深知一個道理,醫學需要傳承,他要將更大的舞臺留給年輕人,自己「退居二線」。
按理說勞累了幾十年,應該安享晚年了,但王振義教授卻說:
「雖然我沒有那麼多少時間搞科研,但我暫時還能現學現賣地做些工作,做一些小貢獻。」
於是,2003年,王振義教授自創了「開卷考試」,並不是他考學生,而是學生靠他。
雖然不再直接面對病人,不能再進入實驗室,但「為患者解決問題」,始終是王振義教授不變的初心。
王振義教授要科室裡的年輕醫生把臨床中碰到的疑難病例搜集到一起,提交給他,他則利用一周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並做出思考、分析,每周四和大家聚集到一起,共同探討。
為此,王振義教授還在學會了上網,他說:「現在網絡太強大了,什麼文獻都能搜集到,要學會利用網絡去學習。」
因年事已高,每次查完資料後,王振義教授的眼角總是不斷地流出淚水,身邊人總是勸說他:「注意休息。」
他則開玩笑地說:「上天看見我的眼淚,知道我對世間還存著眷戀,不肯收我。」
哪怕障礙越來越多,也不會阻礙他為患者解決問題的求索之心。
王振義教授還特別認真,偶爾遇到答不上題的時候,他都會苦思冥想,不找到答案絕不罷休。
有兩次因為問題沒有解決,他睡覺都不踏實,半夜也會爬起來,打開電腦尋找答案,為此還曾摔跤過兩次。
保姆每次都勸他說:「年齡這麼大了,不要再半夜起來了,太危險了」。
但王振義教授卻不以為然,他總是回一句:
「白天醒來可能就忘了,這是一個人的命啊,真是性命攸關吶,怎麼能不起來趕緊記下來,查一查!」
王振義教授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 把無數早粒白血病患者帶離死亡禁區,為無數患者解決了疑難雜症,讓他們重新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陽。
王振義教授不但在醫學領域有非凡的成就,他更是一位難求的好老師,創造了「一門四院士」的團隊奇蹟,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醫學翹楚。
中國科學院院士、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就是王振義教授的門下弟子。談及老師,陳國強院士回憶:
「我們寫論文的年代,還沒有電腦,老師一遍遍修改,我就一遍遍整理抄寫;王老師先後改了10遍,近二萬字的畢業論文,我就抄了10遍。
那會王老師白天上班忙,只有晚上有時間幫學生修改,好多次他都是把我叫到家,一起吃完飯,放下碗筷後,師生二人就『扎進』論文裡。」
王振義教授這種甘為人梯的品格,時刻影響著門下學生,激勵著他們向更高的醫學山峰攀登。
傳世育人,識才用才。王振義教授不但用心培養人才,而且他還特別「惜才」。
當年,他的得意門生陳竺學成歸國,經過幾年的錘鍊後,王振義主動讓「位」,把代表中國血液學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所長的位置,交給了陳竺。
面對外界的不理解,王振義教授說:「現代醫學發展的非常快,但我卻越來越老了,交班給這樣優秀的學生,我放心。」
不居功自大,不佔著高位,對學生毫無保留,如此謙遜、豁達的王振義,配得上「為人師表」四個字。
在王振義教授家中的客廳牆上,掛著一幅油,名為《清貧的牡丹》。
牡丹是國花,象徵著雍容華貴,但人們印象中大紅大紫的的牡丹,在這幅畫上呈現出的確實恬淡清雅的白色。
王教授很喜歡這幅淡雅的牡丹,他說:「做人要有不斷攀高的雄心,也要有正確對待榮譽的態度。」
胸膺填壯志,榮華視流水。這也是王振義教授一生歷程的真實寫照。
從醫七十七載,王振義院士幫助無數病人起死回生,他始終記得父親的教誨:「要心懷大愛」。
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愛,他一生求索,因他的重要發現與放棄專利的善舉,使全球萬千患者獲益。
非但如此,王振義教授還非常的博愛,他不僅對名利無欲去求,還把金錢看得非常淡泊。
1996年,王振義院士獲得「求是」科學家獎,並獲得了100萬獎金,隨後他將40萬捐給醫院,40萬捐給學校 ,10萬元,捐給醫院血液所。
2011年,王振義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500萬的獎金, 其中450萬捐給醫院 其餘全部贈與團隊成員。
他的學生陳國強說:
「老師非常有家國情懷 ,有一種人民百姓情懷,一生幾乎不考慮個人 ,只考慮如何將病人治療好 ,有限的經費能夠使病人獲得最大的益處,就是他考慮最多的事情。」
如今王振義院士,已經96歲高齡,他依然堅持每周四的「開卷考試」,堅持用自己生命的餘光,去為更多患者帶來光明的未來。
面對無數殊榮 ,他心裡最為牽掛的,依然是尚未被醫治的患者,在他所列的遺囑中,一大部分錢都要捐給血友病病人,希望改變病人的生活。
看淡名利,不為金錢所動,心裡只有病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醫者」。
. END .
【文| 晨夕】
【編輯| 淡淡翠】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