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aperRSS整理自中國礦業大學
為了天空的蔚藍,他一生與煤相伴,致力於煤炭分選理論和工程實踐的研究與開發,創立了&34;分選理論,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示範廠。&34;陳清如高瞻遠矚地提出中國潔淨煤戰略構想,並對此滿懷信心。
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華日報》分別專題深度報導中國礦業大學陳清如院士事跡。報導介紹,&34;是陳清如院士最大的願望,他高瞻遠矚地提出中國潔淨煤戰略構想,對21世紀煤炭將成為潔淨能源滿懷信心,並致力於潔淨煤技術研發。
9月2日出版的《新華日報》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如:21世紀,煤炭將成為清潔能源》為題,從&34;&34;&34;三部分,講述陳清如院士抱定叫而不會、金石可鏤的信念,堅守一線致力於煤炭分選理論和工程實踐的研究與開發的事跡。
陳清如院士家中有兩個書房,都放著佔滿兩面牆的大書櫃,書櫃中裡三層外三層塞滿了各種資料,從櫃頂上一直堆到天花板,有的用大信封裝著,有的用繩子打著捆……&34;老先生笑眯眯地說。
治學60餘年,陳清如對每一份學術資料都視如珍寶,比如一份手稿,他不僅保存定稿,而且把一稿、二稿、三稿,甚至四稿、五稿都留著,從歷次修改稿中,能看出他思想變化的軌跡,也反映出他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和工作態度。
這種科學精神,使他敢於挑戰發達國家都沒解決的難題。
陳清如(右一)在蘇聯進修期間與同行的合影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的選煤還比較落後,大量的動力煤不經過分選直接燃燒,造成極大的浪費,同時汙染了環境。如果把煤炭分成不同質量的產品,就可以滿足用戶不同的需要,既合理又經濟。新疆、山西、陝西和內蒙古西部等主要煤炭基地,由於缺水,使用傳統的溼法選煤技術分選煤炭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時,溼法選煤既浪費水資源,又汙染環境。
為了解決中國缺水乾旱地區、高寒地區以及遇水易泥化煤炭的分選問題,陳清如開始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技術研究與開發。這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美國、蘇聯、加拿大等國經過多年的研究工作,都還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或工業試驗階段。陳清如堅定一個信念:鍥而不捨,金石可鏤。1984年初,他開始著手空氣重介幹法選煤的研究。
陳清如考察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的核心設備
這是一項艱苦卓絕的、長期攻堅克難的研究工作。1990年,正當幹法選煤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陳清如由於長期宵衣旰食,被醫院診斷為腎癌。&34;陳清如說,&34;好在癌細胞沒有擴散,手術後,當時已60多歲的陳清如又繼續投入了工作。
經過多年苦戰,1994年6月,我國終於建立並調試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工業示範廠,實現了這一技術的工業化應用,使該項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被業界認為是選礦技術領域一次深刻的革命。
空氣重介流化床幹法選煤鑑定驗收會
1995年,中國工程院公布當年新增院士名單,陳清如名列其中。
2010年4月25日,第16屆國際選煤大會在美國召開,陳清如被授予首次設立的國際選煤大會組委會主席&34;,這是目前國際選煤界最高個人科技成就獎。頒獎儀式上,陳清如發表獲獎感言說:&34;陳清如發言完畢,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Kalb博士為陳清如院士頒發&34;
&34;陳清如對此滿懷信心。
20世紀末以來,陳清如提出了中國潔淨煤戰略構想。當時,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34;
陳清如指出,在煤炭是我國主導能源的前提下,要從根本上防治大氣汙染,其出路在於潔淨煤技術。他認為,潔淨煤技術能有效解決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汙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控制;二是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三是提高煤利用效率。因此它是中國未來能源的戰略選擇。
2003年1月,中國礦業大學成立了潔淨能源研究院,陳清如擔任院長。作為老選礦人,我國選煤界當時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年近八旬的陳清如不顧自己身患癌症的身體,為我國的潔淨煤技術奔走呼告,為治理我國大氣汙染尋求著良方妙藥。
他發起召開了首屆國際幹法選煤學術研討會,舉行了中國潔淨煤戰略研討會,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了&34;,主編了大型著作《中國潔淨煤》。
潔淨煤技術及關於中國潔淨戰略的思考,成了陳清如十幾年來在各種場合講學和演講的主要內容,他曾開玩笑說:&34;向來注重實踐的陳清如,絕不是空喊口號,他知道只有潔淨煤技術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更多人的共識,才能推動相關技術和工程應用的發展。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他內心深處&34;&34;的夢想,這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信念。
在中國礦業大學有一種說法:&34;由此可見,陳清如在培養研究生時的嚴格是出了名的。不僅難考,就算是考上了,想達到陳清如的要求順利畢業也很難。
陳清如院士指導學生實驗
但這不難理解,因為陳清如對自己要求就極為嚴格。他認為,做一項工作、解決一個問題,對個人有三點基本要求:首先要勇敢,敢於負責;其次要團結別人一起做事,發揮團隊優勢;第三要諒解別人缺點、社會的缺點,但不能諒解自己的缺點,而且要堅決地排除、改正。
&34;2008年以後,陳清如還培養了8名博士生,80多歲的他仍不放鬆培養標準和要求,定期檢查、指導實驗工作和論文寫作,逐字逐段修改每一篇學位論文。
陳清如指導研究生,最為看重的是進行創新培養,他從多學科招收研究生,要求學生從學科交叉角度創新性地開展研究,提出創新性成果。陳清如選題時的戰略眼光對他的學生們影響也很大。&34;學生楊國華說。
嚴師出高徒,陳清如先後帶出5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和接班人,如趙躍民、駱振福、朱金波、解強、何亞群、謝廣元、韋魯濱等。其中,趙躍民成為目前國內礦物加工工程學科的領軍人物,有些則成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特聘教授等。
陳清如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但又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學業、事業和家庭發展。學生們記得,每次去陳清如家裡,臨別時,老師總是把學生送到家門口。一到各種傳統節日,學生們總是先收到陳清如的祝福簡訊或郵件,這常常讓忙於工作和事業而未能及時給老師送上祝福的學生感到慚愧。
陳清如還經常自己出資與學生們聚會,並讓學生帶上家人一起,他在聚會前認真地想好要對大家說什麼,然後工工整整地寫在紙上,在聚會上特別認真地讀出來,把他的期望、他的想法告訴學生。學生們親切地將他喻為&34;。
此前,8月21日下午,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人物·故事》欄目製作播出了專題紀實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如》,報導陳清如院士一生與煤相伴、一心為祖國工作的事跡。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