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回國後投稿國際期刊遭拒 是國外審稿比中國嚴?

2020-12-06 觀察者網

近日,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的《回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一文引起熱議,文中提到楊振寧回歸後投稿國際著名物理學期刊PRL遭拒,從此將科研文章主要投給中國物理刊物《中國物理快報》的往事。此後,光明網發表評論員文章《楊振寧投稿權威期刊遭拒一點不奇怪》,認為「對於一個獲得過物理學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一本國際著名的物理學期刊怕是不敢怠慢之」,這樣的期刊擁有「『冒犯』業內大咖的底氣和勇氣。」

相比PRL的「勇氣」,光明網評論員又引用朱院士文章的例子,指出發表楊振寧這篇論文的《中國物理快報》,曾被楊振寧批評學術誠信問題。

楊振寧投稿國際期刊遭拒,卻在中國期刊順利發表,真的是因為國外審稿比中國嚴?觀察者網就此採訪了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王孟源,他提出了不同意見。

王孟源博士答觀察者網:

楊先生的這篇論文,講的是Yang-Baxter方程式。它並不在高能物理的範疇內,而屬於數學物理,所以我對這個題目不熟。

不過楊先生發明這個方程式是在1967年,當時解釋強作用力的QCD(基於楊先生的Yang-Mills方程式)還沒有被確立,高能物理針對強作用力的流行理論是Scattering Matrix。雖然後來Scattering Matrix用在強作用力上被證明是死路一條而完全放棄,但是楊先生所寫下的Yang-Baxter方程式(我並不是說Y-B方程式是為強作用力而發明的;楊先生把它應用在一個一維的量子力學Toy Model上,但是它對所有的Scattering Matrix都適用)在其他的數學領域也有應用,所以流傳至今。

雖然我不能確定Physical Review Letters評審的真正動機是什麼,不過從信件來看,第一個評審的確是假設2009年的C.N.Yang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人,只不過名字剛好和1960年代的作者相同,而且從語氣來看,他並不知道1960年代的那個C.N.Yang寫下了Yang-Mills方程式並且得過諾貝爾獎。他對楊先生新論文的題材也不熟,只不過去查了一本書(法文的,所以這人大概是法國人),然後就說楊不可能超出那本書的範圍。我想這人無知、無禮,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第二個評審沒有這個問題,他顯然知道楊先生是誰。從他的口氣,他的專業也的確是數學物理。他所說的退稿的理由,是1)論文討論的只是一個n=6的特例(「Lack of Generality」翻成「缺乏廣泛興趣」是錯的,應該翻成「不能廣泛適用」才對),2)沒有物理應用;楊先生則顯然不同意。

我對這個題目沒有專業知識,所以楊先生的論文有多重要、是否有前例等等的問題,我是不能置評的。不過我找到了那篇論文,看了一遍,可以確定退稿的理由1是不成立的,因為楊先生論文的最後一句話就是:雖然我只用n=6來做討論的實際例子,但是所得的結論對所有的n都成立。

至於理由2,楊先生的論文第一句話就說,最新的實驗可能可以檢驗原本只是Toy Model的這個一維模型,不過到底是否真的如此,我不知道,因為這些實驗屬於低溫物理。然而這個評審是做數學物理的,所以我覺得他也不可能知道。如果他特別為此去請教做低溫物理的同僚,就應該要提起,但是他沒提。

好,可以用邏輯確定的講完了,這裡我做些不太確定的猜測:

首先,這些期刊的評審對中國作者的論文,一般會有歧視;我指的是從中國發的論文,而不是在歐美研究機構任職的中國人的論文;這大概是第一個評審的心態。

其次,對上一代的研究者,他們也會歧視;尤其楊先生算是上、上、上一代的,自然更是會被另眼相看;這應該是第二個評審的心態。

不過,我個人猜想,這個事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物理界也講流行,而過去40年,除了高能物理完全撞牆之外,其他領域的進展也越來越慢。

既然真正的突破越來越少,每個突破越來越難,而發表的論文卻越來越多,那麼集中在個別題目的論文數量自然成指數成長,絕大多數都是我說「追救護車的」。這一代的評審們從學生時代,就習慣如此,做到正教授、當了期刊評審之後,拿到別人的論文,還是簡單一看是否屬於正在流行的少數幾個大題目之下,如果不是,基本就準備要丟到垃圾桶去了。

楊先生來自一個不同的時代,所以自然不能理解今日評審對冷門題目的輕率藐視。

希望你覺得我的分析合理。

楊振寧在書中附自己和《物理評論快報》的兩輪郵件往來:



摘自《Selected Papers of Chen Ning Yang II: With Commentaries》,楊振寧,2013年。圖源:科學網 湖南大學物理教授劉全慧。

相關焦點

  • 楊振寧87歲時向權威期刊投稿遭拒 被認為是冒名
    原標題:楊振寧87歲時曾向權威期刊投稿遭拒,一度被認為是冒名者楊振寧。新華網 資料圖8年前,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曾向他熟悉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投稿被拒,轉投《中國物理快報》發表——這一往事隨著近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物理快報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主編朱邦芬一篇《回歸後楊振寧先生所做的五項貢獻》而再次為人提起。
  • 九成SCI論文「出逃」國外 中科報:中國期刊亟待逆風翻盤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科學報9月16日消息,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國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國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面對中國期刊在國內研究界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
  • 九成SCI論文「出逃」國外,中科報:中國期刊亟待逆風翻盤
    中國科學報9月16日消息,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國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國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面對中國期刊在國內研究界逐漸邊緣化的態勢,如何摸清定位實現破局?
  • 審稿超快的國內期刊匯總,快來Pick一下!
    時間如此寶貴,投稿時不我待,審稿遙遙無期,畢業望塵莫及!這是很多已畢業或即將畢業的研究生投稿前最擔心和最焦慮的事情。 為了幫助大家在這個環節儘可能節省時間,做到心中有數,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審稿周期較短,審稿速度較快的雜誌,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Cell Research:打造國際傑出期刊——訪李黨生
    憑藉專業的科學編輯隊伍,Cell Research拓展建立了「綠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的論文發表渠道,力爭保障中國本土科學家的話語權並吸引國外優秀科學家投稿。此外,其姐妹刊Cell Discovery(《細胞發現》)於2015年4月創刊,二者聯動發展「一本強刊+一本大刊」的創新模式,努力將中國科技期刊出版做大做強。
  • Nature旗下25本期刊的審稿模式分析
    該研究是第一個根據作者選擇的審稿模式(雙盲vs.單盲同行評議)來分析、比較涵蓋廣泛學科的科學期刊對投稿接收情況的研究。他們按審稿模式和通訊作者的特徵,對2年內向25本自然旗下期刊投稿的資料庫進行了分析。他們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特徵,並推斷出與通訊作者的性別、國家或所屬機構國際地位相關的任何潛在的隱性偏見。該研究為作者在向高影響力期刊投稿時的行為提供了新的見解。
  • 科學網—只投稿不用出席的國際學術會議算什麼
    :軟體工程領域的會議論文是如何擴充後在期刊上發表的)。 可是,近年來我們注意到一個怪現象:某些組織在國內所召集的國際學術會議,投稿者根本不用去開會,主辦者承諾會將投稿的論文收入會議論文集,並承諾會議論文集將被XX索引所收錄。不用說,被收錄的前提是:你得交銀子!交銀子本身倒沒什麼,在國內期刊發表文章經常也需要版面費的,不過,對於很多像樣的期刊來說,審稿通過了才讓作者交版面費。
  • 她是我國的天才科學家,回國任教後再返美國,楊振寧這樣評價!
    顏寧:我國的天才科學家,回國奉獻10年又返美,楊振寧這樣評價!「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火藥發明到火箭升空,從鴻雁傳書到信息通訊,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可以說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史。上至國防建設,下到衣食住行,科技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科技的創新突破則離不開科學家的努力研究。
  • 投稿論文被核心期刊退稿的原因有哪些?
    核心期刊分為:統計源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統計源核心期刊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一評的期刊目錄,中文核心期刊由北京大學圖書館3年一評選的期刊目錄。很多單位或者是學校,在晉升和畢業時會要求發表核心期刊論文一篇甚至多篇,作者在明確自己所需期刊級別後,會抓緊時間完成論文,進行投稿,一部分可能1個月內會收到退稿通知,一部分會在投稿半年後還沒有消息,也會有一小部分作者很幸運,會反覆收到修改稿,修改數次後會有錄用通知下發。核心期刊退稿原因有哪些?
  • 投稿SCI期刊後的各種階段狀態你都了解嗎?(peerhelper同行國際
    1Submitted to Journal:剛提交手稿的狀態投稿期刊的一般步驟:網上投稿-Submit a manuscript:先到每個雜誌的首頁,打開submit paper一欄,先以通訊作者的身份register一個帳號,然後以author login
  • 超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 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 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獲差評;● 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 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8頁;● 對比國際期刊的專家審稿,很多中文期刊審稿人將審稿權給了在校生。
  • 超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8頁;
  • 為啥中國9成SCI論文發在國外?
    來看一組數據: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8頁;……引領性的不在中國,這種情況下國外期刊就是最好的選擇。從這個角度看,某些領域的中文期刊沒搞好的客觀原因是,我們的科技發達程度不足以支撐打造一本該領域的一流國際期刊。二是,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要受到國際同行認可,需要國際舞臺交流學術進展。
  • 審稿最快的SCI期刊:博士著急論文畢業,這本期刊適合你
    很多期刊都在官網說審稿速度很快,但是沒有一本期刊敢說自己是「 the fastest submission-to-online journal!」,除了BBRC。因為發表速度快,特別適合那些趕著畢業的學生,所以這本刊在中國有很多暱稱「畢業的救命稻草」、「研究生之友」等等。
  • SCI論文的投稿策略,各類收錄期刊精準解讀
    我在PPT中列舉的幾位專家都是目前國際神經免疫領域非常活躍的學者,follow相關的專家學者後,他們一旦在Frontiers旗下的任何雜誌發表文章之後,系統就會馬上發郵件進行提示,如某位教授在Frontiers旗下哪個雜誌上發表了文章,題目是什麼,這就不需要你等到Pubmed上的更新,第一時間看到相關的文章。
  • 你被SCI期刊用這些理由拒過稿嗎?博士總結順利投稿的要點
    當然,大佬投稿也能免俗,以下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大神楊振寧的一篇論文拒稿故事,其拒稿理由讓大佬很鬱悶(大佬因為自己曾經發表的論文被審稿人push)。當有些很牛氣的作者再被拒稿後,實在受不了,會直接懟回去,曾有一封來自沮喪作者的回信,「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跳過被拒,核心期刊發表是什麼審稿流程?——以SCI期刊為
    有的說,投某核心,審稿半年無結果,一直等遙遙無期,又不敢投其他期刊;有的說,投稿就被拒,換了一個個刊還是被拒;有的說催編輯部審稿,編輯說儘快,但是沒結果。總之各種難,如果熟悉期刊的審稿流程,是不是要少走很多彎路?那麼我們來講一下,發表核心期刊,編輯部的審稿流程是如何的。
  • 投稿頂級期刊,這些技巧值得參考
    呂永龍同時擔任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副主編以及專業期刊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EHS)的創刊主編。 在EHS這個期刊上,我發現過去很多中國作者投稿根本不寫cover letter。我現在跟責任編輯提要求,凡是不寫cover letter的通通拒稿。 為什麼我要求大家必須寫cover letter?cover letter包括幾個重要方面:在什麼背景下做這個研究,這個研究的全球意義是什麼?
  • 楊振寧被罵「滾出中國」:中國人,你真的不了解楊振寧
    英國學者Albert曾經是《英國物理學會》期刊的編委,他在科普隨筆《弦論能否在低能態驗證》裡面,將費曼、溫伯格、楊振寧、郎道做了詳細比較,他大概的意思是半斤八兩,綜合看,楊振寧上限在第10。 所以,楊振寧在科學史上的真實地位應該是第10-18位,這與《Quora》排名15位大致相當。
  • 開源sci期刊審稿快嗎
    發表sci論文,不管是投稿開源sci期刊,還是投稿非開源sci期刊,都需要經過審核程序。由於期刊不同,審核的要求不同,導致審核的快慢有差異。那麼,開源sci期刊審稿快嗎?sci期刊分為開源sci期刊和非開源sci期刊,開源sci期刊又稱OA期刊,向這類期刊投稿發表論文,是需要作者支付一定費用的,審核上不如非開源sci期刊嚴格,那審核效率自然會更快一些。換句話說,正常情況下,開源sci期刊比起非開源sci期刊來說,審核更快一些。但具體多久,會因開源sci期刊不同而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