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堅院士團隊《尖端科學》新型納米結構,同時提升鎂合金強度塑性

2020-08-27 材料material


導讀:本文開創性地結合Mg基雙相金屬玻璃與梯度納米晶結構,成功設計出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將梯度納米晶鎂合金延伸率提升至20%,恢復至未SMAT(粗晶)鎂合金的延展性。同時,合金屈服強度得以保存在230MPa,與SMAT鎂合金強度相當。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的優異力學性能由三種變形機制協同作用:雙相金屬玻璃發生多重剪切帶與納米晶化,金屬玻璃阻擋裂紋延伸,SMAT納米晶層晶粒長大。通過結合異質金屬玻璃與梯度納米晶,類似的新型納米結構可以得到高強度高塑性銅(見補充材料)。這一合金設計理念有望在其他合金體系實現高強度與高延伸性的結合。


鎂合金由於高強度低密度的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自動化,生物醫用合金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呂堅院士團隊在先前工作中發現非晶包裹納米晶的超納雙相鎂合金可實現近理論強度(Nature 545, 80-83 (2017))。


基於此,研究人員設計出全新多級結構鎂合金:首先使用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鎂合金表面得到梯度納米晶,再通過磁控濺射在合金表面沉積Mg基雙相金屬玻璃薄膜。這一設計理念結合雙相金屬玻璃與梯度納米結構的優勢,成功在合金強度提升31%的基礎上維持良好的拉伸塑性(20%)。合金的優異塑性變形能力由雙相金屬玻璃的多重剪切帶變形及納米晶化,雙相金屬玻璃阻擋SMAT納米晶層裂紋延伸,以及SMAT納米晶層在變形時晶粒長大協同提供。


相關成果以「Nano-dual-phasemetallic glass film enhances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a gradient nanograinedMagnesium alloy」為題發表在《AdvancedScience》(IF=15.84)。論文第一作者為劉暢博士(現德國馬普鋼鐵研究所博士後)。通訊作者為吳戈博士(現德國馬普鋼鐵研究所博士後)和呂堅教授。其他作者還包括劉勇教授,王慶研究員,劉曉偉副研究員和鮑巖博士生。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001480


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通過在合金中引入梯度納米結構可以有效提升合金強度。然而,之前研究表明SMAT鎂合金表面的納米晶層在塑性變形時發生脆性斷裂,嚴重降低合金變形能力。本研究通過磁控濺射沉積13 µm 厚Mg-Zn-Ca雙相金屬玻璃(NDP-MG)在SMAT Mg合金表面,阻擋納米晶層裂紋延伸,啟動納米晶層晶粒長大機制,同時實現高強度與高延伸率。

圖1. Mg-Zn-Ca雙相金屬玻璃(NDP-MG)的結構與成分。a) 原子探針層析技術(APT)三維重構圖,顯示螺旋柱狀結構,其中Ca在界面處富集(由7at.%的Ca等濃度面顯示)。b) 從圖(a)中截取的5-nm厚俯視薄片圖,展示富Ca區形貌。c) 與圖(b)對應2D Ca濃度分布圖。d) 俯視TEM界面圖,展示~5-nm 厚的富Ca區(亮區)位於貧Ca區(暗區)界面處。e) 使用7at.% Ca 等濃度面計算出的1D成分圖,定量的展示了富Ca非晶相與貧Ca非晶相的成分。


圖2.納米梯度SMAT鎂合金的結構與機械性能。a) 典型明場透射電鏡(TEM)照片展示納米晶層結構。取樣位置:距離SMAT表面20 μm。插圖為TEM樣品的選區電子衍射(SAED)花樣。SAED花樣上的圓環特徵顯示納米晶具有較弱的晶體織構。b) 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圖片顯示納米晶的晶格結構,帶軸:[2 -1 -1 0]。插圖是圖(b)對應的快速傅立葉變換(FFT)圖。c)


圖3.雙相金屬玻璃+SMAT(NDP-MG coated SMAT-H′)鎂合金室溫力學性能。真實應力-應變曲線:黑色,未處理(base)鎂合金;深黃色,SMAT-L鎂合金;藍色,SMAT-H鎂合金;紅色, NDP-MG coated SMAT-H′鎂合金。插圖分別為SMAT-H以及NDP-MG coated SMAT-H′鎂合金在6%真實應變下的橫截面SEM圖,展示NDP-MG成功阻擋裂紋延伸。

圖4. NDP-MG變形前(a)與拉伸6%形變後(b)SEM形貌,顯示NDP-MG界面處產生多剪切帶。(c)TEM橫截面觀察NDP-MG depositedSMAT-H』合金在20%真實應變後結構演變。可以看到納米晶層出現晶粒長大並可以觀察到位錯,雙相金屬玻璃NDP-MG出現初生剪切帶。(d)HRTEM觀察到NDP-MG在變形過程中發生納米晶化,插圖為相應的SAED圖。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呂堅院士團隊:兼具高強高塑的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
    鎂合金由於具有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由於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也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顯著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導致其塑性的顯著降低。
  • 首創納米雙相金屬玻璃薄膜同時提升鎂合金的強度塑性
    鎂合金由於高強度低密度的特點,在航空航天和汽車工業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增加。然而Mg具有的六邊形緊密堆積(HCP)晶體結構無法提供足夠的滑移系統使其發生塑性變形,限制了其延展性,也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目前研究人員致力於在微觀結構設計方面採用一些創新的方法,以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
  • 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新進展
    鎂合金由於具有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由於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也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顯著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導致其塑性的顯著降低。
  • 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鎂合金因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金屬所: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團隊發現新型納米結構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研究團隊發現兩種新型納米結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南都記者注意到,盧柯現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負責科技、衛生健康、體育等方面工作。
  • 上海交大董傑團隊鎂合金領域獲重要進展
    論文連結為: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1930494X 密排六方晶體結構鎂合金包含基面、柱面、錐面滑移和拉伸、壓縮、二次孿生和去孿等多種變形模式,這些變形模式與晶界、第二相等之間的交互作用複雜,因此
  • 單智偉團隊7月《科學》刊文一作劉博宇:原位電鏡研究鎂合金的應用...
    二、原位電鏡技術應用之鎂合金的強化/高塑性設計:對晶體結構設計的啟發  在鎂中,形變孿晶會在極低的應力下大量產生,導致低強度。解決的方案是「時效強化」,即引入析出相,像釘扎位錯一樣釘扎孿晶界,提高強度。但研究發現,鎂合金的時效強化效果較弱。
  •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除了高比強度、比剛度以及優異的導熱與電磁屏蔽等性能,鎂的阻尼性能顯著優於大多數工程金屬材料,甚至可比肩一些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但其強度與耐熱性明顯高於高分子材料,因此在減震、吸能、降噪等方面突顯優勢。  「鎂及其合金的強度、剛度、塑性和斷裂韌性仍低於鋼鐵和鋁合金,且抗高溫蠕變能力差,制約了其廣泛應用。」
  • 新型鎂合金,強度堪比低碳鋼
    這樣的烘烤硬化性(BH)在鎂合金中從未被探索過,可與目前用於製造汽車車身的低碳鋼和中等強度鋁合金相媲美。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和原子探針層析成像(TEM-APT)對烘烤硬化試樣的微觀結構進行了表徵,發現Al、Zn和Ca原子析出到基底<<a>>位錯處,並通過釘扎位錯的運動促進了合金強化,同時這些原子也會聚集。
  • 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金屬所研究員劉增乾表示,科研團隊對自然界「結構—性能關係」的理解,為設計綜合性能優異的新材料提供了獨到的思路。據悉,與人造材料相比,天然生物材料的宏觀力學性能通常顯著優於其基本結構單元的簡單加和,本源在於其複雜、多尺度的自組裝結構。
  • 哈工大孫東立團隊:一種獨特非共格界面,同時改善材料強度塑性!
    TiAl合金是使用溫度600℃以上較理想的高溫輕質結構材料,但低的室溫塑性限制了TiAl合金的廣泛應用。為了改善TiAl合金的上述缺點,研究人員嘗試在TiAl合金中引入兼具金屬和陶瓷特性的三元層狀MAX相——Ti2AlN,力求在保證TiAl合金強度的前提下提高其塑韌性。
  • 16歲上大學、38歲當院士,他破解世紀難題,影響全球製造業
    他38歲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刷新了院士紀錄! 你不得不服氣!對他來說,沒什麼不可能!他的科研之路,就是一路開掛!2020年揭曉的未來科學大獎,他獨享「物質科學獎」。理由是他解決了金屬材料性能、強度兩難全的世界級問題!
  • 新型鎂合金幕牆的應用
    建築節能主要從建築的外圍系統來著手,在建築的外部結構中,為減輕鋼龍骨負重,通過開發輕質建築幕牆材料,減少鋼龍骨用量,從而達到有效節約高耗能建材的目的。國內新概念建築起步較晚,尤其在複雜曲面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與材料研發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 香港城大教授呂堅獲選為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
    香港城大教授呂堅獲選為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   香港城市大學30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校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機械工程講座教授呂堅獲選為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以表彰他在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以及力學研究等領域的貢獻。
  • 《Acta Materialia》一種具有超高可加工性的低成本鎂合金
    鎂合金是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結構輕量化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鎂的晶體對稱性低,導致其室溫可加工性差。這個缺點推高了鎂合金零件的製備成本,嚴重削弱了這種材料的競爭優勢。材料可加工性受到拉伸延伸率和加工硬化率兩個因素的影響。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美國布朗大學合作完成,通訊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荻教授、郭強特別研究員以及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李曉雁副教授,合作者還包括美國布朗大學工程學院高華健院士。
  • 上海交大頂尖論文:具有超高可加工性的低成本鎂合金
    鎂合金是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結構輕量化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鎂的晶體對稱性低,導致其室溫可加工性差。這個缺點推高了鎂合金零件的製備成本,嚴重削弱了這種材料的競爭優勢。材料可加工性受到拉伸延伸率和加工硬化率兩個因素的影響。採用添加稀土元素、晶粒細化、析出強化等傳統方法,一般只能提高鎂合金的拉伸延伸率或加工硬化率中的一項,難以同時提高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