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電院李金金團隊在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的篩選和發現領域取得...

2020-11-25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李金金團隊在國際頂級能源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IF=16.28)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快速準確預測鋰多硫化物的吸附效應,助力鋰硫電池正極載體材料的篩選和發現。

基於人工智慧方法抑制鋰硫電池穿梭效應示意圖

鋰硫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的鋰多硫化物,極易通過電解液穿梭到鋰金屬負極,與其進行反應,造成快速的容量衰減和低的庫倫效應,嚴重製約著鋰硫電池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如何通過正極載體材料有效的錨固住鋰多硫化物,進而改善鋰硫電池的循環性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DFT計算和ML預測的吸附能,插圖為誤差分布直方圖

(a, c, e, 從頭訓練方法,誤差約為0.24 eV; b, d, f, 遷移學習方法,誤差約為0.1 eV )

李金金團隊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構建了數千個MoSe2與鋰多硫化物的吸附能資料庫,通過機器學習對鋰多硫化物不同空間構型和不同吸附位點的吸附能做出快速、準確的預測。與DFT相比,吸附能的平均絕對誤差僅約為0.1 eV,但預測速度快近百萬倍,這樣使得考察鋰多硫化物在電池循環過程中的遷移和轉化成為可能。為了進一步降低DFT帶來的計算成本,該團隊首次在吸附效應中引入遷移學習算法,僅僅利用較小的WSe2與多硫化物的資料庫,即可達到相同的預測精度。該研究成果開拓了遷移學習在複雜材料體系中的應用,證明了遷移學習可以跨越材料性質數據稀缺的障礙。這對於研究不同的二維正極材料與鋰多硫化物的吸附作用,提供了一個通用的預測模型,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a 兩種鋰多硫化物空間構型 b, c 四種吸附位點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為第一通訊單位。微納電子學系2018級碩士生張海闊和2019級博士生汪志龍為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微納電子學系李金金特別研究員和安徽師範大學劉金雲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交通大學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05829720304219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發明包裹鋰硫電池正極材料新技術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近日,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陳立桅團隊在鋰硫電池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 上海矽酸鹽所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南京大學金鐘課題組在耐高溫、柔性可拉伸鋰硫電池領域取得進展
    隨著可攜式電子器件和智能穿戴設備的飛速發展,對柔性、高能量密度儲能電池的研發備受關注。鋰硫電池具有極限能量密度高(2600 Wh kg−1)、環境友好、成本低等優勢,在便攜儲能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與傳統的剛性電池不同,柔性電池中所有的功能組分(包括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集流體、封裝材料等)需要滿足在柔韌性、電化學性能、安全性、耐溫性等方面的高標準和良好兼容性。
  • Advanced Materials:新型高性能鋰硫電池正極材料——有機檸檬-硫
    目前,基於鎳和鈷氧化物正極材料的比容量低(小於250 mAh g-1), 同時鎳和鈷資源緊缺,環境毒性較大,因此傳統的商業化鋰離子電池存在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和環境毒性大等缺點
  • 上矽所:「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用棉花製成超高面容量鋰硫電池正極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以天然棉花為前驅體,經過高溫碳化,製備出具有高導電性的三維空心碳纖維泡沫,最終獲得硫的面密度最高可達21.2 mg cm-2的三維空心碳纖維泡沫硫正極。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據了解,鋰硫電池被視為最有發展前景的下一代高能量電化學儲能系統之一。
  • 核心難點被攻克 鋰硫電池要接棒三元鋰電池了?
    繼今年6月中南大學賴延清教授團隊在鋰硫電池高安全、高比能與長壽命難以協同問題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鋰硫電池技術研發又接連傳來捷報。儘管國內外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均看好全固態電池,但業界對其最為樂觀的預計也要到2025年之後才能商業化應用,而要技術完全成熟則可能要等到2030年以後。全固態電池的路還有點遠,對於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企業來說,尋找其他能更快商業化的鋰電新材料體系也非常必要。集高能量密度、高理論比容量、低成本及環境友好於一身的鋰硫電池便是備選項之一。
  • ...上海交大高比能鋰金屬二次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MBA中國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李林森和馬紫峰團隊與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Venkatasubramanian Viswanathan 教授,麻省理工學院Yet-Ming Chiang教授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 新能源汽車電池展望: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
    目前研究的固態電解質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硫 化物電解質、聚合物電解質(PEO 類聚合物)、氧化物電解質和 無機有機複合物電解質,其中氧化物固態電解質是公認的最 終發展方向。2 鋰硫電池硫具有高的理論比容量(1675mAh/g),與金屬鋰構建的 鋰 / 硫二次電池理論比能量高達 2600Wh/kg,是最有前景的 新一代動力電池之一。
  • 一種全石墨烯正極鋰硫電池被製備出來
    鋰硫電池由於具有高理論能量密度、低成本、環境友好等優勢,已成為一大研究熱點。但是,目前已報導的大多數高容量、長循環性能鋰硫電池的硫含量較低,不能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為解決以上問題,Fang等人製備出一種全石墨烯正極鋰硫電池,以孔隙率為3.51cm3g-1的多孔石墨烯(HPG)負載活性物質硫,高導電石墨烯(HCG)作為集流體,部分氧化的石墨烯(POG)作為多硫吸附層,負載量可達80%,面密度5mgcm-2。製備HPG:通過氧化石墨的熱剝離製備HPG。
  • 富硫有機正極材料問世 為鋰硫電池提供高容量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一種線性分子富硫有機材料,可作為鋰硫電池的硫正極。四甲基二硫代秋蘭姆-硫 (TMTD-S)正極材料,在0.2C(1C=1061mAh/g)下,提供685mAh/g的初始容量,並能在200次循環後,保持540mAh/g的容量。
  • 【中國科學報】高比能室溫鈉硫電池商業化之路任重道遠
    由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郭玉國領銜的團隊在新型高比能室溫鈉硫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先進材料》雜誌的封底上。  郭玉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室溫高比能鈉硫電池在儲能領域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實現商業化仍需時日。當期Adv.
  • 比克電池:正極補鋰技術將助力高能量密度電池突破發展
    比克電池:正極補鋰技術將廣泛應用於下一代大圓柱中高端產品  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終端電量不夠用?   會上,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西安交大等國內各大高校的專家學者和知名鋰電池企業就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與實踐運用等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以期促進行業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矽基負極材料進一步發展。  與會專家提出,目前在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眾多方式中,負極補鋰是最為常見的補鋰工藝。
  • JACS:合肥工業大學孔祥華團隊研發鋰硫電池高效單原子鈷催化劑
    ,讓具有超高負載量的硫正極展現出良好的比容量和循環穩定性,為實現高性能鋰硫電池開闢了新路徑。鋰硫電池由於極高的理論能量密度(2600Wh kg−1)和低廉的材料成本被認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電池的重要選擇。然而,正極中硫的低負載量、快速容量衰減和低庫倫效率限制了鋰硫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引起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充放電過程中,硫的多電子反應伴隨著導電能力極差的單質硫和硫化鋰的分解與形成,這一過程極大的限制了電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和硫的利用率。
  • 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金屬沉積規律認識與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如何理解金屬鋰的電化學沉積規律,並在此基礎上有效調控金屬鋰沉積行為、抑制枝晶生長仍是鋰金屬負極面臨的一大難題。最近,張強團隊在金屬鋰負極沉積規律理解及材料設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進展。 張強團隊通過研究不同電化學條件下的金屬鋰沉積行為,提出了一種擴散-反應競爭機制,以闡釋決定鋰沉積形貌的內在機理。
  • 物理所在高電壓鈷酸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鈷酸鋰(LiCoO2)是最早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由於其具有很高的材料密度和電極壓實密度,使用鈷酸鋰正極的鋰離子電池具有最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鈷酸鋰是消費電子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正極材料。隨著消費電子產品對鋰離子電池續航時間的要求不斷提高,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電池體積能量密度。
  • 比克電池:正極補鋰技術將廣泛應用於下一代大圓柱中高端產品
    會上,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西安交大等國內各大高校的專家學者和知名鋰電池企業就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與實踐運用等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以期促進行業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矽基負極材料進一步發展。與會專家提出,目前在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眾多方式中,負極補鋰是最為常見的補鋰工藝。
  • 鋰空氣電池和鋰硫電池的工作原理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Nazar課題組報導了硫碳複合物作為鋰硫電池正極材料獲得較好的循環性和非常高的放電容量,掀起了鋰硫電池研究的熱潮。鋰硫電池主要使用單質硫或硫基化合物為電池正極材料,負極主要使用金屬鋰,其電池結構如圖所示。其中以正極材料為單質硫(主要以S8環形態存在)計算,其理論比容量為 1675 mAh/g,理論放電電壓為2.287 V,理論能量密度為2600 Wh/kg。
  • 鋰電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的製備方法簡述
    磷酸鋰鐵化學分子式為:LiMPO4,其中鋰為正一價;中心金屬鐵為正二價;磷酸根為負三價,常用作鋰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電池的應用領域有:儲能設備、電動工具類、輕型電動車輛、大型電動車輛、小型設備和移動電源,其中新能源電動車用磷酸鐵鋰約佔磷酸鐵鋰總量的45%。
  • 石墨烯氣凝膠應用於高體積比能量鋰硫電池新進展—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