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植物分類學的重要開拓者——陳煥鏞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陳煥鏞是我國植物分類學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蜚聲中外,被國際學界公認為「華南植物學研究的一流人物」。1919年,陳煥鏞取得哈佛大學林學碩士學位。同年十月,躊躇滿志的陳煥庸回到了祖國,開啟了我國現代植物學分類研究的圖卷,並最終成為「中國華南植物研究第一人」,並與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驌並稱「南陳北胡」。

陳煥鏞青年時期就對植物分類有濃厚興趣,他立志要改變我國植物學科研落後面貌。在當時,有很多國外的研究者來中國採集我國珍貴標本。作為我國學者自己採集植物標本的先驅之一,陳煥鏞為我國最早一批植物標本室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

1919年秋,陳煥鏞赴海南島考察,當時的海南島交通非常不便,生活極其艱苦在考察期間,陳煥鏞先是被毒蜂蜇傷,繼又罹患惡性瘧疾,終因體力不支,不得不遺憾地終止此次採集,前往上海治病。不過,這次考察讓他看到了海南植物資源的重要性,此後多次派人前往採集,為日後編纂《海南植物志》奠定了基礎。

1922年夏天,陳煥鏞又組成了鄂西植物調查隊,由宜昌出發,經興山、神農架東側到巴東,採得約近1000號標本,這是我國植物學家自己組織的第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調查隊。自此以後,植物分類學在我國逐漸成為一門重要學科。

同時,早在1930年,陳煥鏞就提出資源的保護策略,提出要有公共供熱、供水系統,提出森林資源保護要減少浪費,要注意副產品的開發,科學監管,實行可持續發展,限制工廠的煙塵。這些理念在今天看來也許沒有那麼耀眼,但這卻是80多年前陳煥鏞提出的理念。可見其科學的預見性多麼驚人。

陳煥鏞還重視培植活標本,1957年他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精力,著手為華南植物研究所興建華南植物園及鼎湖山樹木園。從園址的選定至園內規劃均親自主持,並邀請全國植物學家和園林專家共同進行建園規劃。經40多年的精心培育,今天的華南植物園已逐步成為我國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其中木蘭園、叢生竹園和姜園面積之大、收集種類之豐富、研究水平之高均居世界首位。

去到華南植物園標本館的一層大廳,裡面懸掛著一張陳煥鏞年輕時的照片。照片中的陳煥鏞:瓜子臉,眼窩深陷,雙眼清澄明亮,望著前方,嘴唇微翹,露出一絲微笑。為祖國和科學奉獻一生的陳煥鏞,給後人留下的是他最年輕、最堅定、最有朝氣的形象。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毛菡   [責任編輯: 李浩]

相關焦點

  • 中國分類學:前有古人 後無來者
    兩年後,他又去江蘇植物所考察,得知所裡只剩下了一個40多歲的師侄,另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幫忙收拾標本。     「新疆、青海、瀋陽,好多地方都不行了。」王文採重重地嘆了口氣。     中國的生物學研究始於上世紀初,其時重要的研究機構是秉志、胡先驌所領導的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
  • 植物的分類學的作用
    全世界有許多品種的植物,有的可能還沒有被發現,要對這些品種一一分類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因此有了一門主要研究整個植物界的不同類群的起源,親緣關係,以及進化發展規律的基礎學科——植物分類學。用來便於人們對植物的了解。目前已知的植物品種共有50萬種以上。
  • 醉心植物分類學七十載 他為中國植物建檔案
    「聽說你對植物分類學很有興趣,幫我編一本《中國植物圖鑑》怎麼樣?」「那是1949年初冬,胡先生把我找了過去,說:『聽說你對植物分類學很有興趣,幫我編一本《中國植物圖鑑》怎麼樣?』我聽後特別高興,一口答應下來。」與胡先驌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王文採至今歷歷在目。王文採結緣植物分類學,和兩個人有關:一個是林鎔,另一個便是胡先驌。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1)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歷史實際上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至1958年才正式啟動。全書126卷冊的編研工作共經歷了45年的漫長歲月,於2004年全部完成。實現了我國數代植物分類學家的夙願,出版了《中國植物志》,它是世界各國已出版的植物志中最大的一部。《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可以大致分為4個階段。
  • 科學網—一部植物圖譜的舊籍新刊
    秦仁昌當初分類和命名與今日之分類學已發生一些變化,現名與《圖譜》原名不盡相同,張憲春一一列出,便於讀者對照使用。 《圖譜》之重印,還具紀念意義。中國植物分類學家享有國際聲譽者首推秦仁昌,其所創立秦仁昌系統,得到學界普遍認可,並廣泛使用。《圖譜》前四冊之圖,出自馮澄如之手,中國之有現代生物科學繪圖自其始,其後,幾乎所有從事生物繪圖者,均為其徒子徒孫。
  • 首都科學講堂 | 植物分類學
    植物分類學- Plant Taxonomy -它是什麼?植物分類學是一門主要研究整個植物界的不同類群的起源,親緣關係,以及進化發展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也就是把紛繁複雜的植物界分門別類一直鑑別到種,並按系統排列起來,以便於人們認識和利用植物。是植物學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綜合性的一門分支學科過去的經典分類大多依據外部形態和內部解剖特徵去分,後來把孢粉形態、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學等方面的內容結合進去後,有助於進一步對種類的鑑定、植物演化關係的探討和植物的分類。
  • 動物分類學為什麼重要?分類學之父是林奈,介紹分類學專用術語
    在有爭議的分類「群」中,經典分類學預見能力是很低的,必須藉助更先進的分類學方法諸如比較解剖學、細胞遺傳學或分子分類學等求得解決。這說明尋求「自然」分類,即與可能起源的資料一致的分類是正當的。作為獲得情報的系統分類。分類同樣可以完成實踐功能。它應該便於記載其後找到的與所研究的分類單元有關的任何資料。給予一個分類單元的名稱,就像是打開寫字檯各個抽展的鑰匙。
  • 中國植物分類學著作——《中國高等植物》出版
    《中國高等植物》植物分類學知識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為滿足林業、農業、畜牧業、中醫藥、環境保護、植物學科研和教育等部門廣大科技人員,特別是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者的迫切需要,一部14卷冊的《中國高等植物》於2012年10月全部出版。該著作的編研於1997年1月作為中科院重點項目而立項。
  • 為《中國植物志》寫史,向老先生致敬
    陳煥鏞 《中國植物志編纂史》是一部完整記述《中國植物志》研究、編寫、出版工程全景式的力作,具有填補科學史、出版史研究空白的價值。全書以翔實、客觀的文字呈現出《中國植物志》研究、編纂過程中曲折和執著的實現路徑,探尋各個時期重要歷史事件與編纂過程的始末,記述主要科、屬編寫經過和學術成就,藉以評述中國植物分類學的發展歷史。
  • ...弘揚科學精神丨胡宗剛:平凡的老人 睿智的大家——植物分類學家...
    在大學學完普通生物學、植物學、生物化學等課程之後,進入三年級,王文採開始對植物分類學發生興趣,引導者是植物學家林鎔先生。林鎔先生教學很有經驗,而且擅長植物科學繪畫,在講課時,左手拿著有代表性的植物標本,一邊講,一邊在黑板上繪出科、屬的重要形態特徵,使學生容易了解和記憶,這引起了王文採對這門學科的初步興趣。
  • 人工智慧走進植物分類學領域—新聞—科學網
  • 海南蕨類植物大揭秘!
    該書是繼《海南植物志》(陳煥鏞等1964),《海南植物圖志》(楊小波等,2015)之後的又一部關於海南蕨類植物的專著。該著作由上海辰山植物園嚴嶽鴻博士和周喜樂等人領銜完成。《海南蕨類植物》信息豐富,圖文並茂。對海南蕨類植物的分布和珍稀程度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本推送選取其中的前言部分的主要信息,介紹海南蕨類植物的研究歷程以及目前多樣性和分布情況。
  • 什麼是分類學?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進化和系統學的植物學家David Baum說,從根本上說,分類學是一門命名、定義和分類「生物學上、進化上截然不同的有機體群」的科學。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Paul Ehrlich在斯坦福鳥類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中說得更簡單:「分類學……是對生物進行分類的科學。」
  • |單細胞藻類|植物分類學|藍藻類_網易新聞
    在植物分類學上,滸苔屬於綠藻類。雖然它的植物體非常纖細,肉眼看去呈綠色細絲狀,但這樣的大小已經足以讓人們稱之為「大型藻類」了,因為它是由多細胞構成的,比起那些直徑只有幾微米到幾百微米的單細胞藻類來說,完全算得上是「龐然大物」。而赤潮,作為一種近二十幾年來逐漸為公眾熟知的海洋災害,指的則是某些海洋單細胞藻類(偶爾也有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大量繁殖、使海水改變顏色的現象。
  •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植物系統學 突變理論 力學學科 爆炸成形...
    金怡濂院士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吳徵鎰院士是著名植物學家,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
  • 生命科學發展的分類學基礎
    生物分類學不僅是整個生命科學的基礎,更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基礎。中國是全球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然而我們國家生物分類研究起步較晚,只是近年剛剛完成《中國植物志》編纂,而《中國動物志》和《中國孢子植物志》則是任重道遠。近來,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對生物分類研究現狀進行了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