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中國"藥神",34年前攻克白血病,為救患者甘願放棄專利

2020-11-07 李砍柴


「如果你得到350萬獎金,你會如何分配這筆錢?」


可能有人已經開始腦補,換房子、換車或者去旅行等等。


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王振義院士,得知自己獲得如此豐厚獎金時,說了一句:


「幫我把這些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吧!」



提起王振義院士,許多人會覺得陌生,但其實他在醫學領域非常有成就,被譽為真正的「藥神」。


他帶領團隊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


他被譽為「新中國對世界醫學八大貢獻」之一;


他悉心培養學生,造就了「一門四院士」的佳話;



如此有成就的人,卻對名利沒有絲毫的興趣,或許有人不理解,奮鬥一生卻無欲無求,這到底是什麼境界?


翻開他一生的成就,你就能讀懂這份淡泊名利了。



1985年,上海兒科醫院收治了一位5歲的白血病患者。小患者的病情十分嚴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醫生們卻束手無策。


「只要能救她,怎樣都行!」家屬絕望地哀求。


看著危在旦夕的小患者和無助的家人,王振義大膽提出了自己研發的全新的治療方法「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療法」。



在此之前,此療法只是取得了科研上的成功,卻從未在臨床領域用過,是否能成功還是未知數。


當時王振義已經62歲了,很多人勸說:


「60多歲了,別折騰了,萬一了什麼問題,小心毀了清名。」


王振義卻只說了一句話:


「我為了病人,我是有試驗依據的,我相信科學。」



在王振義心裡,病人生命高於一切,個人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


最終,王振義頂著無數人的質疑聲,開始為患者治療。


7天後,讓人振奮的一幕發生了,孩子的症狀明顯好轉,一個月後病情完全緩解,這之後醫生們又在全市找到了24例相同病例,用藥後治癒率高達90%以上。



王振義帶著學生們終於攻克了讓世界血液科醫生都為之頭痛的醫學難題,科室裡傳來了久違的歡聲笑語。


外人看到的,只是勝利的瞬間。


為了攻克這個醫學難題,王振義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心血和努力。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因成績優異,王振義成為廣慈醫院(瑞金醫院前身)的住院醫師。


1952年,醫院成立血液科,當時王振義的想法是:「血液病較簡單,就是拿個顯微鏡看一下細胞怎麼樣,就可以診斷了」。於是,他就選擇專攻內科裡的血液病方向。


只是王振義沒想到,血液病非但不簡單,還非常複雜,令他一生求索。



當時,醫院內沒有血液病老師,唯一的學習渠道就是「書」,王振義就邊工作邊學習,年復一年,書本、論文 、病例,不斷充實著王振義的專業知識。


五十年代末,王振義進入白血病病房工作,和「白血病患者」零距離接觸,但看到的一切都讓他無比痛心。



僅僅半年時間,王振義就目睹了五十五位病人痛苦離世。其中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臨床表現最為兇險的一種,很多病人往往在搶救幾小時後就死亡了。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全世界的醫生們都在研究這個疾病,卻沒有治療方案和結果,醫生們都非常有挫敗感。


王振義看到那麼多病人相繼去世,心口仿佛壓了一塊大石頭,他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找到突破口」。


每天除了查房、問診外,他都把自己封閉起來,在國內外的學術文獻裡查找資料,忘記吃飯和休息,是他生活的常態。



就在王振義苦苦探索,卻沒有絲毫進展時,一篇國外的論文闖入了他的視線,讓他看到了一絲曙光。


1978年,以色列專家發表的論文傳到了中國,論文中寫道,他們在小白鼠身上試驗成功,白血病細胞能在一定條件下發生逆轉,變成正常細胞。


這一發現,為王振義的探索之路,打開了一扇天窗。



隨後王振義就向醫院申請了四五平米的「灶坡間」,頂著技術、設備 、信息、人員短缺的四重壓力,帶領幾名研究生用顯微鏡默默開始了「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的研究。


物質條件有限,團隊面臨的困難就更大了,苦熬三年,經過數次嘗試,但王振義和學生們依然毫無收穫。


一次次的挫敗對醫生而言,是難以形容的打擊,當時許多人都覺得「這條路走不通了」,甚至國外的許多實驗室都接受了這個事實,可王振義的團隊沒有。



抱著「必勝」的信念,王振義團隊頂著壓力和寂寞,在這條看不到未來的道路上繼續求索,想想那些處在生死邊緣的病人,王振義就告訴自己「絕不放棄」。


1983年,王振義又一次在國外文獻中有了重大發現,文章中說:「在一種名叫『13順維甲酸』藥物,可以誘導分化腫瘤細胞。」


但當時國內還沒有13-順維甲酸,只有一種全反式的維甲酸,是一種治療皮膚病的藥,王振義決定用它做實驗。



大家找到藥廠,興奮地說:「想用這種藥物去研究如何攻克白血病。」


製藥工程一聽,就很爽快地送給他們幾盒。


回到簡陋的實驗室,王振義帶領學生們開始了新一輪的試驗研究,經過半年時間的反覆研究, 證實該藥物可以將幼稚期的白血病細胞轉為成熟的細胞。



苦苦探索多年,終於有了重大突破,王振義和學生們都無比興奮。


雖然實驗結果是好的,但全反式維甲酸有一定副作用,所以臨床應用要承受很大的壓力。


直到1986年,王振義挽救了五歲小患者的生命,這種治療方法才得到認可。


從1978年到1986年,歷經整整八年,在嘗試了無數種方法後,王振義帶著學生們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為患者打開了一扇天窗。



1988年,王振義的醫學成果發表在全球血液學頂端刊物《血液》上,之後許多國家都先派人來學習,這項成果得到了國際認可。


此後,王振義帶著學生們,經過多次實驗研究,又提出了「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此方法也讓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被治癒的白血病。


該治療方法與青蒿素的發明等並列為「新中國對世界醫學的八大貢獻」。



奇蹟一個接一個誕生,生命一個接一個得到挽救,國際著名癌症研究權威Richard教授更是稱這一研究為「具有劃時代意義」。


1994年,王振義教授獲得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凱特林獎。此前,該獎項從未頒發過給中國人,評委會稱王振義為「人類癌症治療史上應用誘導分化療法獲得成功的第一人」。


就在大家以為王振義會申請專利,為自己的付出換回最大回報時,王振義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為了讓更多患者受益,放棄了申請專利。」



直到現在一盒10粒裝的全反式維甲酸的售價僅為290元,並且進入醫保,堪稱世界上價格最低的治療白血病的藥物了。


經常有人問:「您為什麼沒有申請專利?」


王振義教授都會說:


「醫生就是要解決病人問題,而不是拼命想著如何掙錢,這跟我的信仰是違背的。」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這八個字在王振義教授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英雄也有走到垂暮之年的時候,轉眼間王振義教授已經從意氣風華的小夥子,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者。


王振義教授深知一個道理,醫學需要傳承,他要將更大的舞臺留給年輕人,自己「退居二線」。



按理說勞累了幾十年,應該安享晚年了,但王振義教授卻說:


「雖然我沒有那麼多少時間搞科研,但我暫時還能現學現賣地做些工作,做一些小貢獻。」


於是,2003年,王振義教授自創了「開卷考試」,並不是他考學生,而是學生靠他。


雖然不再直接面對病人,不能再進入實驗室,但「為患者解決問題」,始終是王振義教授不變的初心。



王振義教授要科室裡的年輕醫生把臨床中碰到的疑難病例搜集到一起,提交給他,他則利用一周時間搜索全球最新文獻,並做出思考、分析,每周四和大家聚集到一起,共同探討。


為此,王振義教授還在學會了上網,他說:「現在網絡太強大了,什麼文獻都能搜集到,要學會利用網絡去學習。」


因年事已高,每次查完資料後,王振義教授的眼角總是不斷地流出淚水,身邊人總是勸說他:「注意休息。」



他則開玩笑地說:「上天看見我的眼淚,知道我對世間還存著眷戀,不肯收我。」


哪怕障礙越來越多,也不會阻礙他為患者解決問題的求索之心。


王振義教授還特別認真,偶爾遇到答不上題的時候,他都會苦思冥想,不找到答案絕不罷休。


有兩次因為問題沒有解決,他睡覺都不踏實,半夜也會爬起來,打開電腦尋找答案,為此還曾摔跤過兩次。



保姆每次都勸他說:「年齡這麼大了,不要再半夜起來了,太危險了」。


但王振義教授卻不以為然,他總是回一句:


「白天醒來可能就忘了,這是一個人的命啊,真是性命攸關吶,怎麼能不起來趕緊記下來,查一查!」


王振義教授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 把無數早粒白血病患者帶離死亡禁區,為無數患者解決了疑難雜症,讓他們重新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陽。



王振義教授不但在醫學領域有非凡的成就,他更是一位難求的好老師,創造了「一門四院士」的團隊奇蹟,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醫學翹楚。


中國科學院院士、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就是王振義教授的門下弟子。談及老師,陳國強院士回憶:


「我們寫論文的年代,還沒有電腦,老師一遍遍修改,我就一遍遍整理抄寫;王老師先後改了10遍,近二萬字的畢業論文,我就抄了10遍。


那會王老師白天上班忙,只有晚上有時間幫學生修改,好多次他都是把我叫到家,一起吃完飯,放下碗筷後,師生二人就『扎進』論文裡。」



王振義教授這種甘為人梯的品格,時刻影響著門下學生,激勵著他們向更高的醫學山峰攀登。


傳世育人,識才用才。王振義教授不但用心培養人才,而且他還特別「惜才」。


當年,他的得意門生陳竺學成歸國,經過幾年的錘鍊後,王振義主動讓「位」,把代表中國血液學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所長的位置,交給了陳竺。



面對外界的不理解,王振義教授說:「現代醫學發展非常快,但我卻越來越老了,交班給這樣優秀的學生,我放心。」


不居功自大,不佔著高位,對學生毫無保留,如此謙遜、豁達的王振義,配得上「為人師表」四個字。



在王振義教授家中的客廳牆上,掛著一幅,名為《清貧的牡丹》。


牡丹是國花,象徵著雍容華貴,但人們印象中大紅大紫的的牡丹,在這幅畫上呈現出的確實恬淡清雅的白色。


王教授很喜歡這幅淡雅的牡丹,他說:「做人要有不斷攀高的雄心,也要有正確對待榮譽的態度。」



胸膺填壯志,榮華視流水。這也是王振義教授一生歷程的真實寫照。


從醫七十七載,王振義院士幫助無數病人起死回生,他始終記得父親的教誨:「要心懷大愛」。


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愛,他一生求索,因他的重要發現與放棄專利的善舉,使全球萬千患者獲益。


非但如此,王振義教授還非常的博愛,他不僅對名利無欲去求,還把金錢看得非常淡泊。



1996年,王振義院士獲得「求是」科學家獎,並獲得了100萬獎金,隨後他將40萬捐給醫院,40萬捐給學校 ,10萬元,捐給醫院血液所。


2011年,王振義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500萬的獎金, 其中450萬捐給醫院 其餘全部贈與團隊成員。



他的學生陳國強說:


「老師非常有家國情懷 ,有一種人民百姓情懷,一生幾乎不考慮個人 ,只考慮如何將病人治療好 ,有限的經費能夠使病人獲得最大的益處,就是他考慮最多的事情。」


如今王振義院士,已經96歲高齡,他依然堅持每周四的「開卷考試」,堅持用自己生命的餘光,去為更多患者帶來光明的未來。


面對無數殊榮 ,他心裡最為牽掛的,依然是尚未被醫治的患者,在他所列的遺囑中,一大部分錢都要捐給血友病病人,希望改變病人的生活。


看淡名利,不為金錢所動,心裡只有病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醫者」。


. END .

【文| 晨夕】

【編輯| 淡淡翠】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相關焦點

  • 剛剛,96歲醫生獲700萬大獎:攻克"最兇"白血病,放棄專利30年拯救萬千人!
    昨天,已經96歲高齡的王老沒有親臨頒獎現場卻在電話連線中說了篇幅最長也是最感人肺腑、令人深思的獲獎感言!「生命科學」獎項的96歲的王振義和88歲的張亭棟。為讓患者都吃得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藥,他主動放棄專利申請,
  • 96歲醫生獲700萬大獎:攻克"最兇"白血病,拯救萬千人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就被兩位中國醫生攻克,這兩位醫生,就是此次獲得「生命科學」獎項的96歲的王振義和88歲的張亭棟。他主動放棄專利申請,三十多年未用救命藥為個人賺取一分錢!:「三年攻克白血病!」紛紛為這個「中國方案」拍案叫絕!
  • 放棄專利、捐百萬獎金的「藥神」有話說:我不想得獎,讓給年輕人
    我96歲了,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為什麼不獎勵給年輕的人呢?當然是謝謝大家,對我這個工作的評價,但是我覺得呢,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或許,我們不能理解他高興之餘的失落心情。
  • 2萬元白血病藥物,放棄專利只賣3百,「藥神」科學家上熱榜
    其中一個獎由96歲的老科學家獲得。大獎發布後關注者寥寥,但是老人放棄專利,降價賣神藥的義舉受到熱捧!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憑藉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
  • 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獲未來科學大獎,96歲的王振義能等來諾獎嗎
    單一獎項獎金為100萬美元。而且王振義院士並沒有將此申請為專利牟利,而是樸實地希望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儘快用得起這種藥。在王振義的呼籲下,該藥被納入醫保,王振義所在醫院更是將每瓶藥價由15元調整為11.3元,合計下來,每粒藥不到四毛錢,一個療程不到百元,與其他藥合用醫治的總療程中維甲酸最多只需500元左右。
  • 為救白血病女孩他冒著名譽掃地風險用新藥,今獲未來科學大獎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他經過八年刻苦研究,找到了一種藥,攻克了一種最危重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有90%的病人將在半年內死亡,最快的甚至只要三天。1978年,王振義開始對此進行研究。
  • 一生為研究新藥而活,他們是當代真實的「藥神」
    電影借程勇(保健品店老闆)、呂受益(白血病患者)、思慧(女兒患病被迫營生的舞女)、劉牧師(白血病患者)以及「黃毛」(白血病患者)這五個普通人的故事,引出了當下中國人最為關注的話題——醫藥問題。
  • 我不是藥神電影原型是什麼 我不是藥神改編自什麼事件?
    》》》推薦閱讀:我不是藥神最新票房單日奪冠 我不是藥神票房預測可衝擊20億我不是藥神上映時間:7月6日劇情簡介:一位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訪,打破了神油店老闆程勇的平凡人生,他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
  • 價值2萬賣3百,捐700萬大獎,96歲「藥神」科學家上熱榜
    其中一個獎由96歲的老科學家獲得。大獎發布後關注者寥寥,但是老人的義舉受到熱捧!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憑藉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
  • 堪稱現代版的藥神和醫聖,是誰呢?
    就告訴你一個數字,全中國,不對不對,全世界    全世界的白血病人中起碼有20%是他救回來的!急性白血病竟然被這個中國的老爺子攻破了?    而且不像諾華研究出格列衛後開始賺錢    老爺子竟然完全放棄申請專利    自己研發出來的藥物自己拿不到一分錢
  • 96歲院士王振義獲獎後發問:為什麼不頒發給年輕人?
    近日,96歲的科學院士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700萬元。但他獲獎後卻反問:我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要把這個獎頒給我,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還將獎金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02攻克白血病,讓細胞「改邪歸正」王振義的團隊並不是第一個走到「誘導分化」這條道路上的。前人來過好幾批了,都走進了「死胡同」,沒找到出路。
  • 17歲女孩為救母親捐骨髓放棄高考,她的「考場」在病房
    一頭是苦讀多年終於盼到的高考,一頭是身患急性白血病急需手術的母親,堅強的她做出了選擇——放棄高考捐髓救母:高考可以重來,媽媽的生命只有一次!為救母親 孝順女兒放棄高考對趙家父女來說,這是一個悲傷中帶著溫情的故事。今年3月初,河北衡水阜城門莊17歲高三女孩趙思琦的母親連秋香確診患上了急性白血病,只有趙思琦的骨髓才有可能挽救母親的生命。
  • 42歲大叔為白血病患兒捐骨髓 兒子:爸爸做的值
    4月29日,躺在醫院採集床上,鄭春福的血液順著透明的導管汩汩流向採集機,他的造血幹細胞將救治一位3歲白血病患兒。  鄭春福是中華骨髓庫吉林分庫第48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也是今年我省第二例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是中華骨髓庫第4877位捐獻者。  為3歲寶寶捐造血幹細胞  鄭春福今年42歲,身高1.82米,體重88公斤。
  • 中國版諾獎頒布,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96歲的王振義「出圈了」。得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後,他的兩個舉動惹來了爭議:一是他「駁」了組委會的面子,直言「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很快就要離開這世界的人?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二是百萬美元獎金還沒到手,就直接讓醫院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 《我不是藥神》百姓救命的藥賣到2萬一盒,沒有錢就只能等死嗎?
    我不是藥神讓很多人"先笑後哭"、感動不已的《我不是藥神》故事從一位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訪講起,神油店老闆程勇的平凡人生由此打破。主人公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
  • 《我不是藥神》引熱議,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到底是個啥?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電影《我不是藥神》正在熱映,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圍繞著一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發病率逐年升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克隆性增值形成的惡性腫瘤,佔成人白血病的15%,其中位發病年齡為45-50歲。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環境汙染的加重以及飲食結構的調整,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發病也在逐年升高,已經逐漸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一類主要腫瘤,且發病率年輕化和城市化趨勢日益加重。
  • 為救小女孩他毫不猶豫 捐完造血幹細胞又捐淋巴細胞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蔡櫻柳 見習記者 黃伊娜 通訊員 王宇徵 熊文靚)一部《我不是藥神》,把白血病帶進了人們的視野,讓大家看到了這些吃藥維持生命的白血病患者的痛苦和艱辛。但要想擺脫白血病,光靠吃藥是不夠的,有些患者可能還需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配型成功機率很低,有些患者一生也沒能等到。
  • 王振義院士:「一門四院士」,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
    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讓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上世紀80年代,日本「愛情偶像劇」《血疑》在中國熱播,無數觀眾在驚嘆生死不渝愛情的同時,也了解了白血病的兇險。白血病的種類很多,它是一種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素有「血癌」之稱,其中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又是臨床表現最為兇險的一種類型,患者得病後死亡率極高。
  • 看《我不是藥神》是如何把複雜的情感主題表現出來的
    所以,電影在表現白血病患者的時候,用近景特寫等小景別系列鏡頭讓觀眾在近距離觀察中感受到每一位演員的呼吸與情緒,實現了影片視覺張力效果的營造。這種近距離式的體察方式,最大限度地為觀眾創造了真實的體驗空間,在鏡頭的動感和調度之間形成了帶有文牧野導演個人影像標籤和創作風格的小景別美學,從而傳達出一種對社會現實的悲憫意識和人文關懷。
  • 我不是藥神:幾千人為一個囚犯送別,電影院裡瞬間哭聲一片
    我國堅持免費檢測、免費治療,不管男女老幼都不放棄一個,盡顯大國風範。但是你知道嗎?現在如此完善的醫療體系,也是無數先輩一步步努力爭取來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俗稱血癌,因為治療藥物的價格高昂,患者動輒傾家蕩產,所以他們往往掙扎在生存與死亡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