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上大學、38歲當院士,他破解世紀難題,影響全球製造業

2020-09-09 我是科學人

他16歲上大學,被人稱為「神童」!

他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年紀輕輕就這麼厲害!

他38歲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刷新了院士紀錄!

你不得不服氣!對他來說,沒什麼不可能!他的科研之路,就是一路開掛!

2020年揭曉的未來科學大獎,他獨享「物質科學獎」。理由是他解決了金屬材料性能、強度兩難全的世界級問題!

100萬美元的獎金頒給盧柯,也頒給一個影響全球製造業的結構——梯度納米結構。

整個故事,是從納米開始的。

盧柯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本來一心想搞非晶態金屬(又稱「金屬玻璃」)。在做樣品的過程中,一種副產物——納米合金,引起了他的注意。

多了層納米怎麼了?會讓材料的強度和硬度提升數十倍!

然而不樂觀的是,材料的其他性能,比如塑性、韌性等也會降下來。這形成了一種幾乎固定的「此消彼長」關係,卡了國際材料學家們幾十年。

就像拉拔鋼絲一樣,同等長度、材質,拉拔力度越大,塑性越差。拉來拉去,說不定最後只配做成個鋼絲球了。

現實中,工業、製造業對金屬材料的要求通常是綜合性的。要強度高、要塑性好、要導電性能優……

於是,金屬材料的微觀結構組成、大小等被改變,尤其在納米尺度上,方法一個接一個:

有從金屬晶粒本身入手的,試圖「納米化」後,把塑性和導電性重新提升;

有把材料結構作為重點的,嘗試用「包裹」的形式達到強度、塑性的融合——只在最外層使用納米材料結構。

盧柯選擇了後者。

1998年,盧柯和呂堅提出了「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的概念,並給出3種方法:一是在材料表面加一層納米結構的塗層;二是將材料本身表面層「納米化」;三是兩種方式混合。

盧柯很興奮,他覺得這次他們成了。也是在這一年,他在參加學術會議的路上偶遇一位國際大牛,可在激動地介紹完自己的研究後,迎面就是一盆冷水,「你去看XX的文章,有人早研究過了類似的,nothing new!」

盧柯愣住了,但沒有叫停實驗。別人出了什麼成果,他不能改變。但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琢磨,他要繼續做下去。

第二盆冷水是盧柯潑給自己的。那時已經到了2005年,近7年時間最終只出來一個坑坑窪窪的樣品,這一巴掌,盧柯結結實實地挨下來了。

——「完了,就到這兒為止了!」

——「要放棄嗎?」

——「原來的技術路線要放棄,但大目標不變。」

內心交戰之後,扔掉樣品,拋開舊原理,換個思路,盧柯還是要做感興趣的工作,還是要在納米結構上搞事情。2005年—2010年,5年過去靜悄悄的,沒有水花。又一年,「兩頭粗中間細,界面光潔,強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納米結構樣品問世了。

盧柯在純銅棒表層製備出梯度納米晶粒結構,大概幾百微米厚,室溫下拉伸屈服強度比原樣本提升約一倍,拉伸塑性不變!

梯度,在這裡指空間上的梯度變化。簡單來說,材料一部分由納米結構組成,另一部分由粗晶結構組成,兩部分之間不是「乍然碰撞」,不是簡單混合,而是存在「相互適應」的梯度連續變化。

這既避免了性能突變,也讓不同特徵尺度的結構「學會」相互協調。

對於盧柯本人來講,這也是一場與科研的相互協調,耗時20多年,邁出的第一步、堅持走到成功的最後一步,皆因「興趣」。這是自我期待的開始,是人生的加速劑,盧柯嘗到了甜頭兒,也希望更多的後來人能夠在科研中甘之如飴。

2016年5月19日,臺下坐著300多名國科大的本科生,盧柯聲音傳到他們的耳朵裡:「去找興趣,越早找到越好。」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

相關焦點

  • 盧柯:16歲上大學,38歲當院士,Science首位中國編輯
    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16歲上大學,38歲當選院士,盧柯今日再發《Science》
    開掛的人生,38歲便當選院士盧柯身上有兩個繞不開的「標籤」,第一個標籤就是「超音速」: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之一。
  • 16歲上大學、30歲博導、38歲當院士,遼寧副省長摘百萬$獎
    如何克服這個矛盾,成為國際材料領域幾十年以來一個重大科學難題。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盧柯團隊發現,在金屬銅中引入高密度納米孿晶界面,可使純銅的強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同時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電導率(與高純無氧銅相當),獲得了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銅。
  • 16歲上大學、30歲博導、38歲當院士,遼寧副省長拿下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如何克服這個矛盾,成為國際材料領域幾十年以來一個重大科學難題。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盧柯團隊發現,在金屬銅中引入高密度納米孿晶界面,可使純銅的強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同時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電導率(與高純無氧銅相當),獲得了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銅。
  • 16歲上大學38歲當院士 遼寧副省長盧柯獲700萬大獎
    如何克服這個矛盾,成為國際材料領域幾十年以來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16歲的盧柯考上華東工學院,之後進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990年博士畢業後留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金屬研究所所長等職。  盧柯30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 21歲學渣,一晚攻克世界級難題,3院士舉薦成中國最年輕教授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個人,對於研究數列如同著了魔一樣,以至於無暇顧及其他學科,成績平平,不過最終考上重點高中及大學,並憑藉數論原理年僅21歲就破解了世界難題,23歲時一名數學教授。他就是劉路。不過最終他憑自己的能力上的是重點高中也是重點大學。不過還是一直不出眾的成績,讓他被歸為學渣類,但是在21歲那年,他居然將世界都公認的難題解開,被全球都認知,也引起了院士的關注。從此劉路21歲就步入大學教授行列,是最年輕的教授。
  • 21歲破解世界數學難題,22歲成985高校正教授,獲獎學金100萬!
    於是,在劉路的高考志願表上,從一本到三本,他都只填寫了數學專業的志願。最終,被中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錄取。「西塔潘猜想」破解者 上了大學,劉路更是經常去圖書館,閱讀各種數學專著,每次離開圖書館,書包裡都裝著一大堆英文書。
  • 他14歲考上中科大,21歲破解物理界107年難題,轟動世界
    接下來讓我們翻開他讓所有人都驚掉大牙的硬核履歷。出生於天府之國的他,可能吸收了四川地區的所有「靈氣」,用一個月時間讀完了初一的所有課程,用三個月時間讀完了初二的所有課程,用不到半年的時間讀完了初三的所有課程,年僅13歲就考上了高中。接著只用一年時間就全部讀完了高中所有課程。2010年,年僅14歲的他坐在了高考的考場上。之後,他考取了理科669的高分。
  • 舒德幹院士團隊:破解達爾文世紀難題
    天剛亮,韓健再次背上他的化石採集工具,來到了他熟悉的「戰場」——位於陝南地區的「寬川鋪生物群」。作為西北大學以舒德幹院士為主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一員,韓健研究員已將研究目光投向這裡十年之久。  這篇論文,是由舒德幹院士領軍的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20年以來,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Science》上發表的第13篇研究論文。  聚焦前沿,潛心破解世界「懸案」  在探尋生物演化的過程中,令達爾文當年倍感困惑的謎題就是進化論缺少「演化過渡類群」證據的支持。
  • 中國神童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成985教授,丘成桐:還需努力
    「學渣」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成985教授劉路因為從小便喜歡數學,因此進入大學之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數學系,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一次偶然讓劉路接觸到了西塔潘猜想,並破解了這一世界難題。那麼什麼是西塔潘猜想呢?
  • 一道困擾數學家2000年的難題,19歲少年一夜破解,命題有多難?
    用圓規和無刻度直尺畫正17邊形,難倒無數大家,19歲少年一晚破解。一道困擾數學家2000年的難題,19歲少年一夜破解,現在的你也能!一道困擾數學家2000年的難題,19歲大二生一夜破解,命題有多難?在世界數學史上,能獲得「最偉大數學家」稱號的,不外阿基米德、牛頓、高斯、歐拉幾人。
  • 38歲當選院士,這位大牛的開掛人生!
    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他14歲考上中科大,21歲破解物理界107年難題,震驚世界!
    曹原11歲的時候考入了深圳華耀實驗中學少年班,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學完了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所有知識,他喜歡研究,他不僅喜歡拆家裡的桌子和椅子,就連學校的桌子和椅子,甚至連講臺也逃不出他的魔爪。14歲參加全國高考,憑藉理科669分的高分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他為人十分謙虛,喜歡思考和鑽研,喜歡向人請教,也喜歡提一些刁鑽的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丁澤軍教授教學嚴謹,被人們稱為「丁老怪」,所以很多學生都對他避之不及,
  • 他是我國數學天才,大三就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破格成985教授
    導語:他是我國數學天才,大三就破解世界級難題,23歲就破格成985教授在很多人眼中,世界級難題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能解出世界級難題的人,一般都是從小天賦異稟,是眾人眼中的佼佼者,從小到大都展現出驚人的才能,不斷跳級,升入高中跟大學,在學業上有所成就。
  • 難題不會永遠是難題,76歲時他解開電磁學界「哥德巴赫猜想」​|紀念林為幹院士
    10月20日是國際著名微波理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為幹的101歲誕辰紀念日。林為幹是中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國50年重大貢獻科學家之一,他在76歲時解開電磁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這是他研究電磁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難題的起點。同年,林為幹從美國回國,前往嶺南大學任教,後參與籌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
  • 曾是農藥廠工人,他29歲上大學、31歲考研,如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求學之路&34;,快30歲才如願上大學,卻在31歲就考取了研究生;他是我國光電功能高分子領域的專家,是國際上最早開展聚合物太陽電池光伏材料和器件研究的研究者之一;他是一位謙遜低調的化學家,更是勤奮治學的大學教授。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李永舫。
  • 江蘇這位院士:堅持攻關世界級難題,85歲獲領域至高榮譽
    來源:PaperRSS整理自中國礦業大學為了天空的蔚藍,他一生與煤相伴,致力於煤炭分選理論和工程實踐的研究與開發,創立了&34;分選理論,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示範廠。報導介紹,&34;是陳清如院士最大的願望,他高瞻遠矚地提出中國潔淨煤戰略構想,對21世紀煤炭將成為潔淨能源滿懷信心,並致力於潔淨煤技術研發。
  • 38歲最年輕院士盧柯:去找到自己的興趣,越快越好
    盧柯,許多關注科研界的朋友對他的大名不會陌生,他的傳奇經歷就是不斷刷新「最年輕」紀錄的過程。盧柯,河南汲縣人,出生於甘肅華池,16歲就考上了著名的華東工學院(後更名南京理工大學)機械製造工藝系,並在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學習,從此走上了金屬材料鑽研的科研道路。
  • 陝西86歲老教授:破解世界難題,將"中國人理論"首次寫入基礎力學教科書!
    1956年隨校西遷,1961年,年僅27歲的他提出了雙剪應力的概念,突破了單剪應力的傳統概念,從此,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始了長達50年創建統一強度理論的道路,將"中國人的理論"第一次寫入基礎力學教科書,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學俞茂宏教授!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因病逝世,享年80歲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博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院士主要從事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的專業方向研究。她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在全球首創的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為生物廢棄物製作新材料打開了一扇「綠色」的新大門,未來可在生物醫學等領域展開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