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專家在雲南發現1萬年前未知古人群

2020-09-24 運輸大總

中澳科學家關於雲南「馬鹿洞人」的重大考古發現備受關注,不願具名的研究人員稱,「馬鹿洞人」可能是一個過去未知的新人群。

  雲南發現1萬年前「馬鹿洞人」

  

如今亞洲有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但現代人如何在亞洲大陸出現,他們又是如何進化的,科學界對此還知之甚少。

昨日,雲南「馬鹿洞人」考古隊中方科學家、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馬鹿洞人」研究重大突破是:「馬鹿洞人」距今1萬多年,但他身上保存著距今十萬年前早期智人的特徵,他屬於晚期智人時代的古人類。「屬於當時人群中的少數民族。」

據悉,從理論上,人類起源分四大階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老型智人),晚期智人(解剖學上現代人)。

研究人員認為,「馬鹿洞人」可能是人類進化晚期一個旁支,可能代表東亞地區一種未知的已滅絕的古代人群,具有晚期智人和早期智人之間的鑲嵌特徵,目前正在進行確認工作。

這個研究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共同合作完成,歷時4年。

混合現代人和古代人特徵

  

今年3月中旬,國際知名學術期刊集《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關於「雲南鹿洞人」、「廣西隆林人」的一篇長達28頁的論文。隨即,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給予高度評價。

論文摘要中,有兩句話闡述其重要性,「馬鹿洞人」可能代表一種新的過去未知的人群;「馬鹿洞人」可能是隨著歐亞大範圍遷移的融合產生的,具有非洲、西方等人群的雜交特徵。

發現的化石有「高度獨特」、混合了現代人和古代人的特徵,生活在距今14500年到11500年前之間,以獵食大型鹿科動物為生,因此而得名「馬鹿洞人」。

研究人員稱,1989年,中國人類學家在雲南馬鹿洞又發現了三具化石,一直到2008年,才開始由中國和澳大利亞合作共同研究。  

■探索

雲南特殊環境成為避難所

  

頭骨扁圓形、眉骨突出、臉形短而平、鼻子寬大,沒有現代人的下巴,還有巨大的臼齒。這是論文中關於「馬鹿洞人」的描述。

中方項目負責人介紹,「馬鹿洞人」所處的年代正是人類從狩獵採集時代向農業時代過渡階段。但是這個距今1萬多年前的「馬鹿洞人」,卻有10萬年以上人類的特徵,這是很少見的。

據專家進一步分析,之所以古老特徵保留比較多,與雲南本身的環境、溫度、潮溼、海拔關係密切,使得具有古老特徵的人類進化得慢一些。

研究者認為,在這個被稱為「古老物種的避難所、新物種的起源地」的雲南,成為不同人群遷移的相對集中的通道,其他地方無法生存的物種卻能在此地生存。

與此同時,「馬鹿洞人」的發現顯示,現代人在東亞地區起源和演化要比先前所知的複雜很多。

「這類化石可能代表早期智人倖存最晚的記錄,或可能代表東亞地區一種未知的已滅絕的古代人群。」負責人說。

觀點爭鋒

1「馬鹿洞人」比同期人落後

  

對於這次研究的「馬鹿洞人」,雲南「馬鹿洞人」考古隊中方科學家認為最顯著的意義在於,「馬鹿洞人」是晚期智人,但具有早期智人特徵。但要說這種人是中國人的祖先,有點誇張。「可以理解為,馬鹿洞人是當時人群中的少數民族。」

「這個人種,後來很可能滅絕了。」這位要求匿名的中方科學家說,「馬鹿洞人」所出現的年代,同時期中國多個地方都有晚期智人,他們要比「馬鹿洞人」先進得多。

專家認為,人類起源的兩種學說中,「非洲起源說」,由於化石材料充分,有更多的證據,但他並不認為「馬鹿洞人」就來源於非洲。

這位專家表示,近年來,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的現代人起源研究不斷有新發現。儘管起源於亞洲的證據不如非洲的多,但肯定現代人起源是非洲還是其他地區都為時尚早。  

  2「馬鹿洞人」是普通中國人

  

就「馬鹿洞人」研究發現的意義,到底有多大?昨日,本報記者採訪到對古人類研究50多年的一位專家,他對上述專家的觀點,表達了不同看法。

「我認為,「馬鹿洞人」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沒有什麼特別的。進化過程中,其身上兼有『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特點很普遍,司空見慣。」該專家表示。

他表示,通過閱讀這個詳細的論文判斷,研究的標本本身普通,標本破碎,從照片看不出來具體的特徵,雖然論文提到「馬鹿洞人」古老性的特徵,但是否真正具有古老型的特徵,還不好說。

他說,論文中也暗示「馬鹿洞人」可能是在移民過程中,由非洲而來,未能延續下來,但並不能證明「現代人的起源」為非洲起源一說。

「我認為『馬鹿洞人』的這些古老的特徵,是中國古老的人傳下來的,有的人多一點,有的人少一點(特徵),代表了那個時候,有這麼高這麼胖的這麼個人,長的什麼樣而已。」該專家說。

對於人類的起源,目前國際公認的有兩種:非洲起源說和多地區起源說。據專家表示,在中國發現的晚期智人頭蓋骨多被認為距今4萬年左右,而超過4萬年的晚期智人化石,在中國出土的較少。

對於中國境內的人群究竟來源於哪裡,目前仍期待更多的實物證據出現。

三種人群特徵對比

●早期智人特徵:

馬壩人為例。頭骨呈卵圓形,額骨右側的顴突保存,眉脊的外側下延,顴骨也較前突,鼻骨較寬,鼻梁側面觀稍呈凹形。其顏面上部相當扁平。顱頂正中有類似矢狀脊的結構,屬高眶型。

●晚期智人特徵:

以柳江人為例。眼眶寬闊而低矮,鼻短而寬。頭骨屬中頭型。顴骨較大而前突。鼻骨低而寬,鼻梁稍凹,鼻根點並不低陷。鼻梨狀孔下像不成銳緣而低凹。鼻前窩淺。鼻前棘小。犬齒窩不明顯。

●「馬鹿洞人」特徵:

沒有現代人的下巴,有巨大的臼齒。眉脊粗壯,十分醒目,而左右眉脊間呈波狀;眉額溝顯著,在眉脊與額骨間,形成一條橫向凹寬的溝;頭骨較厚,最厚處為7毫米。

相關焦點

  • 古基因組新發現中國南方1.1萬年前未知人群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3日電 (記者孫自法)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相關研究同行合作,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根據古基因組學序列命名為M71d亞支系。
  • 雲南發現一萬年前古人群,有非洲和歐洲人特點 專家:不值得驚訝
    但是這遠遠不夠,因為按照考古學家推論,人類起源可以分為四大階段,但是這其中四大階段所代表的人類類群卻比較少,關於進化還沒有確鑿的定性,人類還需要不斷地向前探索。因為根據專家的描述,這種人類大約距今一萬多年,但是身上卻仍然保留著十萬年前的特徵,是晚期智人的代表人類。同時有人指出,馬鹿洞人很可能代表的是一種未知已滅絕的古代人群,屬於人類進化晚期的一個旁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 1.8萬年前的未知生物,胃中發現不明皮膚,它生前吃了什麼?
    1.8萬年前的未知生物,胃中發現不明皮膚,它生前吃了什麼?在人類文明之前,地球上共經歷5次物種大滅絕,與環境變遷有一定的聯繫。它們悄悄的誕生,又悄無聲息的離去,仿佛一陣風一樣,過一段時間就被人遺忘了。在2018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一種史前生物,初判斷,它已經有了18000歲。由於長相比較特殊,尚無法確認它的身份。光從挖出來的遺骸來看,既像狼又像狗。預計它的死亡時間在出生三個月到九個月左右,目前科學技術有限,無法拿出證據來證明它究竟是什麼?1.8萬年前的未知生物,胃中發現不明皮膚,它生前吃了什麼?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70萬年前就與未知人種春風幾度!
    2010年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發現,現代人類在40,000至60,000年前就與尼人雜交,致使現在非洲以外人群的基因中有1.5%到2.1%源自尼人;201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5萬年前消失的丹尼索瓦人也通過這種方式將其基因遺傳給智人。
  • 金字塔合輯——波士尼亞發現3萬年前的金字塔群等等
    正文:波士尼亞發現3萬年前的金字塔群現年45歲的塞米爾·奧斯馬納基奇出生于波黑首府塞拉耶佛,在塞拉耶佛大學經濟系畢業並獲碩士學位,以後在美國獲博士學位,他對金字塔情有獨鍾,他突然在波赫舉行新聞發布會,宣稱自己揭開了迄今為止歐洲考古界的最驚人發現,在波赫中部維索科山谷找到了歐洲的第一個金字塔群。大家都知道金字塔在地球幾大洲都有發現,唯獨歐洲沒有。
  • 合作地區發現2500萬年前的遠古動物群
    最近,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的隊伍對合作市區東部山坡上進行了考察,發現了大量的化石。經過他們的鑑定分析,這批化石竟然來自於2500萬年前的漸新世。
  • 雲南臨滄發現早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化石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高峰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介紹,當地考古工作人員日前在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桃源村發現了袁氏劍齒象臼齒等早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化石。鎮康縣位於滇西南汀河下遊和怒江下遊南北水之間。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 福建省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1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該市上杭縣臨城鎮2020年11月7日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
  • 中美學者發現1500萬年前「木乃伊」南酸棗化石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福建漳浦發現一種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就像人們熟知的木乃伊,這些乾枯、脫水的化石將遠古南酸棗的形態結構立體保存了下來。南酸棗是一種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喬木,在我國浙江、福建、雲南等地有分布。
  • 和640萬年前有關,中國昭通又有重大發現
    昭通發現600萬年前條紋兔古人類學重大發現,和雲南昭通有關永善科考重大發現,和4億多年前有關昭通等地懸棺人群古DNA測序系古代百越族群後裔……@昭通日報 微信(ID:ztrbwx)曾報導過以上考古發現除此之外
  • 史前人類之謎,10萬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180萬年前)——智人(40萬年前)——現代人(1萬年前)。人類的演化在中國距今200萬年前的有巫山猿人、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還有115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50萬年前的北京人和湖北鄖縣人距今8萬至10萬年間的晚期智人有許昌人和距今4萬至1萬年間的廣西柳江人和來賓人、內蒙古河套人、北京山頂洞人、雲南麗江人、四川資陽人、貴州穿洞人、陝西黃洞人。從中可以看出,在中國遠古各個時代,我們的大地各處都是有著我們的祖先在生活。
  • 神秘不明物體畫像再現,科學家:來自萬年前,它們或曾造訪地球?
    幾年前,考古學家在印度發現過一處遠古洞穴,被認為可能是遠古人類藏身之所,在洞穴的內部牆壁之上考古學家發現了神秘壁畫的存在,壁畫的內容令考古學家非常的驚訝,跟現代不明物體比較類似,同時又像是神秘的未知生物。
  • 史前人類之謎,10萬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180萬年前)——智人(40萬年前)——現代人(1萬年前)。人類的演化在中國距今200萬年前的有巫山猿人、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還有115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50萬年前的北京人和湖北鄖縣人距今8萬至10萬年間的晚期智人有許昌人和距今4萬至1萬年間的廣西柳江人和來賓人、內蒙古河套人、北京山頂洞人、雲南麗江人、四川資陽人、貴州穿洞人、陝西黃洞人。從中可以看出,在中國遠古各個時代,我們的大地各處都是有著我們的祖先在生活。我們也可以認為我們中國人的祖先曾經一脈相承地生活、繁衍在這片土地上,從未斷絕。
  • 7000萬年前竊蛋龍咋孵卵?雲南科學團隊研究發現和現代鳥類一致
    7000萬年前恐龍孵卵是什麼姿勢?近日,雲南大學畢順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對發現於我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7000萬年前)地層中的竊蛋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報導:該竊蛋龍身長2米左右,蛋巢含有至少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其中還包括正在孵化中的胚胎。
  • 專家講述幾萬年前的世界:歐洲人還沒白皮膚藍眼睛
    (原標題:聽古生物學專家講述幾萬年前的世界 ——二○一六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 福建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1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強)記者從今天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多枚。專家表示,龍翔村恐龍足跡群化石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大型恐爪龍類行跡,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據龍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慶輝介紹,上述恐龍足跡群是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的聯合考察隊,2020年11月7日在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進行福建省恐龍資源調查考察工作時首次發現的。
  • 福建首次發現8000萬年前恐龍足跡
    考古現場發現的恐龍足跡 (供圖)中國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 胡美東) 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了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雲南大學發現7000萬年前孵卵的竊蛋龍化石與現代鳥類孵蛋姿態一致
    該項研究報導了發現於我國江西贛州晚白堊世(7000萬年前)地層中的竊蛋龍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的竊蛋龍孵卵姿勢的化石。該竊蛋龍身長2米左右,蛋巢含有至少24個蛋,呈上下三環排列;保存了竊蛋龍成體伏在蛋巢上的孵卵姿勢外,更為重要的是蛋巢內保存了正在孵化中的胚胎,它們為認識竊蛋龍孵卵行為和孵化方式提供了最新的證據。
  • 30萬年前的中國人,長什麼樣子?一頭骨化石被發現後給出了答案
    「南京直立人」是考古界的一個重大發現,將南京先民的存在時間,一下子就推到了30萬年前。這個頭蓋骨化石為女性,經過專家的復原後,讓人目睹了30萬年前南京姑娘的相貌。 ——原來她還是個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