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數學界的天才,我們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這些名字。
比如說高斯。
比如說歐拉。
比如說阿基米德。
但是看名字我們都知道,這些人都是外國人。
那麼中國有沒有出過堪比這些天才的天才呢?
有的。
比如說中國現代矩陣幾何學的創始人華羅庚先生。
華羅庚先生出生於1910年,他的父親原本是個生意人,可在華羅庚就讀中學的時候,家庭因為其父親生意失敗而變得貧困不已。從而華羅庚先生初中畢業只能就讀免費的職業學校,可儘管如此,由於無力繳納學雜費和住宿費,華羅庚先生不得不退學。
華羅庚先生的學歷於是定格於初中。
退學之後,華羅庚先生不得不去雜貨鋪賺錢補貼家用,由於在職業中學學的是會計專業,所以華羅庚先生對數學充滿了興趣。儘管已經被退學,但華羅庚先生依舊沒有放棄學習,他從之前的老師那裡借來數學教材,在工作之餘學習數學。
在雜貨鋪的五年時光裡,華羅庚靠著數學上的天賦,自學了高中到大學的全部數學課程。
而在這段時間裡,華羅庚先生還不斷給當時著名的《科學》雜誌社投遞數學論稿。也正是因為這樣,華羅庚這個名字在當時的學界開始有了名氣。
1930年,華羅庚先生的論文被清華大學的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發現,他看中了華羅庚先生在數學上的天賦,於是邀請他到清華來學習。
當聽到華羅庚只讀了初中,熊慶來主任震驚了,他不太相信一個沒有經過高中、大學專業指導的人,會寫出《代數的第五次方程解解法不成立的理由》。
華羅庚先生笑了一笑沒有說話,多年以後它回憶起來,說了這樣一番話:「正當該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個『窮』字剝奪掉我的夢想。我只能在那西北風口上,擦著鼻涕,一雙草鞋一支煙,一卷燈草一根針地為活命而掙扎。我該如何解釋我的境遇呢?」
就這樣,華羅庚先生從1931年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在清華大學學習,僅僅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便學完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全部課程。
時間來到華羅庚先生的命運扭轉於1935年,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訪華,他注意到了華羅庚先生,後來在英國親自向著名的數學家哈代推薦華羅庚。而在第二年,在哈代的邀請下,華羅庚出訪英國劍橋大學,並受到哈代的影響,在劍橋大學進修,在這一期間連續發表了15篇論文。
1937年華羅庚先生返回了祖國,此後被清華大學聘為數學教授,當時還有人提出了質疑,說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在清華大學教大學生嗎?
著名的物理學家葉企孫先生當時站了出來,他回應那些質疑華羅庚先生的人說:
「我希望大家認真看看華羅庚先生的論文再說話。我和華羅庚先生曾經交談多次,每次我都頗受教益。以我個人的判斷,不日之後,華羅庚會成為我國數學界閃亮的星辰。」
葉企孫是誰?
或許大家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他的學生的名字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
比如中國核物理的奠基人王淦昌、中國的「衛星之父」 趙九章,「氫彈之父」 彭桓 武、「飛彈之父」錢學森,「力學之父」錢偉長、「光學之父」 王大珩,還有鄧稼先、周光召、朱光亞、熊大縝等等我們熟知的兩彈一星功勳都是他的學生。
此後證明葉企孫先生是對的,華羅庚先生成為了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在1945年,華羅庚前往美國各大高校進行學術訪問,在1948年被伊利諾伊大學評為了教授。在伊利諾伊大學華羅庚先生備受尊崇,他被當時的伊利諾伊大學數學院院長寄予厚望,可以說華羅庚先生的前程是遠大的。但進入1949年,新中國成立。
正在擔任大學教授的華羅庚先生從報紙上得知消息後,當夜激動地無法入眠。於是他下了一個決定,我要回祖國!
當時有人勸他:國外的教學環境好,福利高。
但華羅庚先生說:「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抉擇真理,而此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因為這句話,海外的中國留學生紛紛決定返回祖國,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帶回去報效祖國,間接促成了50年代知識分子回歸建設新中國的熱潮。
從而才有了這樣一句話:華羅庚先生對於新中國的貢獻不僅僅是數學教育上,他當時毅然決然的決定返回祖國,給大量的海外留學生做出了榜樣,間接推動了新中國科研事業的發展。
這樣的華羅庚先生生於中國,可以說是國之大幸。
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華羅庚先生一方面努力提高清華大學的數學教學質量,一方面努力尋找全國各地的數學人才。
華羅庚先生人生的後三十年,一直都在踐行當年回國前立下的宏願:我要培養我們自己的學生,讓我們能夠在世界科學之林站住腳跟,能夠有所貢獻!
華羅庚培養了眾多優秀的數學家,比如王元、陳景潤、萬哲先、陸啟鏗、龔升。
甚至連被稱之為中國數學史上的第一人陳省身也算是華羅庚先生的弟子,陳省身先生只比華羅庚先生小一歲,為什麼會說陳省身先生也算華羅庚先生的弟子呢?
原因是華羅庚先生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教員的時候,陳省身先生正在讀研究生,還算是個學生,在學業中華羅庚有帶過他。
陳省身先生是個牛人,以中國數學天賦第一人來形容他也不為過,在微分幾何上中國還沒有人能夠達到他那般的成就。
陳省身先生不止在數學上牛,他的性格也非常牛!
陳省身先生30多歲時愛因斯坦來找他合作,陳省身先生直接給拒絕了,他說:
愛因斯坦當時名氣大得不得了,但已經沒有什麼用了,我不會因為他是愛因斯坦就和他合作……。
電影《美麗心靈》的原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作為一名數學家,他已經功成名就了。但陳省身先生對他的評價是:
我們很熟,但他不太懂數學,只會做難題,還做得一塌糊塗……。
2004年陳省身先生在港科大做演講,陳省身先生講到楊振寧,他說:
我和楊武之(楊振寧的父親)非常熟(楊武之先生也是一名數學家),當時楊振寧在我身邊跑來跑去,我們之間沒有交流。
說到楊振寧先生,我們都知道,楊振寧先生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同時,楊振寧先生還是一名數學家。正是因為他數學很厲害,從而在物理研究中,他比其他物理學家更得心應手。
1983年楊振寧先生回國,有學生就問他說:你的數學為什麼會這麼好?
楊振寧先生說:「有一位數學家叫做劉薰宇,他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
楊振寧就是被這樣的數學謎題給吸引了,激發了他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他以後在物理學上的研究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