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總會發光!
華羅庚出生於1911年11月12日,一個江蘇省金壇縣的貧困人家,父親開了一間小雜貨鋪。別看家庭條件不好,華羅庚的父親十分重視對華羅庚的教育,把他送進了金壇縣第一所新式中學——金壇中學讀書。
其實華羅庚並不是從小就這麼聰明,他小的時候說話都說不清楚,呆頭呆腦的,同學們都給他起外號"羅呆子"。誰也想不到,"羅呆子"會變成當今舉世聞名的數學家。
進入初中後,華羅庚在數學上的天賦開始顯露出來,幸運的是,華羅庚遇到了自己的"伯樂"——他的班主任王維克。王維克也是他的數學老師,發現了他在數學上的初露頭角,便不遺餘力的培養他,這對華羅庚以後的數學研究影響非常大。
時光如梭,初中三年很快就過去了,畢業後,華羅庚本就讀於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但是家庭實在負擔不起學費,沒多久就退學了,回到家幫父親打理雜貨鋪。但是他並沒有就此停止學習,一直在自學數學課程。
1928年,王維克法國留學歸來,出任了金壇中學的校長。他看到華羅庚輟學在家,非常惜才,再次伸出援手,把他請回學校擔任會計,兼職初中補習班的數學。
就在這時,命運的不公再次降臨,華羅庚染上了嚴重的傷寒病,病痛折磨了他長達半年之久,造成了他左腿終身殘疾,走路時,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圈,右腿才能邁上一小步,他曾戲稱自己走路是"圓與切線運動",而王維克此時也一直激勵他,還給華羅庚送錢用。
後來,華羅庚開始不斷投稿。一開始,他的投稿並不順利,因為他寫的問題基本都被國外的一些專家證明過了。但是這也激勵了華羅庚,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辛苦鑽研出來的,沒有看過別人的答案,說明他的方向是正確的,於是他信心百倍,不斷地創造全新的答案,不停的投稿。
終於,1930年,他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看到了,不禁為這篇論文拍案叫絕,四處尋問:"華羅庚為何許人也?"。後來通過一位教師找到了他,發現他不是教師、學者甚至不是大學生,熊慶來知道華羅庚必是奇才,趕緊邀請他到清華大學,並打破常規,讓華羅庚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當館員。
從此,華羅庚的人生仿佛"開了掛"般,僅僅兩年時間, 華羅庚就以驚人的毅力自學了英語、法語、德語和日語,每天從凌晨就待在圖書館,一直到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中,華羅庚在國外雜誌上發表了3篇論文。23歲時,清華大學破天荒地讓初中畢業的華羅庚站上清華的講臺,成為了一名助教,再兩年,他正式成為清華大學教員,華羅庚用他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1936年,在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代極力推薦下,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進修了兩年,期間發表幾十篇論文,都得到國外的認可。本可以發展的更好時,1938年,華羅庚毅然選擇了回國,與同胞共患國難。
1938年,華羅庚完成了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以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
1950年,華羅庚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就打算在數學研究所成立一個專門研究電子計算機的科研組。可以說,華羅庚是我國計算技術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開拓者之一。
華羅庚曾經寫到:"為了選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這在留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很多留學生紛紛回國。
就這樣,華羅庚本可以在數學上有更大成就,卻將全部的精力轉到普及數學知識上,這是他的遺憾,但是造福了許多新中國的後代,因此,他被稱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真是當之無愧!
楊振寧說: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青年人的強大;而青年人要強大,就必須學好數學,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楊振寧是當代偉大的世界級物理學家、數學家,有人曾經問他:"中國如何才能再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才?"楊老回答:"快了,就快了!"
楊振寧提起過一個有名的教育家——劉薰宇。據楊振寧介紹,當時自己對數學興趣不大,直到後來讀了楊振寧的一篇文章,才明白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便開始逐漸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本好書,或一個好故事,就足以讓人的思想態度產生轉變。
能激勵世界最頂級的科學家,劉薰宇厲害在哪?這裡就有他所撰寫的三本數學啟蒙書籍——《劉薰宇數學三書》
這本書共分為三本:
《馬先生將數學》
在這裡,劉薰宇化身馬先生,講解了100多道題,主要講解的是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數四則問題。
第二本《數學趣味》
這本書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將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還有一本《數學的園地》
這本書相對來說就有點難度了,裡面講的是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
這套書更適合8~12歲孩子閱讀,裡面的數學小故事也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楊振寧曾經經歷過的數學教育。
而本書價格也不貴,三本一共只要69元。有了這套書,說不準您的孩子就是下一個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