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人名單。這兩天,網絡上對於「傑青」這份名單討論非常熱烈。首先討論,哪些學校得的多,哪些學校得到的少。學校攀比之風可見一斑,尤其是名校之間。緊接著,又有人開始討論一件事情就是,關於「傑青」離職潮的問題。據統計,「傑青」離職潮中,淨流入的省份前三名是廣東、上海和浙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拿到「傑青」之後走人也無可厚非。
我有幸了解一個「傑青」的情況。他在湖南某985高校獲得了「傑青」,後來去了山東某省屬高校。根據山東高校提供的招聘信息,「傑青」在該校引進人才屬於第二檔次,第一檔次是兩院院士。該校提供的第二檔次人才的引進條件是,除了配偶可以調入該校工作,子女協助入學等常規待遇外,年工資待遇可以達到100萬元以上,安家費加上購房補貼總計是300萬元以上。科研補助、學科建設經費以及工作條件這些待遇需要協調。從該校的招聘可以看出,一個「傑青」稱號所能獲得的巨大的經濟收益。
「傑青」有小院士之稱。一般來說,高校引進「傑青」的人才大多是屬於除了兩院院士之外的第二等級,甚至部分高校和院士一個級別引進。原因主要在於,獲得「傑青」的老師都是年齡在45歲以下,相較於兩院院士,年齡普遍較輕,正是科研產出正是最旺盛的時候,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所以也就不難理解,一些學校老師獲得「傑青」之後,學校的領導都要出來祝賀。高校引進「傑青」人才需要花費非常高額的經濟支出。
實際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傑青」資助的金額只有80萬-100萬之間。但是當得了該項基金資助之後,你就獲得了一個「傑青」的頭銜。這實際上就是一個金字招牌,而且是國家認證的學術金字招牌。有了這個招牌,中國沒有哪一個學校不認。這個招牌也將伴隨一生。
不同於每年都會產生「傑青」,院士是每兩年才選一次。每次選院士都會引起社會各界巨大的關注。院士是真正的頭銜。但是有了這個頭銜之後,基本上就被國家認證為我國最頂級的科研人才。「傑青」是每年都有的國家認證。從這個角度來說,院士和「傑青」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院士是第一等級,「傑青」是第二等級。
關於「傑青」、院士,以及我國的科研體系大家有什麼想聊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