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以來七大學科代表科學家
1)水稻專家(農學)—袁隆平2)航天與飛彈專家—錢學森3)核物理學家—鄧稼先4)數學家—華羅庚5)地質學家—李四光6)天文學家—張鈺哲7)化學家—侯德榜
一、水稻專家(農學)—袁隆平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
1960年,在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該水稻是自花授粉,無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開啟了雜交水稻研究之路。
1966年,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文,也就是後來的「三系配套」理論。後來的雜交水稻專家都是根據這套理論開展工作。
1977年,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雜交水稻應用實踐的重要論文。
二、航天與飛彈專家—錢學森
錢學森,「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和中國綠色貢獻終身成就獎。
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
1935年,獲得留美資格,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在校期間,他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1939年,獲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1955年,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兒女回到祖國。
1956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所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發射,錢學森擔任首席科學家。
三、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設計者,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奠者。
1945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48年,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學習,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
1950年,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祖國。
1965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鄧稼先是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的主要參與者。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問世,根據「鄧-於方案」理論基礎上完成氫彈。
四、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是中國解析數論創始人和開拓者譽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
1925年,進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求學。
1930年,華羅庚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
1935年,數學家諾伯特·維納把華羅庚推薦給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代。
1936年,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學習。
1939年-1941年,完成了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
1956年,他的《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論文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五、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國石油的勘探和開發作出重大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
1904年,官費赴日本留學。
1905年,加入同盟會,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1907年,進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
1913年,考入英國伯明罕大學,學習採礦、地質。
1931年,以《中國北部之科》被英國伯明罕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32年,任中央大學代理校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六、天文學家—張鈺哲
張鈺哲,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919年,考入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校。
1923年,進入康奈爾大學求學,就讀建築系。
1925年,轉學到芝加哥大學天文系。
1928年,發現了第1125號小行星,定名「中華」。
1929年,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1934年,中國第一座現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建成,張鈺哲擔任特約研究員。
1937年,成功預測出了4年後將在中國出現的一次日全食。
1941年,拍攝了中國境內第一張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
1946年,發表了《新發現的食變星BD-6°2376的速度曲線》。
1957年,發表中國第一篇論述人造衛星軌道的論文,應用天體力學基礎理論對人造衛星軌道問題作了開創性研究。
七、化學家—侯德榜
侯德榜,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傑出化學家,是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和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1913年,是清華學堂第一批留美學生,並被保送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
1926年,永利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了金質獎章。
1932年,《制鹼》以英文在美國出版,從此揭開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神秘面紗。
1957年,侯德榜發現用碳化法製取碳酸氫銨。
1955年起,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