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歲上大學,被人稱為「神童」!
他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年紀輕輕就這麼厲害!
他38歲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刷新了院士紀錄!
你不得不服氣!對他來說,沒什麼不可能!他的科研之路,就是一路開掛!
2020年揭曉的未來科學大獎,他獨享「物質科學獎」。理由是他解決了金屬材料性能、強度兩難全的世界級問題!
100萬美元的獎金頒給盧柯,也頒給一個影響全球製造業的結構——梯度納米結構。
整個故事,是從納米開始的。
盧柯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本來一心想搞非晶態金屬(又稱「金屬玻璃」)。在做樣品的過程中,一種副產物——納米合金,引起了他的注意。
多了層納米怎麼了?會讓材料的強度和硬度提升數十倍!
然而不樂觀的是,材料的其他性能,比如塑性、韌性等也會降下來。這形成了一種幾乎固定的「此消彼長」關係,卡了國際材料學家們幾十年。
就像拉拔鋼絲一樣,同等長度、材質,拉拔力度越大,塑性越差。拉來拉去,說不定最後只配做成個鋼絲球了。
現實中,工業、製造業對金屬材料的要求通常是綜合性的。要強度高、要塑性好、要導電性能優……
於是,金屬材料的微觀結構組成、大小等被改變,尤其在納米尺度上,方法一個接一個:
有從金屬晶粒本身入手的,試圖「納米化」後,把塑性和導電性重新提升;
有把材料結構作為重點的,嘗試用「包裹」的形式達到強度、塑性的融合——只在最外層使用納米材料結構。
盧柯選擇了後者。
1998年,盧柯和呂堅提出了「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的概念,並給出3種方法:一是在材料表面加一層納米結構的塗層;二是將材料本身表面層「納米化」;三是兩種方式混合。
盧柯很興奮,他覺得這次他們成了。也是在這一年,他在參加學術會議的路上偶遇一位國際大牛,可在激動地介紹完自己的研究後,迎面就是一盆冷水,「你去看XX的文章,有人早研究過了類似的,nothing new!」
盧柯愣住了,但沒有叫停實驗。別人出了什麼成果,他不能改變。但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琢磨,他要繼續做下去。
第二盆冷水是盧柯潑給自己的。那時已經到了2005年,近7年時間最終只出來一個坑坑窪窪的樣品,這一巴掌,盧柯結結實實地挨下來了。
——「完了,就到這兒為止了!」
——「要放棄嗎?」
——「原來的技術路線要放棄,但大目標不變。」
內心交戰之後,扔掉樣品,拋開舊原理,換個思路,盧柯還是要做感興趣的工作,還是要在納米結構上搞事情。2005年—2010年,5年過去靜悄悄的,沒有水花。又一年,「兩頭粗中間細,界面光潔,強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納米結構樣品問世了。
盧柯在純銅棒表層製備出梯度納米晶粒結構,大概幾百微米厚,室溫下拉伸屈服強度比原樣本提升約一倍,拉伸塑性不變!
梯度,在這裡指空間上的梯度變化。簡單來說,材料一部分由納米結構組成,另一部分由粗晶結構組成,兩部分之間不是「乍然碰撞」,不是簡單混合,而是存在「相互適應」的梯度連續變化。
這既避免了性能突變,也讓不同特徵尺度的結構「學會」相互協調。
對於盧柯本人來講,這也是一場與科研的相互協調,耗時20多年,邁出的第一步、堅持走到成功的最後一步,皆因「興趣」。這是自我期待的開始,是人生的加速劑,盧柯嘗到了甜頭兒,也希望更多的後來人能夠在科研中甘之如飴。
2016年5月19日,臺下坐著300多名國科大的本科生,盧柯聲音傳到他們的耳朵裡:「去找興趣,越早找到越好。」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