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人類的起源一直是考古學家的根本,從元謀人到北京人一直到山頂洞人,其中進化上的某些特徵,可以推動考古學家對人類的探索。但是這遠遠不夠,因為按照考古學家推論,人類起源可以分為四大階段,但是這其中四大階段所代表的人類類群卻比較少,關於進化還沒有確鑿的定性,人類還需要不斷地向前探索。
馬鹿洞人的發現又為考古學開闢了新的前景。因為根據專家的描述,這種人類大約距今一萬多年,但是身上卻仍然保留著十萬年前的特徵,是晚期智人的代表人類。同時有人指出,馬鹿洞人很可能代表的是一種未知已滅絕的古代人群,屬於人類進化晚期的一個旁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隨後對這一研究發現,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同時肯定了當初專家所描述的這種人類可能是一種新的過去未知的人群的說法,後來又指出了這種人類可能是隨著歐亞大範圍遷移的融合而產生,因為他身上兼具非洲,西方等人群的特徵。
馬鹿洞人落後
從專家所發表出的論文來看,這種人類沒有現代人的下巴,但是卻具有了十萬年前人類的特徵,這與當時他所生活的環境有關。但是如果僅僅依據馬鹿洞人當時的特點,便認定馬鹿洞人便是我國的祖先,那這一觀點實在是大錯特錯。
但是這位專家所肯定的是,馬鹿洞人是當時人群之中的少數民族。不過與馬鹿洞人生活在同時代的人類有很多種,相比於馬路洞人所掌握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來看,同時代人類要遠比馬路洞人先進許多。而這一點恰好說明了,馬鹿洞人確實是在雲南存在過一段時期,但是很快便被滅絕。
從目前的研究發現,雲南地區是古人類最為集中的地方,這與雲南本身的環境、溫度以及海拔情況密切相關。雲南本身所具有的地理條件,也吸引了大量古人類的遷移。所以根據這一特質,有些專家提出馬鹿洞人其實是非洲人,是因為當時不適應非洲的地理環境條件而遷移到雲南的一種人類。
但是這一觀點很快便遭到了反駁,因為起源於亞洲的人類的證據雖然遠遠不如非洲多,但是從現代以來,已經有陸續的古人類在我國所發現。所以若是現在便肯定馬鹿洞人是來源於非洲,為時尚早。
普通中國人
但是當世界都對馬鹿洞人的發現密切關注之時,有一位專家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見。他認為,雖然馬鹿洞人身上存在著兩種不同時期的特徵,但是這種特徵比較普遍而且是司空見慣,並沒有值得驚訝的地方。
而且從論文本身來看,雖然文中用多次手筆來描寫這種古老性的特徵,但是當時開採出來的標本已經破碎,而照片更是看不出一些具體特徵,現在就把馬鹿洞人捧上聖壇,其實大可不必。而且作為專家表示,很多人都忽略了遺傳這麼一個特徵,而馬鹿洞人身上這些所謂的古老特徵,不過是早期人類所遺傳下來的特徵,至於遺傳並保留了多少,依據不同種類的人群而異。
三種人類的比較
早期智人的特徵一般頭骨是卵圓形,額骨比較突出;而晚期智人的頭骨屬於中頭型,犬齒窩不太明顯;至於馬鹿洞人除了具備古人類的一些特點,他並沒有現代人的下巴,而且頭骨處也比較厚。
基於這一發現,我們很有可能猜測出馬鹿洞人所生活的模式是一種古老型人類與早期現代人類相互作用的模式,其中能夠持續的控制使用火,為我們還原出一種生態和行為情景。
前文提到,馬鹿洞人的發現反駁了非洲起源學說,不過一些專家卻以中國出土的人類化石比較少為由,拒絕接受這一觀點。不過我們也堅信,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對於古人類的探索會越來越高效。所以我們必須走出非洲起源模式,為人類起源提供新的思考。
相信未來會有不斷地對古人類的發現,以此來刷新國內外專家的認知和研究成果,用強有力的證據反駁一些專家的觀點,我們也可以用全新的視角來解釋人類起源模式,不必再受限於因為證據不足而無法反駁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