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龔升是華羅庚先生的學生,我很早就想去拜訪他。初冬的一天,採訪終於成行。一見面,龔教授就笑著說,我不是什麼「家」,我是一位老教書匠。朗朗的笑聲,簡樸的話語,談話變得輕鬆活躍。
由於工作關係,龔教授一年之中有半年在國內教書,半年在美國一所大學教書。他介紹說,中美兩國由於教育制度不同,對教師的要求也不同。我國大、中、小學都有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而美國則沒有,教師可以隨意教。在美國,課教得到底好不好,不單純從學生的考試成績看,還要通過教學評價。他們每學期期未都搞記名教學評價,學校將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結果直接反饋給教師本人。後續教師(指接著教這門課或與這門課有關係的科任教師)對你所教的學生進行評價,那麼教師教得如何,學生學得如何就一目了然了。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學校沒有統一要求,但教師們都非常努力,非常勤奮。我覺得我們的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許多人缺乏勤奮的精神。我自己並沒有取得多大成就,但我的老師華羅庚先生以及我的同行中有很多是著名數學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勤奮,他自己真正獻身於數學事業。人們常說,要想獲得成功需要具備三個要素,即天資、勤奮、機遇。我認為三點之中勤奮最重要。以牛頓創立微積分為例。從文藝復興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促進了自然科學的大發展,到了牛頓時代,微積分的產生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這就是牛頓創立微積分的機遇,但更為重要的是他的勤奮。牛頓是個農民的孩子。由於生活所迫曾輟學務農。後來得到舅父的幫助,才重新上學。學習期間又因流行鼠疫而回農村一年半。這期間牛頓刻苦學習,積極思考,獲得了很多重大研究成果。如果沒有勤奮,他的天資也無從發揮。
龔教授繼續說,要當一名好老師,要教好一門課,不搞科學研究是不行的。同樣一門課,同樣一本教材,有的老師教得好,有的老師則教的比較差。這裡面有很多因素,除了認真備課,並鍵在於教師本身對這門課的理解程度。就像梅蘭芳唱《霸王別姬》,他唱和別人唱就是不一樣,這就是功底不同。教師講課絕不可照本宣科,要把自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體會講出來。體會來自自身的功底,功底越深,體會也就越深。沒有功底的老師,自己講得很累,學生聽得更累,抓不住頭緒。因此,要把課講好、講活、講透,一定要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科研。
新的世紀即將來臨,社會、科技將會有更新更快的發展,教師要能承擔起新世紀賦予的重任,就要不斷學習,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內存,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素質。我最尊敬的華羅庚老師曾說:「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讓我們以此共勉。
來源:《中國教育報》1998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