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華羅庚是新中國數學研究事業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而他初中畢業後不到一年就因家貧而輟學,後來的成就完全是刻苦自學而取得的。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在楊武之指導下,開始了數論的研究。從此,華羅庚如魚得水,在數學的王國裡自由地起飛了。一年半之後,他攻下了數學系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英、德、法文。到1936年,他已先後在歐美、日等國數學雜誌上發表了十幾篇有關數論方面的論文。華羅庚以自己的勤奮、才華和驚人成就,贏得了清華園師生的讚佩。
1936年夏,華羅庚與周培源結伴,到倫敦的劍橋大學留學。他雖未正式註冊人學,也沒有申請學位,但在劍橋的兩年中,他的成就早已越過了任何一條學院式的要求。他就數學中的許多課題,如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等撰寫了18篇文章,分別發表在英國、蘇聯、印度、法國、德國的數學刊物上,令數學界的同行們刮目相看。
1938年,懷抱一顆愛國之心的華羅庚謝絕了訪問蘇聯和繼續留在海外學習的邀請,從英國返回了正處於抗戰中的祖國,被聘為西南聯大教授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寫出了20多篇論文,並於1941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名著《堆壘素數論》。1946年秋天,華羅庚應邀訪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解放後,華羅庚一家橫渡太平洋歸國。此後,在長達30多年的歲月裡,他先後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大副校長、中科院副院長等職務,為新中國數學科學的發展定了基礎。他還發現並培養了王元、陳景潤、陸啟慳等一批著名的數學家,建立起國際公認的「中國數學學派」。
華羅庚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並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一生中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10部,其中有些被列人本世紀經典著作之列,關於完整三角和的研究則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這一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華林問題及塔裡問題的結果做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字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等等。
華羅庚的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複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和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他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的第一個中國人,並先後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
華羅庚在我國最早把數學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並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人民數學家」。
1958年,華羅庚開始研究把優選法和統籌學應用於工農業生產。他全心全意投入到數學普及工作中去,義無反顧地幹了近20年,足跡遍布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的上百個市縣、上千個工礦農村,總計行程.100萬公裡,創造了難以用數字統計的巨大物質財富和經濟效益。
華羅庚還與王元教授合作,開展了近代數論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應用的研究,所取得的結果被稱為「華一王方法"」。並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出了優選法平臺及其補充》和《統籌法平話及補充》兩本科普讀物,深受廣大中國工人的歡迎。
1985年6月12日,一代數學大師、著名社會活動家華羅庚,走完了他74年的人生路程。
華羅庚先生作為當代自學成長的科學巨匠和譽滿中外的著名數學家,一生致力於數學研究和發展,並以科學家的博大胸懷提攜後進和培養人才,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投身科普和應用數學推廣,為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付出了畢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