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的《回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一文引起熱議,文中提到楊振寧回歸後投稿國際著名物理學期刊PRL遭拒,從此將科研文章主要投給中國物理刊物《中國物理快報》的往事。此後,光明網發表評論員文章《楊振寧投稿權威期刊遭拒一點不奇怪》,認為「對於一個獲得過物理學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一本國際著名的物理學期刊怕是不敢怠慢之」,這樣的期刊擁有「『冒犯』業內大咖的底氣和勇氣。」
相比PRL的「勇氣」,光明網評論員又引用朱院士文章的例子,指出發表楊振寧這篇論文的《中國物理快報》,曾被楊振寧批評學術誠信問題。
楊振寧投稿國際期刊遭拒,卻在中國期刊順利發表,真的是因為國外審稿比中國嚴?觀察者網就此採訪了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王孟源,他提出了不同意見。
王孟源博士答觀察者網:
楊先生的這篇論文,講的是Yang-Baxter方程式。它並不在高能物理的範疇內,而屬於數學物理,所以我對這個題目不熟。
不過楊先生發明這個方程式是在1967年,當時解釋強作用力的QCD(基於楊先生的Yang-Mills方程式)還沒有被確立,高能物理針對強作用力的流行理論是Scattering Matrix。雖然後來Scattering Matrix用在強作用力上被證明是死路一條而完全放棄,但是楊先生所寫下的Yang-Baxter方程式(我並不是說Y-B方程式是為強作用力而發明的;楊先生把它應用在一個一維的量子力學Toy Model上,但是它對所有的Scattering Matrix都適用)在其他的數學領域也有應用,所以流傳至今。
雖然我不能確定Physical Review Letters評審的真正動機是什麼,不過從信件來看,第一個評審的確是假設2009年的C.N.Yang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人,只不過名字剛好和1960年代的作者相同,而且從語氣來看,他並不知道1960年代的那個C.N.Yang寫下了Yang-Mills方程式並且得過諾貝爾獎。他對楊先生新論文的題材也不熟,只不過去查了一本書(法文的,所以這人大概是法國人),然後就說楊不可能超出那本書的範圍。我想這人無知、無禮,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第二個評審沒有這個問題,他顯然知道楊先生是誰。從他的口氣,他的專業也的確是數學物理。他所說的退稿的理由,是1)論文討論的只是一個n=6的特例(「Lack of Generality」翻成「缺乏廣泛興趣」是錯的,應該翻成「不能廣泛適用」才對),2)沒有物理應用;楊先生則顯然不同意。
我對這個題目沒有專業知識,所以楊先生的論文有多重要、是否有前例等等的問題,我是不能置評的。不過我找到了那篇論文,看了一遍,可以確定退稿的理由1是不成立的,因為楊先生論文的最後一句話就是:雖然我只用n=6來做討論的實際例子,但是所得的結論對所有的n都成立。
至於理由2,楊先生的論文第一句話就說,最新的實驗可能可以檢驗原本只是Toy Model的這個一維模型,不過到底是否真的如此,我不知道,因為這些實驗屬於低溫物理。然而這個評審是做數學物理的,所以我覺得他也不可能知道。如果他特別為此去請教做低溫物理的同僚,就應該要提起,但是他沒提。
好,可以用邏輯確定的講完了,這裡我做些不太確定的猜測:
首先,這些期刊的評審對中國作者的論文,一般會有歧視;我指的是從中國發的論文,而不是在歐美研究機構任職的中國人的論文;這大概是第一個評審的心態。
其次,對上一代的研究者,他們也會歧視;尤其楊先生算是上、上、上一代的,自然更是會被另眼相看;這應該是第二個評審的心態。
不過,我個人猜想,這個事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物理界也講流行,而過去40年,除了高能物理完全撞牆之外,其他領域的進展也越來越慢。
既然真正的突破越來越少,每個突破越來越難,而發表的論文卻越來越多,那麼集中在個別題目的論文數量自然成指數成長,絕大多數都是我說「追救護車的」。這一代的評審們從學生時代,就習慣如此,做到正教授、當了期刊評審之後,拿到別人的論文,還是簡單一看是否屬於正在流行的少數幾個大題目之下,如果不是,基本就準備要丟到垃圾桶去了。
楊先生來自一個不同的時代,所以自然不能理解今日評審對冷門題目的輕率藐視。
希望你覺得我的分析合理。
楊振寧在書中附自己和《物理評論快報》的兩輪郵件往來:
摘自《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楊振寧,2013年。圖源:科學網 湖南大學物理教授劉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