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走進植物分類學領域—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人工智慧走進植物分類學領域
深度學習算法成功鑑別出上千個植物標本

 

實現植物標本的數位化為研究人員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圖片來源:Peter Macdiarmid/Getty Images

 

研究人員報告稱,通過利用上千株保存下來的植物的圖像對計算機算法進行訓練,後者成功學會自動鑑別經過壓平、乾燥並被裝入植物標本卡的物種。

這項日前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雜誌的研究,是利用深度學習解決鑑別自然歷史館藏中的物種這一艱巨的分類任務的首次嘗試。深度學習是一種教會神經網絡利用大型複雜數據集的人工智慧技術。

全球自然歷史博物館正競相實現館藏數位化,即將標本圖像存入開放的資料庫中,從而使任何地方的研究人員都能搜尋到。其中一個數據聚合者——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iDigBio項目,擁有來自全美館藏的1.5億餘張植物和動物圖像。

全球約有3000多個植物標本室,據估測保存著3.5億個標本——僅有一小部分實現了數位化。然而,不斷擴大的數據集以及計算技術的發展,吸引著哥斯大黎加科技學院計算機專家Erick Mata-Montero和法國農業研究國際發展中心植物學家Pierre Bonnet想看看他們可以如何利用這些數據。

Bonnet帶領的團隊已通過Pl@ntNet項目在實現植物鑑別自動化方面取得進展。它累積了上百萬張新鮮植物的圖像。人們在田野中採集了這些植物,並且通常利用智慧型手機上的軟體識別樣本。

研究人員利用掃描植物標本卡獲得的2.6萬餘幅圖像對類似算法進行了訓練。該電腦程式最終能以近80%的準確度鑑別出植物物種。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古植物學家Peter Wilf表示,這可能比分類學家的表現好很多。

Bonnet說,此類結果經常會令植物學家擔心,其中很多人感覺他們的領域被低估。「人們感覺此類技術將降低植物學專業知識的價值。」Bonnet表示,「但這種方法只有在人類經驗的基礎上才可能成功。它將永遠不會消滅掉人類專業知識。」而且,人們仍需要證實這些結果。

這種方法或能幫助植物標本室處理新的樣本,從而簡化有時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繁瑣任務。類似努力還會在開展其他項目時派上用場,比如目前正在進行的讓人們手動標出哪些植物標本以花或者樹為特徵的眾包項目。iDigBio項目數位化專家、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植物學家Gil Nelson表示,研究人員肯定會非常歡迎用一種自動化的方式做這件事情。

Bonnet介紹說,該算法還能幫助較小的植物標本室鑑別物種。他帶領的團隊發現,利用來自大型標本室的大規模數據集訓練算法,改善了對來自數據相對貧乏地區的植物進行識別分類的努力。此項發現對於生物多樣性豐富但擁有較少植物館藏的地區來說尤其有用。

同時,這種深度學習方法將使研究人員得以開展額外的分析工作。植物樣本含有豐富的數據:比如,樣本是何時、何地被採集的,採集時植物是正在開花還是在結果實以及花簇密集程度如何。由於一些樣本已有上百年歷史,因此這些數據能描述出植物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圖像。該領域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正日益引發廣泛關注。

Nelson表示,包括鑑別研究在內的類似努力是數位化的下一階段。「我們正試圖向可用來挖掘這些圖像的深層含義並從中獲得有用數據的方法過渡。」Nelso說,「這是我們目前關注的焦點。」

該項目並不局限於植物標本室。Nelson介紹了正在進行的實現果蠅鑑別自動化的努力,而Wilf正同合作者一道,對植物化石開展類似分析。此類化石帶來了其他問題,部分原因在於它們以各種形式存在——變成化石的果實和花朵、石化的樹幹或者留在巖石中的葉子。相比之下,植物標本卡要統一得多:平整、乾燥,並且通常放在標準尺寸的紙上。不過,儘管該領域尚存一些細節問題,但Wilf堅信,它們終將被破解。(宗華編譯)

更多閱讀

《自然》網站相關報導(英文)

相關焦點

  • 植物的分類學的作用
    全世界有許多品種的植物,有的可能還沒有被發現,要對這些品種一一分類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因此有了一門主要研究整個植物界的不同類群的起源,親緣關係,以及進化發展規律的基礎學科——植物分類學。用來便於人們對植物的了解。目前已知的植物品種共有50萬種以上。
  • 廣東醫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新聞—科學網
    會上,為加快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平臺體系,推進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新格局建設,廣東省科技廳正式發布了第三批「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其中,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域醫學)建設的「臨床檢驗與病理診斷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榜上有名。
  • 首都科學講堂 | 植物分類學
    植物分類學- Plant Taxonomy -它是什麼?植物分類學是一門主要研究整個植物界的不同類群的起源,親緣關係,以及進化發展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也就是把紛繁複雜的植物界分門別類一直鑑別到種,並按系統排列起來,以便於人們認識和利用植物。是植物學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綜合性的一門分支學科過去的經典分類大多依據外部形態和內部解剖特徵去分,後來把孢粉形態、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學等方面的內容結合進去後,有助於進一步對種類的鑑定、植物演化關係的探討和植物的分類。
  • 科技部將推動人工智慧五大方向研發—新聞—科學網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大會致辭中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創新發展,提出了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思路。圍繞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產業化應用、政策試點示範等,科技部加快新一代人工智慧規劃有關任務的落實,實施重大項目,深入推進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增強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五大方向的研發。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介紹說,該報告是全球首份由全球業內頂級專家共同參與撰寫的人工智慧治理報告,也是首份由我國智庫發起、全球參與的人工智慧治理報告。   人工智慧治理作為一個新的全球性治理議題,已成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專家對2019年全球人工智慧治理總體形勢的判斷,報告認為,當前全球人工智慧治理體系正處於成型的關鍵時期,表現出全球化、安全化、市場化、建制化、操作化五大顯著特徵。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獲獎者與頒獎嘉賓合影 大會組委會供圖 10月11日至14日,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單細胞藻類|植物分類學|藍藻類_網易新聞
    在植物分類學上,滸苔屬於綠藻類。雖然它的植物體非常纖細,肉眼看去呈綠色細絲狀,但這樣的大小已經足以讓人們稱之為「大型藻類」了,因為它是由多細胞構成的,比起那些直徑只有幾微米到幾百微米的單細胞藻類來說,完全算得上是「龐然大物」。而赤潮,作為一種近二十幾年來逐漸為公眾熟知的海洋災害,指的則是某些海洋單細胞藻類(偶爾也有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大量繁殖、使海水改變顏色的現象。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植物或許也愛吃鉛。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近日,第七屆全國植物生物技術與產業化大會暨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在揚州舉行,圍繞「植物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這一主題,來自全國145所高校與科研院所的
  • 醉心植物分類學七十載 他為中國植物建檔案
    王文採一直從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和植物地理學研究,曾參加《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和《中國植物志》的編著,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見到王文採院士,是在他位於北京中關村的家中。儘管早已沒有了科研任務,但94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兩天去北京西郊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他喜愛的植物標本。談及傾注自己畢生心血的植物分類學,老人神採奕奕。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隋毅介紹,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在作物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們都是碳三(C3)植物,C4作物中還沒有理想的模式植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C4植物基礎研究的發展。 穀子為二倍體,其基因組小,且自花授粉,又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
  • 植物有毒 我有解藥—新聞—科學網
    植物的化學防禦不僅影響食草動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間接影響食物鏈中的下一個消費者。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中國分類學:前有古人 後無來者
    這段略帶調侃的文字,卻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採評價為「實在話」。他所在的植物所標本館,存有超過200萬個植物標本,由於科研人員和經費嚴重不足,其中至少有20%尚未經過鑑定和分類。     同樣的窘境也發生在動物分類學領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前所長黃大衛教授告訴記者,相對於鼎盛時期的150餘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現在研究人員數量已銳減了2/3。
  • 基因重組讓植物也能吃肉—新聞—科學網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蛋白質是每個細胞的主要分子。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植保所研究員王桂榮介紹,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釋放複雜的植物揮發物,而在與植物的共進化過程中,鱗翅目昆蟲也形成了高度靈敏特異的嗅覺系統來識別各類植物揮發物,從而尋找到寄主植物並完成取食、產卵等行為。對於植食性昆蟲如何識別寄主揮發物的分子機理卻知之甚少。
  • 研究揭示植物維管結構綜合表徵—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刊登於《植物細胞》。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分離了植物細胞,並創建了一個包含葉片維管系統所有調節RNA分子的圖譜,從而通過分析代謝途徑來確定不同細胞的作用。 植物的葉脈管系統在將溶質從產生區域運送到儲存或使用區域起著關鍵作用。糖和胺基酸通過韌皮部從葉子運輸到根部和種子。
  • 走進人工智慧世界
    本報訊(記者 黨運)12月2日,西安高新一中師生走進交叉信息核心技術研究院,開展參觀和職業體驗活動。在展廳,交叉信息核心技術研究院副總經理喬軼男為師生們詳細介紹了該院的創新成果: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重塑著社會的形態和人類的生活方式,近年來,在這一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華威大學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 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