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手握巨款卻一生清貧,清華大學的百年校長,死後葬入清華

2021-01-19 容千尋

北京有一座清華大學,臺灣也有一座清華大學。

它們有著相似的歷史,更有著相同的傳統,校訓都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校徽都是紫荊花,校色都是紫色。

水木清華,正是同根同源,而連接兩岸清華的臍帶就是被稱為「百年校長」、「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被迫割地、通商、賠款,其中僅美國就分得賠款1365萬美元。

四年後,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海約翰認為美國得到的賠款太多了,應該"退還"回一部分。這個提議被擱置了兩年,直到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校長看到中國學生頻頻去往日本留學,才又重提此事。

他建議將《辛丑條約》的退款用作辦學,將中國的留學潮流引向美國,用以在精神上控制中國的發展。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庚子興學"。作為得到這筆退款的條件,中國必須每年派遣學生去往美國留學,並於國內設立留美儲備學校。這所儲備學校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清華與梅貽琦的緣分由此而始。他因成績優異被選為第一批公派入美的學生。

留學期間,梅貽琦十分刻苦,吳斯特工業大學的校長與教授都對他極為賞識,同學們也對他甚為親近信重。加之他的課業十分優秀,按照章程,他完全可以留美深造,攻讀更高的學位。

然,家裡過於貧窮,弟弟妹妹尚在讀書,作為長子,他深感責任巨大,於是,僅僅取得工學學位他便提前歸國了。

第一批庚子留美學生

作為張伯苓先生的高徒,第一批留美歸國的高材生,梅貽琦收到時任清華校長周詒春的邀請被特聘為教授。

梅貽琦是出了名地"不愛說話",叫他站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大談特談豈非是難為他?果不其然,他自己也不喜歡這份工作。

赴任半年後的暑假,他在回天津探望老師張伯苓時埋怨道:"我對教書實在沒什麼興趣,想要換個工作。"

張伯苓說:"你才教了半年就不願幹了,怎麼知道沒興趣?年輕人要能忍耐,回去教書!"

想要半途而廢的梅貽琦就這樣被恩師罵走了,回到清華後他沉下心來,開始踏踏實實地搞教育,這一幹就是一輩子。

梅貽琦

清華大學的誕生頗為複雜。若沒有"庚子退款"便沒有清華!它誕生於國恥之下,又生長在國恥之中,註定要擔負不同尋常的重任,既要承接民族屈辱,又要弘揚振興中國的志願。

只是那個時候的清華大學生存在夾縫之中,步履維艱,不僅學校教育的宗旨要以傳播西方文明為主,最初的校歌也還是英文的,甚至於就連教師授課也都必須要使用英文。

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參觀清華校園時,不由地感嘆:"清華學校恰似一個從美國移植來的學校。"

聞一多也在求學清華時呼喊:"美國化呀,夠了!夠了!物質文明,我怕你了,厭你了,請你離開我罷!"

西方文明的精神滲透由此可見。也正因此清華的改革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清華急需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來撥亂反正,但誰來領導改革卻遲遲沒有定論。在1911到1928的17年間,光是校長就輪換了十個人。

"校長風潮"屢起,學生們紛紛遊行抗議,僅僅是在1930年前後,就有三位校長被趕走。然而自梅貽琦擔任校長開始,這股風潮卻漸漸消失了。

就職演講上,梅貽琦說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學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因此,要將清華打造成一流大學,首要的兩點便是師資與設備。

"庚子退款"是一筆實打實的巨款,全由梅貽琦掌管。但他一分都不敢亂花,力圖把錢全部都花在刀刃上。

當時的校長是享有免交電話費、免費僱傭家庭幫工、免費得到兩噸煤的"特權"的,但是梅貽琦統統放棄了。

不僅如此,他還發給自己最低的工資。他節儉到什麼程度呢?寫報告或公函的草稿時都要用廢紙。他將省下來的錢全部用在圖書、儀器、請教授上面了。

在聘請大師方面,梅貽琦一面堅持要有研究生、博士生學歷,一面強調要憑真才實學說話。

華羅庚就屬於後面一種。因為家貧他只讀到初中就輟學了。但他在數學上極富造詣,因此,梅貽琦便破格將他招入清華培養,又送他前往劍橋大學深造,最後又破格將他聘為教授。

華羅庚被譽為"中國的愛因斯坦",在數學領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也為中國培養了無數的數學人才。而這一切都要仰賴於梅貽琦的慧眼識珠與不拘一格。

梅貽琦又率先提出"國外研究生留學期滿歸國,有首先服務本大學的義務"的建議,並將這一條寫進了《留學生管理規程》當中,成為了對留學生的硬性要求。

這樣做的效果是顯著的。這使清華能夠快速地接觸到世界的前沿科技,提高了科研水平與教師質量。

在梅貽琦的精心管理下,清華很快就摘掉了"有名無實"的帽子,發表了眾多有價值的學術論文,躋身為中國的一流大學,迎來了"黃金時代"。

當時的清華園人才薈萃。國文系有朱自清、楊樹達;西文系有王文顯、吳宓;物理系有葉企孫、趙忠堯;國學研究院有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隨便拿出一個,都是中國大名鼎鼎的人物。

1936年國難當頭,學潮迭起。學生們進城遊行,他便派卡車保護,學生們被逮捕,他便設法保釋,總而言之操碎了心。

每當學生們遊行時總會打出"反對xxx,擁護梅校長"的標語。有人便問梅貽琦學生為何如此擁護他。他笑答:"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是沒有人願意倒黴(梅)!"

"七七事變"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與南開大學遭到日軍大規模的集中轟炸,損失慘重,只得受命遷往長沙,成立西南聯合大學。

梅貽琦任常委會主席,主持校務,成了實際上的校長。時局艱難,薪水成為問題,他便典當冬日的衣服周轉。三校之中,清華的資金設備更充足一些,他卻能做到始終公正。三所學校校風迥異,他便一再強調要與民族共命運。

在以梅貽琦為首的常委會的支持下,許多聯大的學生或是奔赴抗日前線,或是奔赴革命聖地延安。

雖然條件艱難,生活物資緊缺,書籍設備缺失,還要時時警惕日軍的轟炸,但是西南聯大的師生仍然保持了篤學的精神。烽火連天,弦歌未輟。

西南聯大建立了附屬中學,梅貽琦亦是校長。招生的唯一標準就是成績,許多高官權貴家的子女擠破頭都進不去。

當時的雲南省政府主席是龍雲,他曾給予西南聯大物資支持。他的兒子也在考試中落選了。

一天,龍雲特地拜訪梅貽琦想請他破格錄取。梅貽琦留龍雲吃飯,並請了聯大教務長潘光旦作陪。

席間,梅貽琦建議由潘光旦輔導龍雲的兒子,至明年再考,但強調補習費還是要龍雲自己負擔。

梅貽琦說:"教授責任不盡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研究學問。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因為求學與做人是兩相關聯的。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們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懶、不作偽,故其學問事業終有成就。"

這樣不作偽、不取巧的作風也深深地影響了清華的學風。

1946年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同時報考清華大學,但都落榜了。

梁再冰僅僅差了兩分。林徽因委託關係拿到了梁再冰的考卷,想要找出兩分的錯漏來,但是,卷子判得嚴謹公正,半分的錯漏也沒有。

1948年國民黨給梅貽琦傳了一則通知,他還來不及反應便被架上飛機,帶至南京。此後他離開故園母校,由歐洲輾轉抵達美國紐約。

他說:"我心中總是念念不忘清華。"

身在海外的梅貽琦請求肖家魁先生為母校帶信,他在信中表示如果清華需要國外的圖書儀器,他可以代為購寄。

梅貽琦手中持有全部的清華在美的"庚款基金",但若想保有這筆基金,他勢必是不能回到大陸了。

"清華夢"時常在他心中激蕩,於是他和胡適籌劃著要用這筆基金做一項長期的科學發展計劃。這第一步就是要在臺灣創辦清華"復校"。

為了選定校址,他跑遍了整個臺灣。1955年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終於在臺灣新竹破土動工,是為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

57年校舍完工,58年物理館落成,60年原子爐、核子工程館建成,62年原子爐裝置完成……新竹清華大學以魔術般的速度成長,但梅貽琦卻終究沒能看見清華研究院落成,也沒能看見嘔心瀝血建成的原子能加速器。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年73歲。

新竹清華大學將他的遺體安葬在校園內,並命名為"梅園",用以紀念他的偉大貢獻。當時有人質疑道:"如果每一位校長死後都要葬在校園內,那學校不就成了校長的墓地了嗎?"

然而治喪委員會並未動搖,他們回復道:"其他學校校長不可以校園作為墓園,但是梅校長可以,因為他和清華已經融為一體了。"

—END—

致敬中國的偉大教育家!

我是@容千尋,在文學中朝聖,想要了解更多,歡迎點擊關注。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校長的他,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他本人從來沒有被稱為「大師」,但在他的任內,卻為清華、西南聯大請來了眾多大師,並為後世培養出了眾多大師。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931年,就職清華大學校長典禮中,梅貽琦先生發表了著名的「大樓與大師」言論,這是梅先生畢生追求的事業,也由此揭開了其傳奇清廉的一生。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魯先聖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 梅貽琦:一生清華,一世清白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31年,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校長,可謂就任於危難之際。那時國內形勢風雨飄搖,學潮動蕩,清華師生趕校長、攆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但梅校長卻深得學生愛戴。無論什麼時候,清華學生的口號都是「反對×××,擁護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他風趣地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吧!」
  • 《無問西東》:百年清華史 一曲兩岸情
    月,新竹清華大學教授代表團一行22人,到北京參加了兩岸清華大學首次共同舉辦的學術研討會;1995年12月,時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的沈君山先生到訪北京,與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王大中教授共同籤署了《海峽兩岸清華大學交流合作備忘錄》,標誌兩岸清華大學正式確定校際合作關係;2000年,清華首開兩岸暑期學生交流先河;2001年,首次共同慶祝清華90年校慶;2009年,籤署學術交流與合作備忘錄;2010年,進一步達成
  • 香港科大校長史維:「真正的清華在新竹「,原來是因為他!
    他是清華大學任期最長的校長因而被稱作「終身校長」,他奠定了清華大學的校格。因為他去了臺灣,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在2018年的臺灣清華大學紀念大會上稱「真正的清華在新竹(臺灣)」,主要原因也是因為他——「因梅校長來了新竹、葬在新竹,庚子賠款是用在新竹,這是客觀的事實,也反映出清華在中國發展上擁有歷史性、
  • 一乞丐抱個破罈子,要見清華校長,梅貽琦校長淚目
    1937年10月的一天,清華大學長沙臨時校門前,來了一個衣衫破爛的乞丐。他一手抱著個鹹菜罈子,一手拄著個棍子,急切要見梅貽琦校長。梅校長認出此人,連忙上前握住他的手,瞬間紅了眼眶。原來,這個人不是什麼乞丐,而是留美物理學博士,趙忠堯。
  • 嚴氏家館走出一位梅校長
    梅貽琦與韓詠華 天津北方網訊: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被清華校友譽為「永遠的校長」。學堂招收自己家中和親友的子弟入學,梅家和嚴家是故交,十五歲的梅貽琦便成為這個學堂的首批學員。他的同學有張伯苓的弟弟、戲劇家張彭春;《科學》月刊的創刊人、1920年出任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的金邦正;1935年至1941年任天津中央銀行經理的卞肇新(卞俶成);天津元興茶莊經理卞銘新;20世紀20年代任中法大學校長的學者李麟玉等。
  • 乞丐拿一罐鹹菜壇要進清華,門衛拒不讓進,校長見後立即奉為上賓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三所名校,這三所院校都擁有著上百年的歷史了,是人人敬仰的知識殿堂。不過在1935年,因為抗日戰爭的影響,這三所院校不得不南遷到湖南長沙,並聯合組成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
  • 乞丐求見清華校長,門衛不讓他賴門口不走,校長見他感動落淚
    七七事變的爆發,標誌著全面侵華的開始,很快日軍就佔領的我們的平津地區,而當時我們的最高學府清華也因此不能夠在繼續在那裡維持教學和研究,最後便選擇搬到了長沙,而這一天,清華大學的門衛在校門口看到了一起乞丐,他手中抱著一個鹹菜罈子,並且見到門衛他上去就說要求見清華的校長,但是門衛以為他是個瘋子就拒絕了他的請求
  • 為什么正宗貨清華大學不在大陸?美國庚款也是退給那個「清華」!
    為什么正宗貨清華大學不在大陸?美國庚款也是退給那個「清華」!提起清華大學,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北京的清華大學,其實除了北京清華大學外,臺灣也有一個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發展的來龍去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清華學堂、北京清華大學(1911-至今)、西南聯大(1938-1946)、臺灣國立清華(1956-至今)。 美國的庚款返還運動後來也是把錢給的臺灣的清華大學。
  • 抱著鹹菜罈子的乞丐,賴在清華不肯離開,校長看到後熱淚盈眶
    而就在10月初的一天,在新的清華大學門口,卻出現了一位蓬頭垢面的乞丐,為了學校的形象,清華的保安自然是極力勸說他離開,不管什麼時候,大學都是學生讀書的地方,門口一直有一個乞丐實在不像話。我要見校長!這位乞丐蓬頭垢面,瘦弱得像猴子一樣,一手拄著一根拐杖,一手抱著一個鹹菜罈子,聲音沙啞,但是還是堅持要見校長。無奈之下,保安只能要強行驅逐他,而這時候,正好校長要送客人出門。
  • 韓家五姐妹:清華校長梅貽琦,竟與抗日名將衛立煌是連橋?
    作者:山佳每當提起西南聯大,總會想起主政的梅貽琦校長。戰時,清華、北大、南開組成西南聯大。論人數,論經費,論設備,清華佔壓倒優勢。梅貽琦本人,必須讓清華不感到吃虧,讓北大和南開不覺得被清華佔了上風。梅貽琦胸懷之大,使他對整個聯大同等看待,整個聯大也就一樣看待他。三校師生,精誠團結、共赴國難,西南聯大成為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俗雲,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了解到梅夫人韓詠華娘家這一脈,倒覺是別有洞天。
  • 臺灣的清華大學和大陸的清華大學,有何淵源,哪個更好?
    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臺灣清華和大陸清華系出同門,相當於一家人在戰爭中走散。留下的這一支成了大陸清華。遠走臺灣的就成了臺灣清華。到現在兩所學校的校訓都是一樣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第17屆「清華杯」圍棋橋牌交流賽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
    2019年9月2日,第17屆「清華杯」兩岸清華大學圍棋橋牌交流賽在北京清華大學工會俱樂部開幕。北京清華大學成立於1911年,最初名稱為「清華學堂」,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北京清華大學成為國內著名多科性工業大學,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
  • 清華大學王希勤率團訪問臺灣三所高校 進一步加深清華與臺灣高校...
    10月16-18日,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率團訪問新竹清華大學、臺灣大學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三所高校,進一步加深清華與臺灣高校合作。  10月16日,王希勤一行訪問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前校長陳力俊、副校長陳信文、副校長林聖芬會見了代表團。
  • 一乞丐要見清華校長,門衛攔著死活不讓進,校長:快跟我進來
    一乞丐要見清華校長,門衛攔著死活不讓進,校長:快跟我進來在新中國的歷史發展中,有一批人為新中國的建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們不求名利,只希望祖國日益強大。近代歷史上的錢學森,鄧稼先之類的英雄,比比皆是,不過小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名英雄,曾經打扮成乞丐去見清華校長,不過被門衛攔下死活不讓進,但是當校長出門看到之後,卻說「快跟我進來」,那麼此人到底是誰?為何會打扮的如此狼狽?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此人名叫趙忠堯,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為我們國家的強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同根同源的新竹清華:去最美高校,賞絢麗花朵,看彩蝶蹁躚
    清華、交通、中山、暨南……兩岸有很多同名的知名大學,這並非巧合,而是由於歷史的原因花開兩朵,但俱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這些同名的大學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兩岸清華的淵源。臺灣清華大學位於新竹縣,於1956年成立,由曾擔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擔任首任校長。
  • 乞丐賴在清華門口,大喊要見校長,拿出破缸後:任務終於完成了!
    乞丐賴在清華門口,大喊要見校長,拿出破缸後:任務終於完成了!文/歷史界知名美少女上個世紀,在國家的危難時刻,很多在外的學子回到祖國,儘自己的一份力去報效國家。在國防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核武器。當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清華大學被迫遷到了湖南,戰事吃緊,老師學生們也撤離得很匆忙。正在收拾東西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嚇到,一開門竟是老友趙忠堯,他拜託梁思成開車帶自己進清華大學的研究室拿東西。梁思成說他瘋了,日本人就在裡面呢。趙忠堯解釋到,有一個重要的元素落在研究室了,如果被日本人拿到,後果不堪設想。
  • 乞丐拿一鹹菜壇硬闖清華,被攔下仍賴著不走,校長見後淚流滿面!
    乞丐拿一鹹菜壇硬闖清華,被攔下仍賴著不走,校長見後淚流滿面!文|明哥中國這個泱泱大國,在古代原本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地帶,卻在近代的浪潮中閉關鎖國。只可惜在發展了數百年的西方國家面前,中國的發展顯得漫長且費力。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新中國剛成立發展時期,都是迫切需要人才來對國家進行建設的。像錢學森錢老,原本是美國的大學教授,名利雙收,在美國可以過著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卻選擇在中國建立之後攜妻兒回國,為祖國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 83年前,一名乞丐冒死護送鹹菜壇到清華大學,壇中寶藏轟動清華
    後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3校聯合,組成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7年11月1日,這所臨時性大學正式上課。 同一年的10月,有個衣衫襤褸、渾身髒臭的乞丐忽然抱著個鹹菜罈子出現在臨時的清華大學門口,門衛只當他要鬧事,怕打擾師生,連忙趕他走,沒想到乞丐大聲說:「我要找梅校長(梅貽琦),我有重要的事情告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