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學霸神仙打架的時刻又來啦!
11月14日,清華大學舉行了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15名候選人參與答辯,現場學霸語錄頻出,科研獎項刷屏。
然而,今年答辯結束後,輿論似乎有點跑偏了。除了集體膜拜學習學霸之外,也有人開始質疑答辯會裡的一個小細節:現場有一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主修歷史的候選人,宣稱自己每周英文文獻閱讀量超過3000頁。
清華大學官方微信推送
一開始是微博上有人質疑,這有點誇張。
之後關於每周讀3000頁英文文獻是否可能的討論,登上了知乎熱榜前三。
這個話題為什麼會引起爭議?讓我們從頭來捋一捋。
昨天舉行的是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的答辯會,按照學校官方說法,特等獎學金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昨天有15位清華學霸中的學霸參與答辯,評委會現場投票選出10位候選人。
答辯會,而且是競爭性的答辯會,大家發言時自然會「自賣自誇」,強調自己有能力競爭清華最高榮譽。於是大家都在強調自己的學分績是多麼高(不是3.9就是4.0),參與了什麼很牛的科研項目(發過《自然》或者《科學》論文),進行了哪些很有社會意義的交流實踐(深入大山考察遠赴海外交流)。
其中,人文學院主修歷史的張博涵同學在發言中說,自己在牛津大學交流的一年間,他「從日出到深夜不斷地學習和閱讀,每周英文文獻閱讀量超過3000頁,一年完成3000詞左右的英文論文32篇……」
為了證實這是他說的原話,我們特意去查看了現場視頻,他確實是這麼說的——每周英文文獻閱讀量超過3000頁。(視頻第26秒開始)
11月14日,清華大學舉辦2019年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共15名候選人參與。特等獎學金於1989年設立,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答辯現場被高分成績單、科研獎項刷屏,學霸語錄頻出,是每年一度的「神仙打架」!
每周英文文獻閱讀量超過3000頁,為什麼大家反應這麼大?
因為很多文科專業學生紛紛表示,這是不可能的,超出了正常人類的想像。
簡單說,學術閱讀不是讀網絡小說,無論字詞難度、思想深度和知識密集度都大大高於普通閱讀,無論多聰明的人讀文獻都是有速度限制的。
知乎上有一位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畢業生,列舉了一系列證據。
他舉例說,英語母語、閱讀能力較強的美國法學院學生,一般每天每門課需要閱讀20到30頁左右的文獻。按照正常一天3節專業課計算,每天需要讀60到90頁左右的文獻。
那麼每天讀完這60到90頁文獻需要多久呢?統計顯示,美國法學院學生每周平均花21.7個小時在案例閱讀上,那麼每天要讀大概3到4個小時,平均每小時只能讀20頁左右。
很多在學術研究中需要閱讀英文文獻的同學紛紛表示,每小時20頁,是人文類學術文獻比較合理的速度。
可按照清華學霸張同學的說法,他每周讀3000頁文獻,這意味著每天讀428頁。假設張同學可以達到優秀英語母語閱讀者的閱讀速度,他依然需要每天花20多個小時在文獻閱讀上。
雖然每天讀書20小時不是完全不可能,然而這位學霸在牛津交流還需要上課,還需要寫32篇3000詞的論文,還需要吃飯睡覺社交……偶爾有一周或有可能,但這一年「每周」都讀3000頁文獻,實在有些超出正常人想像。
那麼,張同學是如何做到每周讀3000頁歷史文獻的呢?
如果我們排除數字錯誤和張同學是沒有感情的閱讀機器這些奇怪選項,那麼最大的可能性其實不複雜:張同學降低了閱讀的標準——3000頁文獻閱讀,並不一定是精讀,可能是只讀感興趣部分或者重點部分,甚至只讀提要的泛讀。
問題是,如果每周3000頁文獻不是精讀,而是只選其中重點進行閱讀的泛讀、選讀,為什麼非要按照3000頁這個令人震驚的數字進行統計,並且在答辯中重點突出呢。
即使一周(只)精讀1000頁文獻,也是非常刻苦,需要每天花6到7個小時(或更多時間)才能完成的浩大工程,對普通人來說已經非常厲害了啊。
然而,這些數字不夠震撼。尤其對清華學霸來說,重量級還不夠。
翻一下張同學履歷,我們很容易看出,這位同學所有的榮譽都非常可信,真的是一位非常勤奮而優秀的同學,他有想法有行動力,有希望未來在學術界做出自己的貢獻。
然而,如果我們看一下其他同場競爭者的履歷,就能發現其他的學霸,尤其是理工科學霸都列舉了自己發過多少權威期刊論文,參與過哪些高難課題,作品參加過哪些國際會議,或者入選過哪些國際比賽。
面對這些非常硬的學術成果,一位文史哲的本科生是很難拿出能與之抗衡的數據的。在現有環境中,文史哲本科生發高質量論文不是難,簡直是「天方夜譚」,即使是清華人文學院本科第一的學生,也做不到。
於是乎,超常的英文閱讀量,成了這一評獎中文史哲候選人為數不多的競爭砝碼。似乎只有拿出這3000頁的閱讀,才能贏得圍觀者和評委那一點點的關注。然而,正像知乎網友Kevin所說:「對於人文社科的學術研究而言,過分強調數字恰恰是最大的弊病和忌諱。」
和理工科相比,文史哲學霸自主研究的學術之路一般開始的較晚,且前期出不了什麼過硬成果。這是現有教學方式和學科屬性決定的,確實沒有必要因為一次比賽,就強迫學生迅速成長起來。
然而因為一場競爭,文科學霸被迫拿出一些數字去震驚旁人。學霸這樣做了,然後,跑偏了。
張同學沒有進入最後的10位候選人名單,看來評委們對此也有著自己的想法。
張同學依然優秀,他的未來還有無限可能,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別急著水數據,或許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