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華羅庚先生,相信每一位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出身貧寒的他在父親的小店裡自學成才,最終成為一代數論大師,寫出了《堆壘素數論》等世界級水準的數學著作,被數學界公認為「天才數學家」。其得意弟子陳景潤也在其悉心指導下成為世界級數學大家。
數學大師 華羅庚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本《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就是華羅庚先生親筆所著。在此書中,這位公認的「天才數學家」向我們揭示了「天才」的真相。單從書名就可以看出,華先生並沒有把自己的成功和天才歸功於自己的先天條件,而是歸功於自己的後天努力。在這本書裡,華先生淳淳教導年輕人:不要迷信天才,努力才是出路。
此書是一本文集,由14篇文章組成,匯集了華先生在不同時期發表在報紙、刊物上的文章,以及對科研工作者的講話等。當然,非數學專業或者非科研出身的讀者朋友們也不必畏懼此書,因為這本書裡講的不是數學專業知識,而是適用於各個行業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
本書亮點頗多,本次分享主要介紹其中的三點:
第一、數學是中國人擅長的學科,國人不必妄自菲薄
第二、揭示科學成果的出現過程,糾正普遍的認識誤區
第三、華先生通過自身經歷,向世人解密天才的真相
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數學是中國人擅長的學科。
近代的落後讓中國人變得自卑,尤其是在科學方面。很多國人甚至認為:包括數學在內的科學是我們的天然弱項,中國人天生就不適合搞科學。深入了解科學又頗具家國情懷的華先生否定了這種普遍的看法,鼓勵國人重拾自信,不必妄自菲薄。
為了證明「數學是中國人擅長的學科」,書中列舉了一系列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數學成就,包括勾股定理、圓周率、中國剩餘定理、楊輝三角、方程論等。這些數學成果都是非常關鍵的數學知識,也都是現代數學的基礎,中國古代的數學家們能夠獨立且領先地做出這些成就,足以證明我們對數學的擅長。
祖衝之和圓周率
在近代,華人中也出了不少世界級的數學家,除了本書的作者華羅庚先生以外,還有「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人稱「數學界凱撒大帝」的丘成桐以及大器晚成的傳奇數論學家張益唐等。雖然在人數上不多,但這主要是時代背景導致的;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國家對科學的重視,相信會湧現出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數學家。
傳奇華人數學家 張益唐
光有自信還不行,要做出科學發現還需要有科學的方法,這就是我們要談到的第二部分內容:科學成果的出現過程。
很多人會認為,偉大的科學成果是某個天才突發靈感、一拍腦袋就做出來了;但華先生告訴我們:事實完全不是這樣。任何一個偉大科學成果的出現,都是漫長而艱苦的;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要進行長期的積累和思考,並經過無數次失敗的嘗試,才有可能做出一項意義較大的成果。而且,對任何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來講,他所嘗試研究的課題裡最終失敗的總是遠遠多於最終成功的。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是符合普遍規律的,在這一點上科學研究與其他人類活動並無不同。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重要的數學猜想了。對這些重要猜想的證明,往往需要全人類最優秀的數學家們共同努力幾百年之久,像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著名的「費馬最後猜想」的證明就花了三百多年的時間,在此期間一代代的數學家在前人進展的基礎上再做出自己的進展,才最終解決。這個過程和登山非常像,絕對不可能靠某個「天才」的一拍腦袋就一步登天。
在嘗試證明「費馬最後猜想」的人中還有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那就是「數學王子」高斯;由於當時的數學工具的限制,最終高斯不僅未能證明這個猜想,而且也沒能做出有價值的進展。這充分證明,試圖依靠所謂的「天才」來做出優秀的科研成果是不可能的。
數學王子 高斯
下面就到了本書的重點,也就是本文要解讀的最後一部分內容:解密天才的真相。華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證明了一個真理:天才源於努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才數學家」華羅庚在小學和初一的時候竟然是個數學差生:小學數學勉強及格,初一數學乾脆直接不及格,經過補考才及格。這不是沒有依據的八卦,而是華羅庚先生自己在書中說的。對於別人說他是數學天才這件事,華先生直言不諱地說「在我身上是找不到天才的痕跡的」。
當然,如果數學一直很差,華羅庚先生肯定也成不了大數學家。那麼,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的呢?是在初二。從初二開始,他的數學成績就越來越好,直至後來成為偉大的數學家。
那麼,是什麼促成了這種巨大的轉變呢?是華先生突然變聰明了嗎?當然不是。用華先生書中自己的話說,初二的時候他認識到了「學習就是艱苦的勞動,只要刻苦鑽研,不怕困難,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自認為「我的資質差些」的華先生從那時起決定「多用點時間來學習,別人只學一個小時,我就學兩個小時」。
那麼,這樣長期堅持的結果是什麼呢?華先生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經過長時期的勞動積累……在基本技巧爛熟之後,往往能夠一個鐘頭就看完一篇人家看十天半月也解不透的文章」。大家想一想,這不就是人們眼中天才的樣子嗎?那麼這種天才是怎麼來的,不也就不言自明了嗎?
「不怕困難,刻苦練習,是我學好數學最主要的經驗。」 —— 「天才數學家」華羅庚在書中說。
關於「天才源於努力」,筆者聽說過一個關於數學奧賽的故事:曾經有一位中國的奧賽國家隊隊員,他在剛進國家隊的時候總是考倒數第一;後來,這位隊員知恥而後勇,發奮努力,在經過了大量的練習以後,變得總是能考正數第一,令其他隊員不得不刮目相看。這充分說明了努力的決定性作用。
奧林匹克數學競賽
上個世紀初的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也是數學領域公認的「天才」。用英國數學家哈代的話來講,在消息閉塞、遠離主流數學界的印度,他「一個人孤獨地對抗著歐洲積累百年的智慧」。而拉馬努金的成就也與他超乎常人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這位英年早逝的數學家在去世前4天還在痴迷於數學研究而忘記了吃飯,他的妻子只好在一邊餵他。
實際上,越是偉大的人物越不會吹噓自己是天才,反而會強調努力的重要性:
「數學王子」高斯就曾說過:「如果別人像我一樣深入而持久地思考數學的話,那麼他們也會做出同樣的發現。」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在天才和勤奮兩者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她是世界上幾乎一切成就的催產婆。」
而「近代物理學之父」、微積分的發明人牛頓則說得更直白:「我並無特別過人的智慧,有的只是堅持不懈的思索精力而已。」
聽了這些偉大人物的名言,你還會迷信天才而輕視努力嗎?
愛因斯坦和他的質能方程
到這裡,《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這本書就為大家介紹完了,我們總結一下:
通過一系列的例子,華先生告訴我們,數學是中國人擅長的學科,我們有理由自信;而在科研方法方面,華先生則幫我們糾正了普遍的錯誤認識,告訴我們科學成果的出現不是靠拍腦袋,而是靠扎紮實實的努力;最後,華先生結合自身的實際經歷,為我們解密了天才的真相,切切實實的向我們證明了「天才源於努力」的道理。
筆者認為華先生的這本書是值得反覆精讀的,我自己就反覆讀過至少3遍,每次都感覺受益頗豐。不管是哪個行業的人,細讀此書必將受益終生!
來源:博士大叔愛讀書頭條號,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環球物理立場。
點開連結即可查看:《環球物理高效提分方案》針對中高考、物理競賽、滿分物理,短期提分40-60分。
環球物理,以物理學習為主題,以傳播物理文化為己任。專業於物理,致力於物理!以激發學習者學習物理的興趣為目標,分享物理的智慧,學會用物理思維去思考問題,為大家展現一個有趣,豐富多彩的,神奇的物理世界!
諮詢電話:010-56143955 010-56143855
投稿請聯繫 14511055@qq.com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蘇州街名商大廈1101環球物理
參加物理集訓營撥打諮詢電話,短期高效提高物理!歡迎撥打諮詢電話:1358199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