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大校長史維:「真正的清華在新竹「,原來是因為他!

2021-01-13 雙一流高校

他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

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

都與他的名字緊密相連。

他是清華大學任期最長的校長

因而被稱作「終身校長」,

他奠定了清華大學的校格。

因為他去了臺灣,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

在2018年的臺灣清華大學紀念大會上稱

真正的清華在新竹(臺灣)」,

主要原因也是因為他——

「因梅校長來了新竹、

葬在新竹,

庚子賠款是用在新竹,

這是客觀的事實,

也反映出清華在中國發展上擁有歷史性、

全面性指標的角色。」

時至今日,

他的很多教育理念依然生生不息,

很多教育言論被後來的

諸多大學校長引用與銘記。

一句「所謂大學者,

非謂有大樓之謂也,

有大師之謂也。

振聾發聵,影響後來者無數!

他是梅貽琦。

昨天是5月19日,

1962年的5月19日

梅貽琦先生過世,

一生「崇樸學以黜浮華」

「樹良規而垂教澤」。

放洋深造 學成即歸

梅貽琦生於1889年,祖籍江蘇

1908年夏,

十九歲的梅貽琦以第一名的成績

從天津南開學堂畢業,

被保送進入直隸高等學校(保定)就讀。

後來,清廷成立遊美學務處,

梅貽琦在師友鼓勵下前往報名,

欲實現放洋深造之夢。

梅貽琦在630名考生中

以第6名的成績被錄取,

成為首批47名庚款留美生中的一員。

到了美國後,梅貽琦就讀於

伍斯特工學院電機工程系。

1915年,梅貽琦學成歸國。

同年,任清華大學物理教員。

其實,在清華任教半年後,

梅貽琦曾回天津見張伯苓,

表示對教書沒什麼興趣,

想換個工作。

張伯苓卻說:

「你才教了半年書就不願意幹了,

怎麼知道沒有興趣?

年輕人要忍耐,回去教書。」

梅貽琦便老老實實回京繼續教書。

這一「忍耐」,便是幾十年,一輩子。

臨危受命曾屢次推卻

既已出山便不辱使命

梅貽琦最令人稱道的身份之一,

無疑是清華大學校長。

1931年底,他出任清華校長,

可稱得上是臨危受命。

當時的清華自羅家倫1930年離職後,

長期沒有合適的校長人選,

連續空缺了11個月,

校長不斷易人,反覆被逐。

當局只好令時任

「留美學生監督」的梅貽琦出山。

梅貽琦感到榮幸、快慰,

但又擔心自己不能勝任,

一再請辭,卻終不獲批准,

最終決定出任校長,

這一當就是17年之久。

他在《就職演說》中

有一段極為誠懇的自白:

「(我)又享受過清華留學的利益,

則為清華服務,

乃是應盡的義務,

所以只得勉力去做。

但求能夠稱儘自己的心力,

為清華謀相當發展,

將來可告無罪於清華足矣。」

先生豈止「無罪」?乃甚有功!

梅貽琦所處時代

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艱難的階段——

早期軍閥割據,內亂不已;

中期日寇進犯,民族危亡;

後期國共對峙,戰火未息。

如此環境下,

梅貽琦卻創造出在今天看來

也堪稱奇偉的教育成就。

他用執著、堅定、智慧和純粹,

奠定了清華之校格。

在他任校長之前,

清華師生倒校長、趕教授是家常便飯,

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

但任何時期,

清華學生喊出的口號都是

「反對某某某,擁護梅校長」。

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

他答:「大家倒這個,倒那個,

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

一句玩笑,

但梅貽琦在清華學生間所受尊崇

可想而知。

「七七事變」後不久,平津陷落。

同年八月,

清華、北京、南開三校合成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下稱「西南聯大」)。

三所頂尖學府合而為一,

蔣夢麟、張伯苓、梅貽琦,

三位著名校長皆位列

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

時局動蕩、校務冗雜,如何平衡?

聯大成立之初,

南開校長張伯苓對北大校長蔣夢麟說:

「我的表你帶著。」

這是天津俗語「你做我代表」的意思。

而蔣夢麟則對梅貽琦說:

「聯大校務還請月涵先生多負責。」

其實,三位校長中,

以梅貽琦年紀較輕,

但因張、蔣均常在重慶並另有職務,

所以,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工作

實際上落在梅貽琦一人身上。

在物質奇缺的情況下,

梅貽琦不僅要考慮食宿問題,

更要設法安排校舍、增添教學設備,

穩定教學質量。

他請梁思成設計西南聯大的校舍。

因建材緊缺,資金有限,

梁思成幾易其稿:

高樓變矮樓,矮樓變平房,平房變草棚。

最終梁思成忍無可忍,

把設計圖紙摔到梅貽琦的桌子上,

怒氣衝衝地說:「改!改!改!

你要我怎麼改?茅草房,

每個農民都會蓋,

你要我梁思成設計什麼?」

梅貽琦喉結滑動、聲音顫抖:

「思成,現在是國難之時。

等抗戰勝利後,回到北平,

我一定請你來建世界一流的清華園,

算我還給你的,行嗎?」

當晚,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含淚又作了一次修改

……

據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回憶:

「父親為維持學校順利運轉,

曾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

與中央政府以及當地領導層保持關係

……

每年父親必須去重慶奔走一次或幾次,

那時由昆明到重慶乘飛機是件大事,

要半夜起床,很早到機場去等候,

飛機不定什麼時間起飛,

可能一天走不成,第二天再來試。」

在梅貽琦的主持下,

西南聯大保存了原來三校的教學班子,

學風一如既往——

學術第一、講學自由、兼容並包。

「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

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

培養出的各學科領域巨擘數不勝數。

國難當頭、民族危亡,

西南聯大在遙遠的西南邊陲,

就像在風中閃爍飄搖卻始終不滅的燭火,

空襲、貧瘠間,

竭力保國士無損,文脈不斷。

西南聯大教授鄭天挺後來回憶:

「在聯大八年患難的歲月裡,

梅校長始終艱難與共。」

崇樸學以黜浮華

樹良規而垂教澤

著名翻譯家許淵衝

193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

他說:

「我認為梅校長的教育思想

在當時是起了好作用。

我們這代人受梅校長的影響比較大。

若不是採取他的教育思想,

這麼多人才就不一定出得來了。」

01

「大師論」影響無數教育人

很多大學校長在演講中常提到

「所謂大學者,

非謂有大樓之謂也,

有大師之謂也。」

其實,最先提出這一觀點的,

正是梅貽琦。

在梅貽琦看來,

辦好大學所需設備和教授兩個必要因素,

尤其後者至關重要,

教授是大學文化精神的命脈所系。

梅貽琦尊重教授,延攬人才的誠意

在華羅庚身上得到極好的體現,

華羅庚只有初中學歷,

先做小學教員,後為店員,

卻被破格召進清華大學加以培養;

又破格從資料員提升為助教,

被允許修習大學課程;

破格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訪問研究;

最後又破格未經講師、

副教授階段而直聘為教授,

上述過程大多是在

梅貽琦的親自過問下實現的。

沈從文小學讀完後就去當兵,

發表了許多小說,

沒當過教員、講師、副教授,

也未去國外留學,

仍於1939年被聯大師範學院聘為教授。

一貫自稱「鄉下人」的沈從文,

從此便操著濃重的湘西口音,

在西南聯大認真講授寫作課。

後來,沈從文培養出了

「最後一個京派作家」——

著名小說家汪曾祺。

在有關辦學的一些重大事宜上,

梅貽琦注意聽取

有威望有影響的教授的意見。

當別人問他的辦學主張時,

他常說:「吾從眾。」

這並不是他沒有主見,

而是充分尊重教授們的治校意見。

作為校長,

他能夠擺正同教授的關係,

他說:

「教授是學校的主體,

校長不過是率領職工

給教授搬搬椅子凳子的。」

02

育人至上,體魄與人格並重

梅貽琦倡導體育,並躬身力行。

他是清華體育運動會的

組織者和領導者;

他是體育場上的積極分子,

曾任清華教師籃球隊隊長,

經常活躍在籃球場上;

他還經常興致勃勃地到運動場上

觀看或指導學生進行體育鍛鍊,

參與班際、全校或校際運動會。

他說,

「在體育學校課程中,

會有心理學、生理學等,

這也許是有些人不了解的。」

在梅貽琦看來,

體育不僅僅是一種鍛鍊的方式,

更是一種道德、性格養成的方法。

(著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指導學生跑步)

學校特地進行場地和設備的建設,

當時學校的體育課程這樣規定,

初等科每周需習體育兩小時,

高等科課程包括體操、運動、泅水。

通過鍛鍊,還要測試靈敏、自衛術等,

測試合格後方準出國。

為此,清華大學採取強迫鍛鍊的方式,

每到下午4:30-5:30,

校方就關閉圖書館、宿舍和教室,

要求學生們身著短裝到操場鍛鍊,

體育教師還要巡視,加以指導。

(馬約翰與學生)

03

通才教育,知、情、志兼修

畢業於西南聯大的知名學者何兆武

曾很有興致地提起聯大求學往事。

在聯大,歷史系學生要學習數學、理化,

這讓很多「文科生」十分頭疼。

梅貽琦認為大學生應該

對自然、社科、人文三大部門

都有充分的了解,

才能在三者之間識其會通所在,

擁有綜合而寬廣的視角。

梅貽琦在建立清華工學院的過程中

花費了很大的心思。

在工學院建立之初,他親任院長,

工學院的課程設置極具特色,

例如,清華工學院一年級的國文與外文課

比其他學校多得多,

學院各系專業的課程也有部分交叉。

這些都是梅貽琦等人的想法,

認為大學生應該有極完美的「常識」。

除此之外,作為社會精英,

只在知識結構方面有優勢依然不夠,

梅貽琦認為品德修養、意志情操

也需要十分出色才行,

一個優秀的學生必須是一個「通才」。

(1947年4月27日,清華大學36周年校慶,梅貽琦與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原西南聯大訓導長查良釗、原南開大學秘書長黃鈺生的合影。)

梅貽琦先生自1909年

被遴選為首屆庚款留美生後,

就與清華結緣。

1915年起擔任清華教職,

一生服務清華長達47年

(北京清華大學和新竹清華大學)。

有人說,他代表了一代斯文。

1940年9月,

在昆明的清華師生和校友

為梅貽琦先生服務母校25周年

舉行了一次公祝會。

梅貽琦在公祝會上答辭,

其中一段說:

「在這風雨飄搖之秋,

清華正好像一個船,

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

有人正趕上駕駛它的責任,

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退縮,

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

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

但我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停。」

這就是梅貽琦,

作為教育人的這份堅守與篤行,

點燃了當時無數師生內心的希望,

鼓勵著一代學子砥礪前行。

斯人已逝,思想猶存,

56年後的今天,

梅校長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輝,

激勵教育人

鼓足勇氣,無畏前行。

中教君說

人物

「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許便贊同這句話。

於國家,於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續而不可中斷的事業。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卻會老去。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賢師、名師,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輝的裡程碑,也是一個個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塊塊幫助教育行至高遠的奠基石。

我們,銘記歷史,要為每座裡程碑鐫刻名字,為每個山峰撰寫史志,為每塊基石梳理傳記——記錄所有屬於過往但不該被遺忘的教育者。

我們,關注當下,要為每個堅守初心且銳意創新的人抒寫年華——記錄所有正在行進且不斷反思的教育者,以及那些對教育有所啟迪的各行各業探索者。

關心教育就是關心民族、人類的命運,而關注和教育有關的人,就是關注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環。

編輯 | 中國教育報 齊曉君 吳晶晶(實習)

文章來源 |

北京晚報《梅貽琦:永遠的校長》

中華讀書報《梅貽琦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

中國網《民國時教授治校:教授能做主政府就別管》

中國教育報《梅貽琦與清華體育》

網易教育《梅貽琦:沉默寡言的王帽》

中華書局《鄭天挺:梅貽琦先生和西南聯大》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雙一流高校(ID:gaoxiaoxuebao)


相關焦點

  • 最新資訊丨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創科發展必須要多元化和創新思維
    註:本文轉載自香港科大商學院內地辦事處(ID:hkust_china_office)香港科大校長史維10月22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創科發展必須要多元化和創新思維,以滿足社會需求,而香港高校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可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在創科發展方面更上層樓。
  • 科大首席副校長史維 獲薦出任新校長
    校內人士認同史維學術地位超卓及行政經驗豐富,勝任校長一職。有學生則期望他上任後捍衛學術及言論自由。○九年上任、科大第三任校長陳繁昌,提早半年於九月一日卸任。由十三名校內領導層、教職員、校董組成,科大校董會副主席查逸超率領的校長遴選委員會,委託獨立顧問公司,於全球搜羅合適人選,經多輪甄選程序及內部討論,最終敲定推薦人選。
  • 433.世界臺胞之光系列分享:​史維校長
    他曾參與多項編輯工作,包括《劍橋航天系列》及擔任主要參考書籍《航天工程百科全書》的聯席主編。史維學生時代研究航天工程純屬偶然。他在臺灣讀清大時,有一天偶爾在圖書館裡看到一本有關空氣動力學的書,讓他發現原來在工程科學裡可以有這麼漂亮的規律,認為是一個非常有內在美感的科學,並在那時決定以此作為畢生的研究方向。
  • 元聚帆茂捐贈並冠名港科大兩位教授!
    在典禮上,香港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和校長史維教授向黃立偉先生等捐贈者對大學的熱心支持表示感謝。作為香港科技大學校友,黃立偉先生始終關注著母校日新月異的發展。在本屆冠名教授就職典禮上,帆茂投資董事長、元聚資本董事長黃立偉先生捐贈並冠名了商學院管理系高兆明教授和金融系Abhiroop Mukherjee教授。
  • 科大資訊 | 香港科技大學宣布委任龐鼎全教授為副校長(行政)
    龐教授服務科大多年,在校內及高等教育界別均曾出任多個高層行政職位。他現為科大首席副校長資深顧問及大學教育創新中心的署理總監,亦為教資會研究評審工作小組及質素保證局委員。龐教授是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研究範疇包括計算機視覺、人工智慧及電子學習等。科大經嚴謹的全球招聘程序委任龐教授。
  • 同根同源的新竹清華:去最美高校,賞絢麗花朵,看彩蝶蹁躚
    清華、交通、中山、暨南……兩岸有很多同名的知名大學,這並非巧合,而是由於歷史的原因花開兩朵,但俱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這些同名的大學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兩岸清華的淵源。臺灣清華大學位於新竹縣,於1956年成立,由曾擔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擔任首任校長。
  • 香港多所大學介紹臺灣院校時 避用「國立」字眼
    (觀察者網訊)據港媒2月17日消息,香港多所大學在涉及與臺灣地區高校交流的新聞稿或介紹校長、教授在臺學歷時,將中英文校名中的「國立」或「National」字樣刪除。 報導稱,經查詢發現,12所香港大專院校中,有4所高校出現上述情況,包括中大、科大、城大及珠海學院。 這則新聞起因於1月初香港科技大學的一份新聞稿。
  • 南方科大三界校長,分別來之中科大,北大,清華,有何緣故?
    南方科技大學,名字很牛吧,這所大學非常牛,尤其是是師資,經費等方面,可以說是全國第一,比清華北大都牛,雖然這所大學是一所省屬院校,既不是211,更不是985,連雙一流都不是,到底南方科技大學有多牛呢?這師資比清華北大都牛,要知道南方科技大學每年本科生非常少。南方科技大學生均經費是80萬左右,這個比清華北大都牛,因為清華大學生均經費全國只有40多萬,南方科技大學你看著多厲害。
  • 史維教授將出任香港科技大學第四任校長
    史維教授,1955年生於中國臺北,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天工程學系講座教授,2010-2017年擔任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將於2018年9月1日就任香港科技大學第四任校長。1983年至1988年,他在位於紐約的通用電器研發中心任職研究科學家。1988年至2004年,他任教於佛羅裡達州大學,初為副教授,繼而晉升為教授和傑出教授。1996年至2002年,他是該校的航天工程、機械及工程科學學系主任,而由2002年到2004年,則為機械及航天工程學系主任。
  • 香港校園 | 港科大再獲越秀集團慷慨捐款八千萬元 支持大學拓展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繼2019年獲內地大型綜合性企業越秀集團(越秀)捐贈港幣一億元後,2020年再獲慷慨捐贈港幣八千萬元,用於支持大學在「港科大一體
  • 港科大(廣州)擬全部跨學科,將設這些前沿研究領域
    10月29日,香港科技大學舉行媒體簡報會,由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及廣州校園首席設計師顧問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KPF代表介紹廣州校園最新進展。,即將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建設團隊已入駐集中辦公,新校園的校長也正在全球公開招聘,未來至少需要500個全職的教授。
  • 清華大學校長的他,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直到1948年去往香港,梅先生在這個位置上一呆就是17年(註:1938.5 - 1946.5梅貽琦任西南聯大常務會主席、清華校長)。 因為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梅貽琦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梅貽琦:手握巨款卻一生清貧,清華大學的百年校長,死後葬入清華
    北京有一座清華大學,臺灣也有一座清華大學。它們有著相似的歷史,更有著相同的傳統,校訓都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校徽都是紫荊花,校色都是紫色。水木清華,正是同根同源,而連接兩岸清華的臍帶就是被稱為「百年校長」、「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
  • 清華兩位學者去香港大學當副校長,聊聊大學校長中的清華人
    所以,周禮杲是過渡時期去當校長的。周禮杲1991年去澳門大學,從科學學院院長到副校長,最後是校長。因為年齡關係退休,退休後當澳門大學校長室高級顧問。澳門大學當時是澳門最好的大學,事實上一開始水平很差。在1990年,才從3年制改為4年制,1997年才畢業第一位博士。
  • 《無問西東》:百年清華史 一曲兩岸情
    電影用四個段落故事,講述了清華的四代學生,從20年代、西南聯大時代、上世紀60年代再到當下的青春故事。豆瓣7.4分的高評、觀影人群的「淚溼滿襟」、網友們感嘆看到真正的「芳華」……《無問西東》為清華百年校慶而來但卻感動了更多非清華的觀眾,鏡頭中人們看到了「只問初心」的珍貴,望見了閃耀如斯的時代風骨。百年清華國之重器,它孕育了國之棟梁也見證了兩岸的波瀾起伏!
  • 邱勇校長分別與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
    邱勇校長分別與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會見  清華新聞網12月17日電   12月14日,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與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舉行會談。陳繁昌詳細介紹了香港科技大學的2020戰略與重點發展的學科領域,並表示希望兩校加強在有關領域的合作。邱勇介紹了清華大學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進展。
  • 港科大(廣州)首次公布辦學細節,5年全球招聘400名教師
    10月29日,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舉行媒體簡報會,由港科大校長史維教授、首席副校長倪明選教授、副校長(研究及發展)葉玉如教授、KPF執行總監鄭逸雅等介紹廣州校園最新進展。自去年9月獲國家教育部批准籌建以來,港科大(廣州)在學科規劃、組織架構及校園設計方面等均取得積極進展。新校園今年7月已完成平整,部分建設團隊已入駐辦公,而新校園的校長亦正進行全球公開招聘。
  • 清華校長:清華對一流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中國科大一期兩篇Science
    整理 | 李濯清 聚 焦 清華校長:清華對一流的追求永遠沒有止境 10月8日,清華大學召開第一次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大會
  • 港科大(廣州)預計2022年開學
    記者從會上獲悉,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大(廣州)」)去年9月獲教育部批准籌建,今年7月新校園已完成平整,即將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建設團隊已入駐集中辦公,新校園的校長也正在全球公開招聘,未來5年內還將在全球招聘400名博士後、研究助理教授,800名行政崗位職員。港科大還在清水灣校園連續3年開展「先導計劃」,試行廣州校園課程,目前共招收約260名研究生。
  • 趙忠堯捧著50g鐳抵達清華,險些被門衛趕走,校長也幾乎認不出他
    我來到清華後,這份鐳就一直藏在清華園裡。離開北平前,日軍已經進了清華園,這鐳不能落在他們手裡,我就給藏在鹹菜罈子裡給帶出來了。」聽罷此話,梅頤琦這才明白趙忠堯何以這副樣子。那時北平局勢已是無法返回,清華大學讓各教授自行離開清華園,尋機到長沙集合,而趙忠堯因為要保著鐳,走得晚,以後更要逃出日軍的封鎖線,從北平到長沙,這一路不知吃了多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