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堅院士團隊:兼具高強高塑的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

2020-10-04 材料material

鎂合金由於具有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由於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也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顯著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導致其塑性的顯著降低。


金屬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大灣區研究部呂堅院士及其合作者,在先前發現非晶包裹納米晶的超納雙相鎂合金可實現近理論強度(Nature 545, 80-83 (2017))的基礎上,以AZ31合金為研究對象,首先使用SMAT在鎂合金表面得到梯度納米晶,再通過磁控濺射在合金表面沉積Mg基雙相金屬玻璃薄膜(Mg-Zn-Ca),創新性的將納米雙相金屬玻璃與梯度納米晶結構結合在一起,設計出全新多級結構鎂合金。


研究結果表明,該合金屈服強度較原合金提升31%,達到230MPa,與SMAT鎂合金強度相當;同時該合金的延伸率較SMAT鎂合金提升3倍,達到20%,恢復至未SMAT(粗晶)水平,從而實現了高強度與高塑性的有效結合。進一步研究發現,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的優異力學性能包括三種變形機制,包括:雙相金屬玻璃發生多重剪切帶與納米晶化,金屬玻璃阻擋納米晶層的裂紋延伸,以及SMAT納米晶層的晶粒長大。類似的新型納米結構可以得到高強度高塑性銅。這一合金結構設計理念有望在其他合金體系,特別是密排六方結構合金中,實現高強度與高延伸性的結合,並指導未來新材料設計。


相關成果以「Nano-dual-phase metallic glass film enhances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a gradient nanograined Magnesium alloy」為題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




圖1. Mg-Zn-Ca雙相金屬玻璃(NDP-MG)的結構與成分




圖2. 納米梯度SMAT鎂合金的結構與機械性能




圖3.雙相金屬玻璃+SMAT(NDP-MG coated SMAT-H′)鎂合金室溫力學性能




圖4. NDP-MG變形前與拉伸6%形變後SEM形貌  


本文來自「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

相關焦點

  • 呂堅院士團隊《尖端科學》新型納米結構,同時提升鎂合金強度塑性
    導讀:本文開創性地結合Mg基雙相金屬玻璃與梯度納米晶結構,成功設計出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將梯度納米晶鎂合金延伸率提升至20%,恢復至未SMAT(粗晶)鎂合金的延展性。同時,合金屈服強度得以保存在230MPa,與SMAT鎂合金強度相當。
  • 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新進展
    鎂合金由於具有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由於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也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前期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顯著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導致其塑性的顯著降低。
  • 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鎂合金因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金屬所: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首創納米雙相金屬玻璃薄膜同時提升鎂合金的強度塑性
    鎂合金由於高強度低密度的特點,在航空航天和汽車工業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增加。然而Mg具有的六邊形緊密堆積(HCP)晶體結構無法提供足夠的滑移系統使其發生塑性變形,限制了其延展性,也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目前研究人員致力於在微觀結構設計方面採用一些創新的方法,以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美國布朗大學合作完成,通訊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張荻教授、郭強特別研究員以及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李曉雁副教授,合作者還包括美國布朗大學工程學院高華健院士。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
    據《全省新聞聯播》5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近日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具有輕質、高強韌等優異的綜合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
  • 香港城大教授呂堅獲選為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
    香港城大教授呂堅獲選為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   香港城市大學30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校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機械工程講座教授呂堅獲選為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以表彰他在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以及力學研究等領域的貢獻。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
    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以下簡稱:CNFP)。
  • 呂堅:論汽車新材料應用的現在與未來
    呂堅:以後不管使用什麼能源的汽車,電動的也好、氫汽車也好或者是現在的傳統的內燃機車,減重是一個永遠的話題,因為耗能直接跟它整體的重量和機械效率是有關的,所以發展高強高韌和新的設計一直都會有用的,所以我們的亮點就是發展汽車行業可以接受的價格下,這個框架下有哪些新的材料。
  • 俞書宏院士團隊:超強韌、透明的納米複合薄膜,可替代塑料!
    近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基於微生物發酵過程,成功研製了一類超強、超韌、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續仿貝殼複合薄膜。該薄膜基於可持續的生物材料,採用一種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製備。這種新型製備方法完美地結合了納米材料沉積與微生物發酵過程的優勢,成功實現了微生物產物與納米材料的原位複合,大幅提升了該材料的光學和力學性能。
  • 中國研製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密度為鋼的六分之一
    科技日報訊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其密度僅為鋼的六分之一,而比強度、比韌性均超過傳統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
  • 團隊發現新型納米結構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研究團隊發現兩種新型納米結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南都記者注意到,盧柯現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負責科技、衛生健康、體育等方面工作。
  •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金屬所研究員劉增乾表示,科研團隊對自然界「結構—性能關係」的理解,為設計綜合性能優異的新材料提供了獨到的思路。  據悉,與人造材料相比,天然生物材料的宏觀力學性能通常顯著優於其基本結構單元的簡單加和,本源在於其複雜、多尺度的自組裝結構。
  • 高強鎂合金助力「長五」優雅飛天背後的故事……
    A:鎂合金是以鎂為基礎加入其他元素組成的合金。2:鎂合金自身優勢有哪些?因此,航空工業一直把採用鎂合金作為飛機結構新材料的首選而大力採用。、輪緣、直升飛機後減速機匣、上機匣 、飛機電機殼體、油泵殼體、儀表殼體、火箭和飛彈零部件、 直升機齒輪箱、直升機車輪和發動機部件、渦輪噴氣、發動機機罩、機輪外殼、直升機傳送箱……5:高強鎂合金慣組支架是什麼?
  • 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滿足航空航天等領域需求
    日前,針對航空航天、精密儀器等領域對於材料減震、吸能等方面的性能需求,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開展合作,借鑑天然生物材料三維互穿微觀結構的理念,將鎂熔融浸滲至增材製造的鎳鈦合金骨架,構築成輕質、高強、高阻尼、高吸能鎂—鎳鈦仿生複合材料
  • 劉靜研究員/江雷院士/王鑽開教授合作:提出一種柔性毫-微-納米多級剛毛結構,可實現液滴逆重力傳輸
    和香港城市大學王鑽開教授報導了一種液滴在昆蟲的柔性毫-微-納米多級觸鬚表面逆重力傳輸的研究,以「Counterintuitive但是,實現這一功能基本依賴於表面的粗糙結構和低表面能化學物質。此前,研究者通過設計柔性的微納米結構,有效降低了表面應力,提高了超疏水、抗結冰表面的耐久性。理化所劉靜教授團隊王磊博士在研究自然界蛾蜢觸鬚過程中發現在高溼度環境中,這種觸鬚可以將其表面凝結的水滴從底部驅動到頂端,實現了液滴的逆重力傳輸,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