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世界中的那些中國發現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未知世界中的那些中國發現

  中科大董振超課題組

  利用化學誘導的多潛能幹細胞獲得的成年嵌合體小鼠

  大腦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神經元三種細胞之間相互通信模式圖

  亞納米化學成像

  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塊材樣品(右上插圖)及其顯微組織

  複合材料(NICSMA)的超常力學性能

  利用小分子化合物

  將小鼠體細胞誘導成為多潛能幹細胞

  利用核移植方法或轉基因的方法可以將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這為獲得病人自體來源的組織器官提供了無限的幹細胞來源。但核移植帶來的倫理問題以及外源轉入轉錄因子所帶來的基因突變和致癌等風險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北京大學鄧宏魁和趙揚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個新的方法,他們利用7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將小鼠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他們將利用該方法得到的多潛能幹細胞稱為「化學誘導的多潛能幹細胞(CiPS細胞)」。這種幹細胞具有與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基因表達譜、表觀遺傳狀態以及分化發育和生殖傳遞潛能。他們利用這種幹細胞還成功獲得了成年嵌合體小鼠及種系傳遞小鼠。他們的研究表明,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可激活細胞內源的轉錄調控網絡,使得轉入外源基因的方法不再是體細胞重編程所必需。相關研究進展發表在2013年8月9日Science[341(6146):651—654]上。

  專家點評

  李黨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Cell Research常務副主編):完全使用小分子化合物來改造體細胞的命運並實現從已分化的特化細胞到多潛能性幹細胞這一發育的逆轉,是世界首創。首先,這項成果提供了非常簡潔和更加安全的體細胞重編程途徑,為自體細胞治療甚或器官移植提供了理想的潛在功能細胞來源,是「再生醫學」領域的裡程碑式工作。其次,小分子化合物通過改變細胞的信號傳導和表觀遺傳狀態來激活內源基因的表達,進而改變了細胞的命運,這為進一步理解細胞的多潛能性、可塑性,以及理解體細胞重編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更有意思的是,這項成果通過小分子化合物來改變哺乳動物體細胞的命運,還將會引申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用小分子化合物直接在體內重塑細胞的功能,或誘導器官的再生,這也將為再生醫學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合成出極硬納米 孿晶立方氮化硼

  立方氮化硼是一種具有廣泛工業應用的超硬材料。基於Hall-Petch效應,硬度隨晶粒尺寸減小而增加,因此降低材料的晶粒尺寸是提高材料硬度的一條途徑。傳統方法可以合成晶粒尺寸小到約14nm的多晶立方氮化硼。燕山大學田永君研究組與合作者,合成出了以孿晶為主要納米結構的立方氮化硼,其孿晶平均厚度僅為3.8nm。他們製備的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光學透明,具有一系列優良物理性能:其維氏硬度超過了硬度最高的合成金剛石;其氧化溫度高達約1294℃;其斷裂韌度超過了商用燒結碳化鎢。特別的是,他們製備的這種立方氮化硼的孿晶厚度已經遠小於Hall-Petch效應臨界尺寸(10—15nm),但仍然呈現出硬化效應。他們的分析認為,這是量子限域效應帶來的硬化超過了反Hall-Petch效應帶來的軟化的結果。相關研究進展發表在2013年1月17日Nature[493(7432):385—388]上。

  專家點評

  鄒廣田(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自然界中金剛石的硬度最高。合成出比金剛石更硬的材料一直是人類的夢想。遺憾的是,科學家們一直沒能找到實現夢想的原理和途徑,田永君及其合作者找到了。他們在建立多晶共價材料硬化模型基礎上,成功地合成出超細納米孿晶立方氮化硼。材料的硬度、韌性和穩定性都得到了顯著提高。他們發展的基本原理和合成技術也適用於納米孿晶金剛石及其複合材料。這類先進的刀具材料在加工業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研發出一種兼具大彈性應變、低模量 和高強度的相變金屬納米複合材料

  單體態納米線具有超大彈性應變(4%—7%)和超高屈服強度,但大塊複合材料中的納米線卻不具有此超常力學性能,納米線的超常力學性能難以從納米走向宏觀的現象曾被喻為「死亡之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崔立山研究組與北京工業大學韓曉東、西安交通大學李巨及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任洋等合作,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金屬基體相變應變與納米線彈性應變相匹配的設計概念,使大塊複合材料中納米線可展現出超常力學性能。基於此理論突破,他們採用常規冶金法(真空熔煉、鍛造及拔絲)研發出了Nb納米線/NiTi記憶合金大塊複合材料,該複合材料兼具超大彈性應變(﹥6%)、低彈性模量(﹤28GPa)和高屈服強度(﹥1.65GPa)。相關研究進展發表在2013年3月8日Science[339(6124):1191—1194]上。

  專家點評

  徐惠彬(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納米線具有超常力學性能,但其在複合材料中卻失去此性能,納米線的超常力學性能未能從納米走向宏觀的現象曾被喻為「死亡之谷」。針對此問題,該研究團隊將傳統相變領域與前沿納米領域交叉,提出基體相變應變與納米線彈性應變相匹配的設計概念,在大塊材料中實現了納米線的超常力學性能,並基於此突破,成功研發了兼具大彈性應變、低彈性模量及高屈服強度的納米複合材料,因此,該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與工程應用價值。

  基於等離激元增強拉曼散射 實現單分子化學成像

  具有化學甄別能力的單分子識別與成像一直是催化科學、分子科學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長期追求的目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和侯建國研究組與合作者報導了一種解析度達到亞納米(約0.5nm)的拉曼光譜成像技術,可以分辨單個分子的內部結構和表面構型。該技術不僅使單分子水平上的化學成像成為可能,而且開闢了一條研究單個分子非線性光學過程和光化學過程的新途徑。相關研究進展發表在2013年6月6日Nature[ 498(7452):82—86]上。

  專家點評

  田中群(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的拉曼成像是光譜學和精密譜學技術領域的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為在單分子水平上精確觀察和研究表面分子的結構及其變化、物理化學特性以及反應過程等提供了強大的工具。作者引入的雙共振非線性新概念,提升了人們對等離激元的物理特性的理解和認識,有望開闢單分子非線性光學的新研究領域。這個新技術也將拓展光誘導/光增強納米催化的應用範圍。

  發現星形膠質細胞多巴胺D2受體 通過αB晶狀體蛋白抑制神經炎症

  慢性炎症是大腦衰老和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普遍表現。但是,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先天免疫反應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一直沒有被闡釋清楚。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周嘉偉研究組與合作者的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的多巴胺D2受體(DRD2)活化可通過一種αB晶狀體蛋白(CRYAB)依賴性機制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先天免疫反應,進而抑制神經炎症。他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通過靶向中樞神經系統中星形膠質細胞介導的先天免疫反應來抑制衰老和疾病中炎症反應的策略。相關研究進展發表在2013年2月7日Nature[494(7435):90—94]上。

  專家點評

  王以政(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迄今為止,腦老化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起因尚不清楚。此前研究表明,人進入中年後大腦呈現衰老跡象,同時伴有多巴胺D2受體水平下降。周嘉偉研究組發現,星形膠質細胞的多巴胺D2受體下降會導致大腦的慢性神經炎症,促進帕金森病的發生和發展。他們這一成果揭示了星形膠質細胞的多巴胺D2受體在神經炎症抑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對理解腦老化的成因和建立以星形膠質細胞多巴胺D2受體為基礎的腦老化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

相關焦點

  • 世界7大未知生物,第3種在中國廣東的海邊被發現,長達16.7米!
    未知的生命總是讓人充滿好奇,同時也讓人感到恐懼。世界上還有許多在不被我們人類所知的生物,這裡有7種未知的生物,有些可能是謊言或假象,有些確實存在,但並不知道是什麼物種。世界7大未知生物,第3種在中國廣東的海邊被發現,長達16.7米!
  • 月球南極地下發現的巨大未知物,真的是外星人的基地?
    早在中國古代,就流傳著"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中國著名的旅遊景點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也生動的刻畫了人類嚮往飛向月亮的美好願景。在很久之前,原始地球和一顆像火星那麼大的未知行星發生了劇烈的碰撞,碰撞之後形成月球,處於熔融狀態下的月球開始逐漸冷卻,在最後階段由緻密氧化物聚合形成了圖中所示的未知物。其次是,鐵質隕石撞擊說。
  • 在中國發現的4大未知生物,個個神秘詭異,只有一種確定存在?
    世界上有著許許多多的未知生物,未知生物意指生存在世界各地讀謎般怪獸等尚未被確認的隱棲動物,隱棲動物指的是生活在人類看不到的地方的珍禽異獸,在美國甚至被公認是一門學問
  • 世界十大未知生物,第一種就聞所未聞...
    世界上存在著粗多的生物都是我們聞所未聞的,且不好使過那些已經被發現了的,還有著許多等待著人們去探索發現的生物,就被稱為是未知生物。
  • 經緯張穎:去做那些冒險的夢,發現世界的不同
    在馳騁的過程中可以探究曲折,解鎖隱秘,盡享自由與野性,追尋最原始最純真的美。這樣的穿越摩旅,對張穎來說,是他最推薦的看世界、了解人文的選擇。「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第一是不給社會和別人添亂,第二是盡力讓自己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不被打亂節奏。」這是今天發這支視頻,背後他想要真正表達的。
  • 世界上5大神秘未知生物,天使貓上榜,100年前曾在中國被目擊
    人類所認知的這個世界僅僅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說是皮毛。還有更多的神秘的未知的東西我們未曾見識和領略到。下面要介紹的就是世界上五大神秘的未知生物,一起來看看吧!第一種神秘的生物就是於上個世界在馬達加斯加叢林深處被發現的食人樹。食人樹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生物種類,但是它的確真真實實存在於現實世界中。
  • 世界上5大神秘未知生物,天使貓上榜,100年前曾在中國被目擊
    人類所認知的這個世界僅僅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說是皮毛。還有更多的神秘的未知的東西我們未曾見識和領略到。下面要介紹的就是世界上五大神秘的未知生物,一起來看看吧!第一種神秘的生物就是於上個世界在馬達加斯加叢林深處被發現的
  • 前往未至 發現未知
    丁建庭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向著人類未至星球開啟探測之旅,踏上了求索宇宙未知奧秘的新徵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探索浩瀚宇宙,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夢想,激勵著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
  • 未知的生命世界
    總體來看,理論研究人員尚未掌握真實世界裡無底洞般深奧的複雜性。真實世界中的玩家數量龐大,其中既可能有人類,又可能有其他物種,而真正參與其中的物種數量總是多得無法確定。 只在少數幾個案例中,生態學家能從資料庫中挖掘出部分相關性,由此揭示環境變化的原因。其中一個是全球變暖導致的松葉林中樹皮小蠹蟲數量的增加,隨之而來的便是更為頻繁的森林火災,這已成為一種基本規律。
  • 1.8萬年前的未知生物,胃中發現不明皮膚,它生前吃了什麼?
    1.8萬年前的未知生物,胃中發現不明皮膚,它生前吃了什麼?在人類文明之前,地球上共經歷5次物種大滅絕,與環境變遷有一定的聯繫。它們悄悄的誕生,又悄無聲息的離去,仿佛一陣風一樣,過一段時間就被人遺忘了。今年地球上的災難頻頻,全球變暖的影響南北極,導致冰川消融,那些史前生物的遺骸重現天日,讓人不禁想起那些滅絕的生物。在2018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一種史前生物,初判斷,它已經有了18000歲。由於長相比較特殊,尚無法確認它的身份。光從挖出來的遺骸來看,既像狼又像狗。
  • 世界上的未知生物,有兩種在中國,第一種是真的存在
    在人類還沒出現在地球上之前,就生活著很多生物,就算如今人類已經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對地球上現存生物的了解也非常有限,甚至還有很多生物是人類沒有發現過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聊聊五種在中國發現的未知生物,第三種有人說見過,最後一種是真的存在!
  • 引力波發現團隊中的中國學生談發現之旅
    「不如向神秘的未知邁進一步」——引力波發現團隊中的中國學生談發現之旅尋找引力波的團隊當中,有不少中國面孔。其中的一名中國留學生羅家倫就用「意外之喜卻又意料之中」來概括他們的探索之旅。  廣州市天河中學2012屆畢業生、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的四年級學生羅家倫是發現引力波團隊的成員之一,主修高級物理專業,是發現論文的合作作者之一。他說:「引力波展示了一個觀察宇宙的新方法。
  • 古基因組新發現中國南方1.1萬年前未知人群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3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相關研究同行合作,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根據古基因組學序列命名為M71d亞支系。
  • 《我的世界》MC玩家見到未知生物的三種方式,最後一種淚流滿面!
    《我的世界》MC玩家見到未知生物的三種方式,最後一種淚流滿面!在沙盒遊戲《我的世界》裡面,玩家們在生存和冒險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生物,有一些生物比較常見,有一些生物比較罕見,還有一些生物屬於未知生物,就是尚未確認的神秘生物,如何才能見到呢?
  • 1.8萬年前的未知生物,胃中發現不明物質,它生前吃了什麼?
    這一年地球上的災難頻發,全球變暖影響了南北極,導致了冰川消融,這些史前生物的遺骸又重現了天日,令人不禁想起那些滅絕的生物。2018年,科學家們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一個史前生物,據初步估計,它的年齡是18000歲。因為外表比較特別,所以還不能確定其身份。就像狼和狗一樣,從挖掘出的殘骸中看到光明。
  • 世界四大未知生物,有三個來自中國,最後一個爭議最大
    作為上世紀最具話題性的水怪,尼斯湖在當時可謂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探險家,他們都想一睹水怪的芳容,但在這些人中,只有極少數人等到了水怪出現,並且拍攝了一系列非常模糊的照片。只不過,對於尼斯湖水怪,外界還是無法想像這是真實存在的,更多人還是願意想像這只是大象,或者是是惡作劇。
  • 世界上5種神秘的未知生物,第3種據說曾在中國被目擊過
    大自然充滿了奧秘,而我們人類只是大自然中渺小的一部分。大自然中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人類沒有解決的謎題。就比如目前世界上還有很多的未知生物,它們蒙著神秘的面紗等著我們去揭開。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世界上5種神秘的未知生物,其中第3種據說曾在中國被目擊過。第一種就是喜馬拉雅山雪人。
  •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推動天文學不斷進步的動力
    天文學的研究特點天文學研究始終是處於發現和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裡面,因為所研究的各類天體、各種天象都是在地面上從來沒有見過或者說接觸過的,就像古希臘的哲學家「芝諾」說的,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圈,在圓圈裡面是你所知道的知識,圓圈外面是未知的知識,你知道的越多圓圈就越大,也就意味著未知的世界也就越大,所以天文學在研究的過程裡面不斷地發現了新的規律、新的現象,同時也不斷地發現新的問題,表明天文學始終處在發展中的過程裡面。
  • 在隕石中發現了比鑽石還堅硬的神秘未知礦物
    發現:神秘的未知礦物比鑽石堅硬。自兩年前黃金獵人發現這種物質後,西伯利亞的專家們對它進行了廣泛的測試。他們現在公布了他們的發現,稱這種被稱為「鈾雲母」的礦物來自外太空。俄羅斯科學院天文研究所所長鮑裡斯·舒斯託夫說:「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因為地球上沒有發現很多礦物質,很多物質可以在宇宙條件下形成。」「但反過來也一樣——並不是所有的陸地物質都存在於隕石中。」
  • 中澳專家在雲南發現1萬年前未知古人群
    中澳科學家關於雲南「馬鹿洞人」的重大考古發現備受關注,不願具名的研究人員稱,「馬鹿洞人」可能是一個過去未知的新人群。  雲南發現1萬年前「馬鹿洞人」  如今亞洲有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但現代人如何在亞洲大陸出現,他們又是如何進化的,科學界對此還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