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這位院士:堅持攻關世界級難題,85歲獲領域至高榮譽

2020-09-07 學術橋

來源:PaperRSS整理自中國礦業大學


為了天空的蔚藍,他一生與煤相伴,致力於煤炭分選理論和工程實踐的研究與開發,創立了&34;分選理論,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示範廠。&34;陳清如高瞻遠矚地提出中國潔淨煤戰略構想,並對此滿懷信心。



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華日報》分別專題深度報導中國礦業大學陳清如院士事跡。報導介紹,&34;是陳清如院士最大的願望,他高瞻遠矚地提出中國潔淨煤戰略構想,對21世紀煤炭將成為潔淨能源滿懷信心,並致力於潔淨煤技術研發。


9月2日出版的《新華日報》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如:21世紀,煤炭將成為清潔能源》為題,從&34;&34;&34;三部分,講述陳清如院士抱定叫而不會、金石可鏤的信念,堅守一線致力於煤炭分選理論和工程實踐的研究與開發的事跡。


85歲獲得國際選煤界至高榮譽


陳清如院士家中有兩個書房,都放著佔滿兩面牆的大書櫃,書櫃中裡三層外三層塞滿了各種資料,從櫃頂上一直堆到天花板,有的用大信封裝著,有的用繩子打著捆……&34;老先生笑眯眯地說。


治學60餘年,陳清如對每一份學術資料都視如珍寶,比如一份手稿,他不僅保存定稿,而且把一稿、二稿、三稿,甚至四稿、五稿都留著,從歷次修改稿中,能看出他思想變化的軌跡,也反映出他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和工作態度。


這種科學精神,使他敢於挑戰發達國家都沒解決的難題。


陳清如(右一)在蘇聯進修期間與同行的合影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的選煤還比較落後,大量的動力煤不經過分選直接燃燒,造成極大的浪費,同時汙染了環境。如果把煤炭分成不同質量的產品,就可以滿足用戶不同的需要,既合理又經濟。新疆、山西、陝西和內蒙古西部等主要煤炭基地,由於缺水,使用傳統的溼法選煤技術分選煤炭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時,溼法選煤既浪費水資源,又汙染環境。


為了解決中國缺水乾旱地區、高寒地區以及遇水易泥化煤炭的分選問題,陳清如開始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技術研究與開發。這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美國、蘇聯、加拿大等國經過多年的研究工作,都還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或工業試驗階段。陳清如堅定一個信念:鍥而不捨,金石可鏤。1984年初,他開始著手空氣重介幹法選煤的研究。


陳清如考察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的核心設備


這是一項艱苦卓絕的、長期攻堅克難的研究工作。1990年,正當幹法選煤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陳清如由於長期宵衣旰食,被醫院診斷為腎癌。&34;陳清如說,&34;好在癌細胞沒有擴散,手術後,當時已60多歲的陳清如又繼續投入了工作。


經過多年苦戰,1994年6月,我國終於建立並調試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幹法選煤工業示範廠,實現了這一技術的工業化應用,使該項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被業界認為是選礦技術領域一次深刻的革命。


空氣重介流化床幹法選煤鑑定驗收會


1995年,中國工程院公布當年新增院士名單,陳清如名列其中。


2010年4月25日,第16屆國際選煤大會在美國召開,陳清如被授予首次設立的國際選煤大會組委會主席&34;,這是目前國際選煤界最高個人科技成就獎。頒獎儀式上,陳清如發表獲獎感言說:&34;陳清如發言完畢,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Kalb博士為陳清如院士頒發&34;


研發潔淨煤技術,讓天空重現蔚藍


&34;陳清如對此滿懷信心。



20世紀末以來,陳清如提出了中國潔淨煤戰略構想。當時,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34;


陳清如指出,在煤炭是我國主導能源的前提下,要從根本上防治大氣汙染,其出路在於潔淨煤技術。他認為,潔淨煤技術能有效解決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汙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控制;二是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三是提高煤利用效率。因此它是中國未來能源的戰略選擇。


2003年1月,中國礦業大學成立了潔淨能源研究院,陳清如擔任院長。作為老選礦人,我國選煤界當時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年近八旬的陳清如不顧自己身患癌症的身體,為我國的潔淨煤技術奔走呼告,為治理我國大氣汙染尋求著良方妙藥。


他發起召開了首屆國際幹法選煤學術研討會,舉行了中國潔淨煤戰略研討會,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了&34;,主編了大型著作《中國潔淨煤》。



潔淨煤技術及關於中國潔淨戰略的思考,成了陳清如十幾年來在各種場合講學和演講的主要內容,他曾開玩笑說:&34;向來注重實踐的陳清如,絕不是空喊口號,他知道只有潔淨煤技術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更多人的共識,才能推動相關技術和工程應用的發展。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他內心深處&34;&34;的夢想,這是他一生為之奮鬥的信念。


他的學生最難當,也最幸福


在中國礦業大學有一種說法:&34;由此可見,陳清如在培養研究生時的嚴格是出了名的。不僅難考,就算是考上了,想達到陳清如的要求順利畢業也很難。


陳清如院士指導學生實驗



但這不難理解,因為陳清如對自己要求就極為嚴格。他認為,做一項工作、解決一個問題,對個人有三點基本要求:首先要勇敢,敢於負責;其次要團結別人一起做事,發揮團隊優勢;第三要諒解別人缺點、社會的缺點,但不能諒解自己的缺點,而且要堅決地排除、改正。


&34;2008年以後,陳清如還培養了8名博士生,80多歲的他仍不放鬆培養標準和要求,定期檢查、指導實驗工作和論文寫作,逐字逐段修改每一篇學位論文。


陳清如指導研究生,最為看重的是進行創新培養,他從多學科招收研究生,要求學生從學科交叉角度創新性地開展研究,提出創新性成果。陳清如選題時的戰略眼光對他的學生們影響也很大。&34;學生楊國華說。


嚴師出高徒,陳清如先後帶出5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和接班人,如趙躍民、駱振福、朱金波、解強、何亞群、謝廣元、韋魯濱等。其中,趙躍民成為目前國內礦物加工工程學科的領軍人物,有些則成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特聘教授等。


陳清如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但又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學業、事業和家庭發展。學生們記得,每次去陳清如家裡,臨別時,老師總是把學生送到家門口。一到各種傳統節日,學生們總是先收到陳清如的祝福簡訊或郵件,這常常讓忙於工作和事業而未能及時給老師送上祝福的學生感到慚愧。


陳清如還經常自己出資與學生們聚會,並讓學生帶上家人一起,他在聚會前認真地想好要對大家說什麼,然後工工整整地寫在紙上,在聚會上特別認真地讀出來,把他的期望、他的想法告訴學生。學生們親切地將他喻為&34;。



此前,8月21日下午,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人物·故事》欄目製作播出了專題紀實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如》,報導陳清如院士一生與煤相伴、一心為祖國工作的事跡。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相關焦點

  • 江蘇這位院士:堅持攻關世界級難題, 85歲獲領域至高榮譽!
    報導介紹,&34;是陳清如院士最大的願望,他高瞻遠矚地提出中國潔淨煤戰略構想,對21世紀煤炭將成為潔淨能源滿懷信心,並致力於潔淨煤技術研發。85歲獲得國際選煤界至高榮譽陳清如院士家中有兩個書房,都放著佔滿兩面牆的大書櫃,書櫃中裡三層外三層塞滿了各種資料,從櫃頂上一直堆到天花板,有的用大信封裝著,有的用繩子打著捆……&34;老先生笑眯眯地說。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獲世界級榮譽 網友:中國居裡夫人
    48歲中國最年輕女院士謝毅獲獎了,她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該獎也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獎」。謝毅能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是因為她的研究對世界有著重大意義。她研究的能源轉換中材料利用問題是全球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她致力於無機化學領域研究,還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網友稱謝毅才48歲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未來值得期待,有機會拿真正的諾貝爾獎。
  • 15歲進中科大少年班、身兼3個院士的江蘇女孩,卻成了一個美國人
    然而,一個15歲進中科大少年班、身兼3個院士的江蘇女孩,最後卻成了一個美國人,她一意孤行的舉動,引起了極大爭議。因為父母職業的影響,她從小就養成了「鑽研、探索」的精神,遇到學業上的問題,她總是會第一時間進行攻關,想方設法獨立完成,爭取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歡迎關注公眾號「考研考博早知道」獲取更多考研考博最新資訊 博士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比如大家熟知的30歲即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顏寧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年逾七旬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
    張俐娜院士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為我國化學學科特別是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她在教學科研一線辛勤耕耘數十載,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她的《高分子科學導論》課堂深受學生喜愛。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她的「無博士學歷,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歷」特殊身份又受到廣泛關注,如何評價她背後大量科研人員的貢獻也引發爭議。 輿論對屠呦呦落選院士的「打抱不平」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一個獲得美國醫學最高獎的科學家,竟無法評上中國的院士,不是由於學術原因。
  • 習主席籤署通令給他記一等功,這位小夥兒到底有多牛?
    被記一等功的這位海軍教授可不簡單,他長期專注於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領域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成果,多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02年,25歲的肖飛在海軍工程大學攻讀完碩士後留校,躊躇滿志地走進了馬偉明院士領軍的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 20名優秀青年獲第十二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 10人獲提名獎
    蘇曉琳身高僅1.1米,心臟長在身體右側,其他器官擠壓在背部,出生時醫生告知她很可能活不過15歲,但她用堅強的意志快樂生活,創造了一個個奇蹟。她不但學會了生活自理,還自學成才,完全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這位33歲的「板凳女孩」,有始終不服輸的精神,有追逐夢想的勇氣。她學習了電腦知識,開了網店,並帶動了許多殘疾朋友一起創業。
  • 江蘇蘇北是龍捲風多發地區 預報是世界級難題(圖)
    原標題:江蘇蘇北地區是中國龍捲風多發地區 預報是世界級難題  圖為當日22時許,中新網記者趕赴救援現場——鹽城阿特斯協鑫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仍下著小雨,大批消防和警察在現場救援,門口拉著警戒線。
  • 繼華羅庚後,中國又一世界級數學家,42歲院士被稱為「孫的突破」
    談起「院士」,作為工程與科學技術領域最高榮譽,想必是眾多理工科從業者畢生的夢想。然而,從最初4月份的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531人,到如今的75人入選,456人落榜,院士的評選可謂是異常的激烈。而他,年僅42歲,成為今年新科兩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可謂是人生贏家。
  • 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聽聽院士大咖怎麼說
    中國工程院屠海令院士、中國工程院周濟院士、中國科學院江風益院士、中國科學院楊德仁院士、中國科學院曹鏞院士等全國電子材料領域頂級專家,以及國內外企業家約500人齊聚黃埔,圍繞著5G、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鏈需求引領電子材料發展等議題開展研討和交流,共謀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 離開清華大學後,顏寧教授獲評美國外籍院士,是榮譽還是挑撥?
    01 離開清華大學後,顏寧教授獲評美國外籍院士,是榮譽還是挑撥? 顏寧出生於山東章丘,是我國有名的結構生物學家,在19歲的時候,顏寧考上了清華大學,就讀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從清華大學畢業出來以後,為了能夠在學業上取得更好的成績,她來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深造,並在之後獲得博士學位。
  • 彭淑牖成為美國外科學院榮譽院士
    彭淑牖成為美國外科學院榮譽院士 www.zjol.com.cn 2003年12月15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外科教授彭淑牖,經過美國外科學院的投票,被授予該院榮譽院士稱號
  • 連線2013年新當選院士:珍惜榮譽 力學篤行
    」   47歲的丁奎嶺,是今年上海新增選的8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1998年,在時任所長林國強院士的舉薦下,丁奎嶺作為中科院「百人計劃」人選,來到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雖然當時手性催化研究很熱門,但在國內卻漸漸冷卻下來。丁奎嶺認為,該領域存在的挑戰遠遠超過已解決的問題。因此,他選擇了堅持。十多年的執著努力,讓他在手性催化反應和綠色化學等領域屢有斬獲,並於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6歲解決3個世界級難題,他的研究價值堪比2個諾貝爾獎
    1979年,剛剛上大二的胡文祥,通過在學校《無機化學》一門課程的學習,解決了一個世界級的難題——他推算出宇宙中最多只有138個元素。當時,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個發現對於科技界來說,具有多麼大的價值。然而,這個18歲少年的勤奮與早慧卻早已被鐫刻在人類科學史上。
  • 中科院公布61名新晉院士名單 江蘇3人入選
    原標題:中科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江蘇3人入選—— 國家需求在哪,科研領域就在哪 今年共有61名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蘇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有南京大學郭子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萬林、南京理工大學芮筱亭3位,在激烈競爭中成功當選。 「國家需求在哪裡,我的研究領域就在哪裡」,記者採訪後發現,在國家需要的重大前沿領域,3名新科院士都立下汗馬功勞。
  • 江蘇科學家榮獲「科學探索獎」 用科技展開未來的無限可能
    周福寶:用科技築牢煤礦安全屏障27歲博士畢業,32歲破格晉升教授,36歲起就擔任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執行院長,摘得「科學探索獎」的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周福寶僅用了十多年時間就從煤礦安全領域的青年專家成長為了學科建設負責人。
  • 85歲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
    此前,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也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直到71歲才被評為博導。長期以來,她的個人努力和成就,實際上在國內並沒有得到足夠認可。
  • 一戰炮兵中尉,在俄國戰壕裡解出世界級物理難題,愛因斯坦都佩服
    卡爾·史瓦西在炮火連天的前沿陣地,利用作戰間隙潛心研究,居然給出了這個方程的精確解,解決了這項世界級物理難題。卡爾·史瓦西一、這名叫卡爾·史瓦西的炮兵中尉可能是一戰戰場上年齡最大的中尉了,1915年領炮兵中尉銜的時候,他已經42歲了。而他參戰前,還有另一個身份——德國科學院院士。
  • 20歲學渣攻克世界級難題,三院士聯名推薦,破格提為最年輕教授
    曾經我國就有一個二十歲的學渣攻克了世界級的難題,最後他被三院士聯名推薦,被破格提拔為最年輕的教授。從學渣到教授,這個二十歲的男孩是如何做到的?劉路生於1989年的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國企員工,母親是企業的一名工程師,從小在父母的薰陶下,使得劉路非常喜歡學習數學,但是自小學開始,他的數學成績一直都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