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研究組合作,發現增加結構梯度可實現梯度納米孿晶結構材料強度,即加工硬化的協同提高,甚至可超過梯度微觀結構中最強的部分。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科學》。
近來,微觀結構梯度的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工程材料中。因其獨特的變形機制,梯度結構材料普遍表現出較好的強度、硬度、加工硬化及抗疲勞性能等。盧磊和高華健課題組的科研人員利用直流電解沉積技術,通過調節電解液溫度,實現孿晶片層厚度和晶粒尺寸沿樣品厚度的梯度變化,獲得結構梯度定量可控的納米孿晶銅材料。隨結構梯度增加,梯度納米孿晶銅強度和加工硬化率同步提高;結構梯度足夠大時,梯度材料的強度甚至超過了梯度微觀結構中最強的部分。
科研人員通過微觀結構分析與分子動力學計算模擬結合發現,梯度納米孿晶銅額外的強化和加工硬化歸因於梯度結構約束而產生的大量幾何必需位錯富集束。這些位錯富集束在變形初期形成,沿梯度方向均勻分布在晶粒內部。這種均勻分布的位錯束結構,與均勻結構材料中隨機分布的統計儲存位錯結構截然不同,具有超高位錯密度的位錯富集束在變形過程中,通過阻礙位錯運動、有效抑制晶界應變局域化,從而提高梯度納米孿晶結構的強度和加工硬化。
梯度納米孿晶強化的概念結合了多尺度結構梯度,進一步提高了材料強度極限,並為發展新一代高強度/延性金屬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沈春蕾 劉言)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u1925
《中國科學報》 (2018-11-21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