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培養了3位院士,投稿國內期刊居然被退稿,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2020-09-09 我女兒最喜歡藍色

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培養出一名院士的難度根本無法估計,這需要老師的水平,學生的能力,正確的科研方向,突出的科研成果等等多方面的結合。

尤其是獲得突出的科研成果極端困難,因為科研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能否出成果除了科研人員本身的實力和努力外,還需要一定的運氣成分。

但有這麼一位學者,本身就是院士,還培養出了3名院士,被稱為一門4院士。他就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



王振義出生於1924年,1948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當時年僅24歲。隨後他在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擔任住院醫師。

1952年,他在著名內科專家鄺安堃的指導下,開始了血液學研究,並在2年後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1983年他用全反式維甲酸分解「急性早幼粒細胞」獲得成功,順利將之分解為正常細胞。



該成果為國際首創,1986年,王振義用它首創的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法救治了首例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這是一位生病垂危的小女孩。

30多年過去了,這位當年的女孩依然生活得很健康。這也是國際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第一個成功治癒的案例。

在1986年,24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治療並好轉。其中23例得到完全緩解。充分證明了誘導分化理論治療的正確性。



在國際上,王振義接連獲得凱特林腫瘤研究大獎、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法國臺爾杜加科學獎、美國血液學會海姆瓦賽曼獎。

1988年他發表在Blood的論文獲得年度最佳被引證論文獎。2000年美國Lichtman等教授編寫的長達1000多頁的「20世紀具有標誌性的血液學論文」一書中,該論文被評為全球百年86篇最具影響力的論文之一。

1992年,王振義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但在1994年,王振義團隊將研究論文投稿國內某家知名學術雜誌,卻被批為「烏合之眾」。對方的答覆是研究單位都是基層醫院,沒有知名醫院,不予發表。

對此,王振義認為,科技界評獎應該將真理放在第一位,不能只看論文發表在最高雜誌上,在群眾中有影響,而忽略了研究的創新性。



在教導學生方面,王振義也相當不拘一格,他的學生陳竺是位「赤腳醫生」,只有中專學歷,但王振義認為他做事認真,知識豐富,破格錄取他為研究生。

在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考試的第一年中,他只收了兩名學生,一個是陳竺,另一位則是陳賽娟,這二人後來都當選為院士。

他對學生要求很嚴,卻又呵護備至。學術論文,他每次都把陳竺和陳賽娟列為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後。在論資排輩的學術界,這種情況絕無僅有。



1984年,他支持陳竺和陳賽娟出國讀博,二人在王振義的影響下,學成後即刻返回祖國和老師會合。回來時,還懷抱法國同事為他們準備的價值約10萬法郎的科研試劑。

而1989年回國的他們,要投奔的可不是什麼院士,當時擔任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職務的王振義只是一個「皮包所長」,科研條件相當艱苦。

1996年,陳竺的研究日臻成熟。王振義又主動把代表中國血液學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位置交給了這位42歲的弟子。



除了這兩位院士夫妻外,「973」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也是他的弟子。一門4院士名不虛傳。

2020年,王振義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對於金錢,王老看得極淡,他把獎金全部捐給了扶貧基金會,並希望以後的獎項多考慮年輕人,他們才更需要鼓勵。

事實上上他已經不是第一次這麼做了。早在2011年他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就有500萬獎金,他把450萬給了單位,剩下的50萬分給了課題和項目參與者。



他真正視金錢如糞土,視榮譽為等閒,他這一生,眼裡只有科研,從未主動申報過任何榮譽。

雖然在科研上做出重大成果,他依然非常謙虛,他說,癌細胞有20多種,我只不過攻克了其中的一種,未來的路還很長。

他的學生陳竺,在學術上卓有成效,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衛生部部長。



陳賽娟同樣在白血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授予「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她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

陳國強是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計劃項目和國家重大科學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並多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上海市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



王振義院士說過,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自己積累的學術財富和做人道理傳給年輕人。看到學生們超過自己,這是當老師最大的幸福!

很明顯,他的學生們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相關焦點

  • 投稿論文被核心期刊退稿的原因有哪些?
    核心期刊分為:統計源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統計源核心期刊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一評的期刊目錄,中文核心期刊由北京大學圖書館3年一評選的期刊目錄。很多單位或者是學校,在晉升和畢業時會要求發表核心期刊論文一篇甚至多篇,作者在明確自己所需期刊級別後,會抓緊時間完成論文,進行投稿,一部分可能1個月內會收到退稿通知,一部分會在投稿半年後還沒有消息,也會有一小部分作者很幸運,會反覆收到修改稿,修改數次後會有錄用通知下發。核心期刊退稿原因有哪些?
  • 刊大師:新媒體背景下,退稿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當前,學術期刊普遍採取網絡化投稿方式,編輯也採取多種新媒介與作者進行交流互動,因此,傳統的書信、電話等退稿方式讓位於新媒體退稿方式。新媒體下編輯退稿時普遍存在以下幾種問題:(1)退稿過於迅速。在線投稿系統的採用,使得作者投稿和編輯稿件處理可即時完成。作者在線投稿後,由於編輯處理速度快,稿件當天被期刊編輯退稿。
  • 楊振寧回國後投稿國際期刊遭拒 是國外審稿比中國嚴?
    近日,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的《回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一文引起熱議,文中提到楊振寧回歸後投稿國際著名物理學期刊PRL遭拒,從此將科研文章主要投給中國物理刊物《中國物理快報》的往事。此後,光明網發表評論員文章《楊振寧投稿權威期刊遭拒一點不奇怪》,認為「對於一個獲得過物理學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一本國際著名的物理學期刊怕是不敢怠慢之」,這樣的期刊擁有「『冒犯』業內大咖的底氣和勇氣。」 相比PRL的「勇氣」,光明網評論員又引用朱院士文章的例子,指出發表楊振寧這篇論文的《中國物理快報》,曾被楊振寧批評學術誠信問題。
  • 探討在投稿中如何選擇合適的期刊
    一、確保論文符合期刊要求。學術質量是每篇論文應該具備的最基本條件,也是各期刊審閱稿件首先考查的內容,投稿之前一定要仔細閱讀所選期刊的投稿須知等內容,首先從論文的學術質量出發,確保文章的內容新穎,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創新性;其次要遵守學術規範,加強學術自律。
  • 期刊|《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投稿須知
    曾榮獲安徽省高校優秀學報學報一等獎、二等獎,先後被評為「第二屆全國優秀社科學報」、「第三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第四屆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陳獨秀研究」欄目被評為「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 是國家火炬計劃項目《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 醫學論文發表條件及投稿技巧
    3, 保密性 我國正式期刊分國內外公開發行(有「國內統一刊號:CN號」,同時又有「國際標準刊號:ISSN號」)和只限國內發行(只有CN號)兩種。作者應根據稿件的保密性正確選擇。4, 目的性 醫學論文一經發表,便可在一定範圍內交流,起到公布科技成就、傳播科技信息和明確智慧財產權的作用。
  • 最新國內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國內期刊封面投稿特點,SCI必備
    科研繪圖有針對性投稿,會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畫上一期科畫介紹了國際期刊及影響因子排名,詳情見最新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圖解讀,SCI收錄神速本期SCI-HUA科畫介紹的是國內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
  • SCI論文的投稿策略,各類收錄期刊精準解讀
    掠奪性期刊近些年以指數形式快速增長,這些掠奪性期刊是以收費為目的,沒有影響因子(即時有影響因子可能也是雜誌社用自己的方法算出來的),沒有嚴格的專家評議的過程,有些研究者也會經常收到從沒聽說過雜誌的一些郵件邀請投稿。文章一旦投稿到這些掠奪性期刊,會很快被接收(因為沒有嚴格的同行評議的過程),很快讓作者繳納版面費。
  • 出版社對未採用稿件有退稿義務嗎?
    原標題:出版社對未採用稿件有退稿義務嗎?   編者按   作者向出版社或期刊社等出版機構投稿後,稿件未被採用,出版機構是否承擔返回稿件的義務?對於此種情形,《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規定,出版機構應將稿件退還給作者。不過,我國著作權法對此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 周末不要給期刊投稿!
    研究人員對 JSCS 雜誌 2013 年至 2014 年間的 596 篇投稿論文進行了研究,他們比照了投稿日期與命中率之間的關係,發現了神奇的「周二—周三」效應。即周三的論文投稿數最多,接受率也較高,而周二的論文接受率則最高。如果投稿者不幸選擇了周末,那麼他們就撞到了槍口上,那兩天的拒絕率達到一周內的最高,可謂是「投稿不宜」。
  • SCI論文投稿實戰總結:充分了解目標期刊,提高投稿命中率
    導語11月26日,投必得邀請PCM 期刊編輯部主任熊婉老師為大家進行了主題為充分了解目標期刊,提高投稿命中率的直播講座。本次直播,熊老師結合圖文實例,主要從選擇目標期刊、如何與編輯進行交流以及PCM 期刊介紹等方面為大家進行了講解。熊老師的講解通俗易懂、妙語連珠,且實戰性高,對科研工作者論文的投稿具有指導意義。
  • 培養百位將領、19位院士,這所大學力壓清華北大成「華為的母校」
    很多人都知道,985工程大學認可度是遠遠高於211工程大學的,也是公認的頂級學校,但有一個例外,作為現在商業巨頭的企業華為公司,就非常青睞一個211工程大學,這所學校還有「華為人的母校」的美譽,看似平平無奇的學校,在這看來還真是令人十分意外。
  • 美《國家科學院院刊》取消特權投稿
    (圖片提供:《科學》) 本報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創建於1914年,每周出版一次,是目前世界上引用率最高的科學期刊之一。如今,據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該期刊決定於2010年7月1日起取消一項特別的投稿政策,要求所有非院士投稿人直接向期刊投稿,並接受同行盲審。
  • 目標SCI期刊的選擇
    判斷一部雜誌是否合適作為Meta分析論文目標期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期刊所屬領域、影響因子、行業口碑、錄用率以及費用等方面。接下來,我們將在本章對如何選擇合適的目標SCI期刊進行詳細的說明。一,什麼是SCI想要擁有他就先了解他。
  • 他一生培養79位院士、19位兩彈元勳,錢學森、鄧稼先都要叫他老師
    「他和我們這個時代交臂而過,一個我們知道得最晚,了解最少,然而卻對中國科學界貢獻巨大的偉大人物。」令人震驚的是,就這樣一個人培養了79位院士,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學生。李政道、華羅庚、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曾經師從於他。可以說,幾乎新中國科研領域的泰山北鬥都是葉企孫的學生。
  • 盲目投稿,更容易錯失目標科技期刊!SCI投稿攻略來了
    所以在SCI論文投稿前,作者必須要了解這些問題,以便更好地選擇投稿的目標期刊。01、投稿論文和目標期刊的宗旨和範圍是否相符?確定投稿期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讀該期刊辦刊的宗旨和範圍。稿件與期刊目的和範圍之間的不匹配是科技論文被拒最常見但可避免的原因之一。首先,確定投稿論文的主題是否與目標期刊的主題相符。
  • 核心期刊編輯部主任的論文投稿實用建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眾所周知,學者的學習和研究成果是通過學術論文體現的,隨著國內高校在讀博士的增多,高校競爭加劇推高了期刊的整體水平,導致期刊發文章很難,對論文質量要求很高。
  • 期刊論文投會議算一稿多投嗎_一篇論文既投會議又投期刊 - CSDN
    作為編輯,我們時常遇到作者收到退改意見後堅持要求撤稿的情況,不久前,一位博士生作者坦白自己是一稿四投,並且是奉「老闆」之意而為的,當我們與這位「老闆」溝通時,他竟然振振有詞地表示:為了學生能準時畢業,我們只有一稿多投,但我們最後只選擇一種能最先發表的期刊,這不能算作重複發表吧?
  • 跳過被拒,核心期刊發表是什麼審稿流程?——以SCI期刊為
    有的說,投某核心,審稿半年無結果,一直等遙遙無期,又不敢投其他期刊;有的說,投稿就被拒,換了一個個刊還是被拒;有的說催編輯部審稿,編輯說儘快,但是沒結果。總之各種難,如果熟悉期刊的審稿流程,是不是要少走很多彎路?那麼我們來講一下,發表核心期刊,編輯部的審稿流程是如何的。
  • 這本國產英期刊正式被SCI-E收錄,2021年將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
    由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陳昆松博士擔任主編,浙江大學「果實品質生物學」海外學術大師工作室骨幹、歐洲科學院院士Mondher Bouzayen教授擔任共同主編,浙江大學生工食品學院葉興乾教授等擔任副主編。期刊聘請了來自美國農業部、加州大學、加拿大農業部、英國諾丁漢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國內頂尖高校的50多位一流學者擔任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