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說起愛因斯坦,除了那獨具個人特色的造型外,或許絕大多數人直接給予的評價就是——"天才"二字。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這樣評價愛因斯坦:20世紀的三大物理學貢獻,有兩個半屬於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留給世人的研究成果,直至今日都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和導向作用,有著不可估測的研究價值。
而除去榮譽成就外,其個人的生平發展也是人們所關注和津津樂道的。
曾有相關史冊記載,說愛因斯坦小時候性格內斂,言情舉止比較遲緩,沒少受到同學的嘲笑,直到9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就連教他拉丁文的老師,甚至都直接說出他一定不成器的論斷
在坊間也一直都流出著小學時候的愛因斯,在一次數學的測試中,只得了1分。但是經過後天的不懈努力,他成為了偉大的物理學家,名垂青史。"
這一傳言基本上成為了"學生群體"的必打雞血,並且讓一些數學偏薄弱的學生們,更多了一些自信,產生了——我是不是可以不用再努力學數學了的錯覺。
但就在前不久,諾貝爾獎官方站出來闢謠了。
瑞士《一瞥報》8日報導稱,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一直被謠傳高中時數學不好。
為此,諾貝爾獎官方近日公布了他1896年就讀於瑞士阿勞市高中時的成績單。
首先指出的是,在當時的評分標準中,並不是我們現在的百分之,而是6分為最高分,1分為最低分。
在此評分標準的基礎上,諾貝爾官方公布的成績單顯示,愛因斯坦在代數、幾何、投影幾何、物理、歷史這5科全部得6分,德語語言文學、義大利語語言文學、自然歷史、化學等科目得5分,即使是地理、繪畫、工業繪圖也取得了4分,最差的是法語語言文學,只有3分。
所以總體來說,愛因斯坦成績在高中時成就已經是非常突出,而且是文理俱佳,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瑞士頂級學府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很多成績不是很好,或者記憶力不是很好的學生,都會在心理默默地羨慕那些,看似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學習,一點就通的"天才學霸"
愛因斯坦別稱為"天才"也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但是他本人並不認為自己的成功都歸功於天生聰慧。
因為愛因斯坦的成就太過於令人稱其,有很多人都想從他這裡了解到一些所謂的"天才特徵"
所以即便在離世前,愛因斯坦千叮嚀萬囑咐的說,希望死後不要解剖自己的遺體進行試驗研究,但解剖醫生託馬斯·哈維還是違背了他的意願,私自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偷偷帶走,並做了病理切片去研究。
之後更是有不少人從哈維那裡,得到一部分愛因斯坦的大腦,試圖研究出這位天才究竟為什麼這麼聰明,然而得出的研究結果卻並不理想,幾十年過去了,並沒有學者能給出一個科學的解釋。
其實,對於自己的天才成就,愛因斯坦早有解讀:
不是因為我聰明,我只不過是會和問題周旋很久。
《傷仲永》這篇文章至今還被選為小學必讀文章,講述一位天才兒童被埋沒才華的歷史故事。
這也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才悖論不存在,腳踏實地才是真。
要想孩子真的成才成器,家長們還是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勤能補拙
華羅庚有一句耳熟能詳的名言:"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又正如"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道理,孩子如果天生聰慧、過目不忘,那就需要把握此技能積累更多的知識。反之,如果孩子並不具備天賦特長,那麼更是要"笨鳥先飛"的踏實勤奮去學習鑽研。
2. 善於思考
愛因斯坦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研究發現,得益於其善於思考這個好習慣。
就比如為了弄懂羅盤的工作原理,他纏著大人打破砂鍋問到底,又耐下性子認真研究觀察。
所以說,要引導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腦袋只有多轉動,才能不"生鏽",才能越來越靈活,孩子也會在一次次的發現中,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才能更加對學習產生興趣。
3. 堅持不懈
曾有一段時間,愛因斯坦對畢達哥拉斯定理有了強烈興趣,為此,他花了三個星期最後找到一個方法證明這個定理。
所以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性,天才也並不是一直"啃老本"的,他們懂得利用自己的特長去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才有了非同尋常的成就。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能,家長就要多和孩子一起探索,多留意孩子所表現出的特長本領,以興趣愛好為源動力,促進孩子更高效率的學習進步。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