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華先生
華羅庚為中國數學發展作出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華羅庚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並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難題、華林和塔裡問題改進、一維射影幾何基本定理證明、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等;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先生的諸多榮譽
1931年被調入清華大學數學系工作;
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
1938年被聘為清華大學教授;
1946年任美國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大學教授;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春從美國經香港抵達北京,在歸國途中寫下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之後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
1951年當選為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同年被任命為即將成立的數學研究所所長;
1954年至1988年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至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3年被選聘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5年當選為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
華羅庚先生作為當代自學成長的科學巨匠和譽滿中外的著名數學家,一生致力於數學研究和發展,並以科學家的博大胸懷提攜後進和培養人才,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投身科普和應用數學推廣,為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付出了畢生精力。
先生是個呆子?
華羅庚先生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30年春,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同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1931年,進入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在此期間他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在中國國外雜誌上發表了3篇論文。
先生的腦子轉得快,思維敏捷
華羅庚先生在學習中,既肯下苦功,又善動腦筋。
他十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老師王維克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此題出自古代的《孫子算經》,意思是說:有一種東西,不知道數量,如果三個三個地去數它,最後剩二;五個五個地去數它,最後剩三;七個七個地去數它,最後剩二。問這種東西共有多少。
王老師剛把題讀完,華羅庚的答案就脫口而出了:「二十三!」
「怎麼,你看過《孫子算經》?」王老師驚詫地問。
華羅庚回答說:「我不知道《孫子算經》這本書,更沒有看過。」
「那你是怎麼算出來的?」王老師又問。
華羅庚有板有眼地答道:「我是這樣想的,三個三個地數,餘二,七個七個地數,餘二,餘數都是二,那麼,總數就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於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餘數又正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數了。」
「啊——」王老師簡直被驚呆了,「算得巧,算得巧!」
先生雖無文憑傍身,卻光芒四射
是金子總會發光
1930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裡看一本《科學》雜誌。
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
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
最後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裡教過什麼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將數學融入生活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裡,他如魚得水,每天都遊弋在數學的海洋裡,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後,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不求名利,求知識
幾年之後,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是他不願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衝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先生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成功了。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學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先生拳拳報國之心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先生之名留下了
丘成桐:「先生起江南,讀書清華。浮四海,從哈代,訪俄師,遊美國。創新求變,會意相得。堆壘素數,復變多元。雅篇豔什,迭互秀出。匹夫挽狂瀾於即倒,成一家之言,卓爾出群,斯何人也,其先生乎」
華羅庚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大師,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美國著名數學史家貝特曼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