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院士」,作為工程與科學技術領域最高榮譽,想必是眾多理工科從業者畢生的夢想。然而,從最初4月份的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531人,到如今的75人入選,456人落榜,院士的評選可謂是異常的激烈。而他,年僅42歲,成為今年新科兩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可謂是人生贏家。
在我國,對於院士的增選有著非常嚴格的條件,除了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的中國國籍的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的學者、專家,而且必須通過院士或者國內權威的科研機構直接推薦,才能達到候選人的資格,因此對於眾多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雖是一種至高無上榮譽卻也可望而不及也。然而就是這樣的情況下,2019年的院士最終榜單,卻出了一位年僅42歲的青年學者,真可謂是人生開掛!
這位青年學者就是孫斌勇,其實在他很小的時候與平常人家的孩子一樣調皮搗蛋。每當出去玩的時候被曬得渾身脫皮也在所不惜,而每當幹活時,他總是以各種藉口推脫,而且也是三兄弟中幹活最慢的一個,根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
尤其在上小學時,學校要求學生晚上背書包回家做作業,但孫斌勇不背書包,一般也不做作業。反而在8、9歲時就學會了打麻將,還常和大人對壘,可謂是逢賭必贏,但也令父母感到頭疼。
然而,當孫斌勇上了初中以後,開始展示出了異於常人的天賦,開始「彎道超車」。在初二那年就捧回了全國化學競賽一等獎,但其實並沒怎麼學化學。隨後又拿到了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獎,因此而被選入清華附中理科實驗班。
由於實驗班不用參加高考,孫斌勇在高二時時任浙大數學系主任陳叔平寫了一封信,隨後回到了浙江,就讀浙江大學數學專業,也從此開啟了自己的開掛人生。
隨後,在浙大時任系主任陳叔平的推薦下,前往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終於在2019年年初,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孫斌勇以「典型群表示論」項目獲評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多十餘年來,孫斌勇所研究的自守形式與李群表示理論是當代數學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它們與一個重要的數學猜想密切相關:朗蘭茲綱領。
時隔62年,繼華羅庚之後,孫斌勇讓中國數學家在典型群方面的成果再一次引起了國際矚目。
他的工作被國際同行稱作「孫的突破」、「該領域的基本定理之一」,已成為眾多國際數學家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礎」。
通過青年院士的童年生活,我們發現其實每個學霸的童年都具有著純真、而又調皮的一面。對於玩,是孩子的本性,也能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然而隨著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傳統的教育觀念、父母的盲目攀比心理,摧殘了孩子們的整個童年,使得孩子從小對學習充滿恐懼心理,甚至感到厭惡,更談不上興趣。這也許兩彈之父錢學森的臨終之問:中國大學為何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尖端人才的原因之一,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