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獲悉,文物工作者近期在這裡發現了20餘個160萬年前草原猛獁象腳印及大量古人類打制的石器、動物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泥河灣早期人類行為、生存環境補充了新材料。
草原猛獁象是生活在北方嚴寒氣候下的一種古老哺乳動物,根據最新考古研究資料,其生存年代距今170萬至10萬年。考古人員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發現了草原猛獁象腳印20餘個,足跡保存大部分清晰完整,周圍散布石製品、動物化石78件。經地層年代對比,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猛獁象腳印的年代距今160萬年左右。
河北省東方人類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謝飛說:「當時,這裡地處湖泊邊緣,在淺水沼澤的環境下形成了較厚的淤泥,淤泥下部為細沙層。當大象在這裡喝水覓食時,淤泥被踐踏,同時影響了底部的細沙層。因此,留在沙層內的足跡坑多被淤泥充填,免遭後期破壞,經過一定時間,滿足一定條件後成為化石。」
謝飛說,河北泥河灣遺址群可能是除非洲以外另一個人類的老家,對「人類非洲起源單一論」提出了挑戰,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2001年至2005年,考古人員在馬圈溝遺址發現了66個草原猛獁象腳印化石和166萬年前人類餐食大象的活動遺蹟,改變了草原猛獁象起源於歐洲中心說,將中國乃至東亞地區人類起源時間推前至距今約200萬年。
泥河灣遺址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屬於大型舊石器考古文化遺址群,自上世紀2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史。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泥河灣遺址群已發現或發掘舊石器時代早、中、晚各時期和新石器時代遺址380餘處。
新聞多一點↓↓↓
泥河灣是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一個小山村,古老的桑乾河自西向東流經陽原縣全境,泥河灣就坐落在桑乾河畔。泥河灣盆地又稱桑乾河盆地,發育有完好的第四紀地層。
在泥河灣遺址群中,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數目驚人,陽原縣境內發現150餘處,蔚縣境內發現20餘處,其中有大量早更新世人類遺存。自20世紀20年代被發現以來,泥河灣遺址已成為挑戰「人類非洲起源說」的重要區域之一。
世界上舊石器文化序列最為完整的地區
泥河灣遺址群是世界上舊石器文化序列最為完整的地區,既有我國北方最早距今200萬年的馬圈溝古人類遺址,也有出土人類頭蓋骨和大量打制石球的許家窯舊石器晚期遺址,以及出土我國北方最早陶片和大量細石器的於家溝新舊石器過渡時期文化遺址等。
它們都屬於中國北方小石器文化傳統,所構成的考古文化序列表現出強烈的繼承性和發展性,具有極強的文化連續性。
猜你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