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許多品種的植物,有的可能還沒有被發現,要對這些品種一一分類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因此有了一門主要研究整個植物界的不同類群的起源,親緣關係,以及進化發展規律的基礎學科——植物分類學。用來便於人們對植物的了解。
目前已知的植物品種共有50萬種以上。要對數目如此之多,彼此又形態各異、結構差別不一的植物進行分類研究,第一步就要根據它們的特徵性質、由表及裡地進行歸類,否則便無從下手。
在不同歷史時期,由於認識水平的不同,對植物分類的出發點和方法也不同,因此出現了不同的分類系統。英國植物分類學家傑佛瑞博士C. Jeffery在《植物分類學入門》一書中,將植物分類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
1、人為分類法
自遠古時期至1830年左右,人們對植物的認識主要是從用、食、藥開始,這一階段稱為民間分類學階段。人為分類法的特點是從人類需要和實用角度出發,通俗易懂,簡單實用。
2、自然分類法
自17世紀以來,植物的形態特徵逐漸被認識並被作為分類的依據。當時的人們認為物種是不變的,物種間不存在親緣關係,分類標準只考慮某種表面現象。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從本草學向分類學過渡,使用機械的思維方法。
3、系統發育分類
從具體操作來說,目前採用的通常是比較形態分類,即通過比較植物各器官的形態特徵進行區分。花的特徵是最主要的區分標誌。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出現了數十個植物分類系統。直到20世紀50年代,由於植物學各分支學科的發展,給植物分類學提供了更多證實親緣關係的證據,因而才出現了很多更符合自然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