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培養出一名院士的難度根本無法估計,這需要老師的水平,學生的能力,正確的科研方向,突出的科研成果等等多方面的結合。
尤其是獲得突出的科研成果極端困難,因為科研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能否出成果除了科研人員本身的實力和努力外,還需要一定的運氣成分。
但有這麼一位學者,本身就是院士,還培養出了3名院士,被稱為一門4院士。他就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
王振義出生於1924年,1948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當時年僅24歲。隨後他在廣慈醫院(現瑞金醫院)擔任住院醫師。
1952年,他在著名內科專家鄺安堃的指導下,開始了血液學研究,並在2年後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1983年他用全反式維甲酸分解「急性早幼粒細胞」獲得成功,順利將之分解為正常細胞。
該成果為國際首創,1986年,王振義用它首創的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法救治了首例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這是一位生病垂危的小女孩。
30多年過去了,這位當年的女孩依然生活得很健康。這也是國際公認的誘導分化理論第一個成功治癒的案例。
在1986年,24位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治療並好轉。其中23例得到完全緩解。充分證明了誘導分化理論治療的正確性。
在國際上,王振義接連獲得凱特林腫瘤研究大獎、瑞士布魯巴赫腫瘤研究獎、法國臺爾杜加科學獎、美國血液學會海姆瓦賽曼獎。
1988年他發表在Blood的論文獲得年度最佳被引證論文獎。2000年美國Lichtman等教授編寫的長達1000多頁的「20世紀具有標誌性的血液學論文」一書中,該論文被評為全球百年86篇最具影響力的論文之一。
1992年,王振義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但在1994年,王振義團隊將研究論文投稿國內某家知名學術雜誌,卻被批為「烏合之眾」。對方的答覆是研究單位都是基層醫院,沒有知名醫院,不予發表。
對此,王振義認為,科技界評獎應該將真理放在第一位,不能只看論文發表在最高雜誌上,在群眾中有影響,而忽略了研究的創新性。
在教導學生方面,王振義也相當不拘一格,他的學生陳竺是位「赤腳醫生」,只有中專學歷,但王振義認為他做事認真,知識豐富,破格錄取他為研究生。
在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考試的第一年中,他只收了兩名學生,一個是陳竺,另一位則是陳賽娟,這二人後來都當選為院士。
他對學生要求很嚴,卻又呵護備至。學術論文,他每次都把陳竺和陳賽娟列為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後。在論資排輩的學術界,這種情況絕無僅有。
1984年,他支持陳竺和陳賽娟出國讀博,二人在王振義的影響下,學成後即刻返回祖國和老師會合。回來時,還懷抱法國同事為他們準備的價值約10萬法郎的科研試劑。
而1989年回國的他們,要投奔的可不是什麼院士,當時擔任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職務的王振義只是一個「皮包所長」,科研條件相當艱苦。
1996年,陳竺的研究日臻成熟。王振義又主動把代表中國血液學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位置交給了這位42歲的弟子。
除了這兩位院士夫妻外,「973」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也是他的弟子。一門4院士名不虛傳。
2020年,王振義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對於金錢,王老看得極淡,他把獎金全部捐給了扶貧基金會,並希望以後的獎項多考慮年輕人,他們才更需要鼓勵。
事實上上他已經不是第一次這麼做了。早在2011年他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就有500萬獎金,他把450萬給了單位,剩下的50萬分給了課題和項目參與者。
他真正視金錢如糞土,視榮譽為等閒,他這一生,眼裡只有科研,從未主動申報過任何榮譽。
雖然在科研上做出重大成果,他依然非常謙虛,他說,癌細胞有20多種,我只不過攻克了其中的一種,未來的路還很長。
他的學生陳竺,在學術上卓有成效,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衛生部部長。
陳賽娟同樣在白血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授予「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她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
陳國強是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計劃項目和國家重大科學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並多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上海市重點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
王振義院士說過,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自己積累的學術財富和做人道理傳給年輕人。看到學生們超過自己,這是當老師最大的幸福!
很明顯,他的學生們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