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學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1-02-25 燕山大學

近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課題組溫斌教授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Dislocation behaviors in nanotwinned diamond」(納米孿晶金剛石位錯行為)為題於2018年9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是Science的第一個綜合性子期刊。

論文連結: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4/9/eaat8195 

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材料,被廣泛用於科學研究和工業等許多領域。2014年,我校田永君教授課題組通過壓縮洋蔥碳合成的納米孿晶金剛石,其硬度是單晶金剛石硬度的兩倍,創造了材料硬度新的世界紀錄,但其硬化機理還不明確。如何理解納米金剛石的超硬機理就成為當前超硬材料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通過超硬機理的研究,不僅對硬度本質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可以為設計具有更高硬度的新材料提供新的策略。針對這一問題,研究者們首先通過分析納米孿晶金剛石中位錯性質,將位錯的滑移劃分為三種模式:塞積穿透模式、受限滑移模式及平行孿晶界滑移模式。然後,通過分子動力學方法,計算了三種位錯滑移模式各自的臨界分切應力(圖1)。最後,根據Sachs模型,獲得了不同孿晶厚度納米孿晶金剛石的硬度,其計算值與實驗結果很好的吻合(圖2)。該研究結果表明,納米孿晶金剛石高的硬度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金剛石高的晶格摩擦力,另外一個是由霍爾佩奇效應引起的高的非熱激活應力。

相關焦點

  • 燕山大學田永君院士:新型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668GPa
    導讀:本文通過在金剛石中引入相交孿晶界,研究了具有新穎微觀結構金剛石的力學性能。系統地分析了該設計金剛石的四種滑移模式下的39種滑移系統。通過模擬計算得知int-金剛石的硬度要比nt-金剛石高得多。硬化機制歸因於相交的孿晶界,它們阻礙了位錯運動,從而導致CRSS的增加。本研究為實驗設計新型超硬材料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
  • 燕山大學/北航Nature:金剛石,「硬」且「韌」
    作為最重要的兩種超硬材料,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cBN)在20世紀中葉相繼實現了人工合成,極大地推動了超硬材料的研究及應用,比如,工業上目前使用的金剛石,超過95%來自於人工合成 [1]。該材料由金剛石多型體、交織的3C金剛石納米孿晶和互鎖的金剛石納米晶粒分級組裝而成 [2]。這種納米孿晶金剛石複合材料在不犧牲硬度的情況下(維氏硬度約200 GPa),斷裂韌性可提高到26.6 MPa m1/2,大約是常規人工合成金剛石斷裂韌性的5倍,甚至還高於鎂合金,並與鋁合金的斷裂韌性相當。
  • 燕山大學在金剛石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院士團隊與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楊衛院士團隊合作,實現了金剛石的超高彈性應變(拉伸強度)和室溫位錯誘導的塑性變形。燕山大學與浙江大學的兩個團隊合作,憑藉自主研發的原位微納米力學實驗平臺,在透射電鏡下對金剛石納米針進行了原位彎曲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金剛石納米針的最大拉伸應變對尺寸、晶向及表面粗糙度有很大的依賴關係(圖1)。
  • 最堅硬的多晶金剛石——交織納米孿晶金剛石
    眾所周知,金剛石是自然界最堅硬的結晶材料。為了進一步提高金剛石的硬度,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結果表明,根據Hall-Petch公式,通過細化金剛石的晶粒尺寸和孿晶厚度,可以提高金剛石的硬度。例如,晶粒尺寸為10-30 nm的納米金剛石努氏硬度高達110-140 GPa,明顯高於單晶金剛石。
  • 燕山大學成功合成硬度超金剛石新材料
    本報北京5月23日電 據新華社記者齊雷傑報導,記者5月21日從河北省教育廳科技處獲悉,日前,燕山大學成功合成出納米孿晶結構立方氮化硼新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多種優良特性,未來有望成為鋼鐵行業廣泛應用的新一代刀具材料。
  • 燕山大學成功合成出納米孿晶結構立方氮化硼新材料
    新華社石家莊5月21日電(記者 齊雷傑)記者21日從河北省教育廳科技處獲悉,日前,燕山大學成功合成出納米孿晶結構立方氮化硼新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多種優良特性,未來有望成為鋼鐵行業廣泛應用的新一代刀具材料。
  • 科學家合成兩倍鑽石硬度材料
    據新華網報導,天然金剛石在270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一直被公認為自然界中的最硬材料。但是,中國科學家成功合成出了硬度兩倍於天然金剛石新材料。中國材料科學家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吉林大學馬琰銘教授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王雁賓教授合作,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合成出硬度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的納米孿晶結構金剛石塊材。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12日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上,是繼2013年合成出極硬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之後再次取得的突破。
  • npj:院士團隊新發現—最硬的多晶金剛石
    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晶體材料,近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為進一步提高金剛石材料的硬度而不斷努力。研究表明,晶粒尺寸為10-30 nm的納米金剛石努氏硬度高達110-140 GPa,明顯高於單晶金剛石。平均孿晶厚度為5-8 nm的納米孿晶金剛石的維氏硬度可達175-200 GPa,是單晶金剛石硬度的兩倍,打破了已知超硬材料的硬度極限。
  • 金屬所《Science》: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以上小程序非蘋果手機可保存到手機桌面來源 | 金屬研究所            編輯 | 化學加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磊研究員課題組和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教授研究組合作在梯度納米孿晶金屬中的額外強化與加工硬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硬度的新材料問世
    原標題: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硬度的新材料問世    燕山大學教授田永君團隊與吉林大學教授馬琰銘、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王雁賓合作,在高溫高壓下成功合成出硬度兩倍於天然金剛石的納米孿晶結構金剛石塊材,這是他們繼2013年合成出極硬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之後又一新突破。該研究成果發表在6月12日《自然》雜誌上。
  • 中科院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的周剛助理研究員、王皞副研究員與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Li Dongsheng教授、宋淼博士以及密西根大學的魯寧博士等人合作,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相關研究成果於1月3日在《科學》在線發表。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未知世界中的那些中國發現
    基於Hall-Petch效應,硬度隨晶粒尺寸減小而增加,因此降低材料的晶粒尺寸是提高材料硬度的一條途徑。傳統方法可以合成晶粒尺寸小到約14nm的多晶立方氮化硼。燕山大學田永君研究組與合作者,合成出了以孿晶為主要納米結構的立方氮化硼,其孿晶平均厚度僅為3.8nm。
  • 科學網—在納米鋁孿晶變形領域獲進展
    本報訊(通訊員畢曉楠 記者張行勇)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孫軍團隊及合作者,採用磁控濺射方法製備了納米結構的鋁/非晶氮化鋁多層膜
  • 金剛石力學性能研究獲進展 顯微鏡功不可沒
    一直以來,金剛石都是以「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堅硬物質」呈現在人們腦海中的。然而正如某句話所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而言的。讓人想不到的是,硬度數一數二的金剛石也有「柔韌」的一面。近日,燕山大學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聯合,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開發出了金剛石的新性能。
  •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力學所等在多級結構高強高韌金屬動態變形機理研究中獲進展 2018-03-09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光催化劑孿晶工程
    材料科學中,孿晶(twin crystal)作為一種典型的面缺陷普遍存在於金屬或合金中,它是影響材料塑性和硬度等力學性能的重要因素。然而,當前人們對孿晶與材料物理化學性能的相關性研究卻鮮見報導。理論上,孿晶沿孿晶界具有對稱且高度有序的原子排列,這不僅可促進單晶光催化劑中光生載流子(電子-空穴對)的輸運,而且可形成內建電場進而加速光生載流子的有效分離。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鄭州大學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青年教師劉凱凱博士、單崇新教授團隊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鄭州大學為第一單位,物理學院博士生梁亞川為第一作者,生命科學院苟閃閃為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學院劉凱凱博士、單崇新教授,生命科學院高豔鋒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