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灣盆地馬圈溝遺址取得新發現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泥河灣盆地馬圈溝遺址取得新發現

  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的泥河灣盆地又有考古新發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泥河灣馬圈溝遺址考古隊項目負責人王法崗18日透露,他們在泥河灣盆地內層位最低、時代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馬圈溝遺址內發現石製品792件、動物化石1573件。石製品特點鮮明,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可能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的第一次石器技術革命,為認識中國北方早更新世石器技術具有重要價值。此次發掘進一步完善了早更新世古人類演化的文化序列。

  當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7年考古業務匯報會舉行,王法崗在會上做出上述介紹。據悉,此次發掘總深度16.45米,共發現四個文化層,第一至第三文化層為新發現文化層,但發現文化遺物有限。第四文化層為主文化層,文化遺物豐富。

  石製品以第四文化層數量最多,對文化面貌反應全面,且較精緻。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核、石片特徵非常明顯,刮削器為主要的器形。與更早的馬圈溝其他文化層相比,這些石製品具有明顯的進步性。第四文化層層位與半山遺址相同,根據古地磁測年,其時代為132萬年。

  馬圈溝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大田窪鄉岑家灣村西南1500米處的馬圈溝南端,王法崗表示,該遺址的發掘進一步延伸了馬圈溝遺址古人類遺存的序列,把馬圈溝剖面人類活動的文化層增加至15個,時代延伸至120萬年左右,進一步豐富了文化序列,證明古人類在泥河灣盆地演化具有很強的連續性。

  此次野外發掘工作自2017年5月開展,目前已完成野外工作,正在開展文化遺址的整理工作。

  馬圈溝遺址最早發現於1992年。1993年進行第一次發掘,發現第一文化層,時代為155萬年。2001-2005年、2014年、2016年連續進行發掘。依古地磁測年結果,時代在176萬年至132萬年之間,基本建立起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古人類演化的文化序列。

  泥河灣遺址群是世界最早的人類發源地之一,分布在河北陽原縣桑乾河兩岸,因具有國際地質考古界公認的第四紀標準地層、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舊石器遺蹟而聞名於世,是能與東非奧杜威峽谷媲美、對「非洲單一起源論」提出挑戰的世界古人類文化寶庫。(完)

(責編:溫璐、吳亞雄)

推薦閱讀

喜迎十九大,聽這19位名家的文藝"初心"廣大文藝工作者們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動,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旅程。五年來,一批文藝名家做客人民網,聊創作心路,話人生感悟。【詳細】

這五年,這些好節目被人民日報點名表揚五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電視文藝和網絡視聽文藝也走過了一段不尋常的發展道路。【詳細】

相關焦點

  • 泥河灣遺址人類起源或超200萬年 現人工石器(圖)
    ——新聞緣起——  泥河灣考古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河北的泥河灣遺址群可能是除非洲以外另一個人類老家,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日前,河北省文物局介紹,自去年6月「東方人類探源工程」啟動以來,課題組在探索早期人類活動、泥河灣古人類地質環境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河北這一遺址群又有新發現!穿越160萬年前...
    日前,從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獲悉,文物工作者近期在這裡發現了20餘個160萬年前草原猛獁象腳印及大量古人類打制的石器、動物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泥河灣早期人類行為、生存環境補充了新材料。考古人員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發現了草原猛獁象腳印20餘個,足跡保存大部分清晰完整,周圍散布石製品、動物化石78件。經地層年代對比,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猛獁象腳印的年代距今160萬年左右。河北省東方人類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謝飛說:「當時,這裡地處湖泊邊緣,在淺水沼澤的環境下形成了較厚的淤泥,淤泥下部為細沙層。當大象在這裡喝水覓食時,淤泥被踐踏,同時影響了底部的細沙層。
  • 為什麼最早的古人類定居泥河灣?地質情況有多豐富?看完豁然開朗
    大家好,我是梁子,今天咱們來到「東方人類的故鄉」,陽原泥河灣遺址。通過不間斷的地質發掘,這裡發現了東亞大陸最古老的人類生存證據,最早可追溯到200萬年前,相比170萬年的元謀人遺址,還要早30萬年。作為黃色人種的搖籃之一,從古至今,一直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 古脊椎所等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遺址成因與生存行為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裴樹文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合作,對泥河灣盆地飛梁遺址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Plos One上,並就盆地內考古材料所揭示的早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和生存行為進行解讀。
  • 河北啟動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
    據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泥河灣研究中心主任謝飛介紹,這個項目為東方人類探源工程的基礎研究課題,主要從古人類文化遺址、遺物分析、研究人類及其文化的起源、演化過程。項目具體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擔,河北師範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合作研究。
  • 陽原泥河灣遺址群又有新發現!穿越160萬年前…
    泥河灣是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一個小山村,古老的桑乾河自西向東流經陽原縣全境,泥河灣就坐落在桑乾河畔。泥河灣盆地又稱桑乾河盆地,發育有完好的第四紀地層。了快速的反擊克利斯朵夫了考試的菲利克斯地方速度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適當的方式的都是發時代發生的發生的發生地方的身份時代發生地方是事實是事實是事實事實上身上時代發生的發生的發生地方文認為符合個地方是對方答覆放到沙發上時代發生地方生人勿擾無法否認我的身上發生當時發生地方時代發生的發生的發生地方是對方的身份士大夫時代發生地方水電費惹我惹當時發生的沙發上發是對方的身份士大夫對方的身份讓我熱熱溫熱溫熱溫熱水電費多少的速度撒發第三方的身份的身份第三方的身份的身份是的放假克利斯朵夫了加快速度弗蘭克的說法了空間克隆技術打法來看就是大方是的困了就睡打飛機克裡斯蒂啦開放基金看來是打飛機了卡收費看來就撒的風景克利斯朵夫了空間撒的風口浪尖撒旦風口浪尖阿桑地方是打開了就撒地方了空間撒的風景快樂撒地方了就卡聖誕節快樂了就卡薩帝否I為哦噗溫柔在泥河灣遺址群中
  • 探秘康巴什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烏蘭木倫遺址
    幾乎每一個重要的考古新發現,都有一些傳奇故事。那烏蘭木倫遺址是怎樣發現的呢?就在他不經意地漫步時,發現河北岸的一處泉眼處,挖土機下露出了幾件骨頭,古日扎布眼睛一亮,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古生物化石?撿起這些骨頭,古日扎布覺得這個發現非常重要,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很快鄂爾多斯市文化局和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對現場進行了考察,確認古日扎布撿到的就是古生物化石,並且在遺址地層中還發現了打制石器,可以肯定這裡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遂根據發現所在地為烏蘭木倫河畔,故命名為「烏蘭木倫遺址」。
  • 泥河灣發現1.6萬年前石英砂巖裝飾品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王雪威 通訊員田建輝、孫永春)筆者從陽原縣委宣傳部獲悉,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的泥河灣盆地考古又有新發現,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距今約1.6萬年的馬鞍山遺址發現了古人類使用石英砂巖製作的串珠裝飾品,這為研究中國北方宗教起源、美學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
  • 人類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陽原泥河灣的六大科學成就(下)
    泥河灣不是單一的遺址,而是由數百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構成的遺址群,泥河灣遺址群涵蓋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完整地記錄了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他依據泥河灣、周口店和山西等考古資料,率先建立起與山西丁村等遺址的大石器相對應的小石器文化傳統,為中國舊石器考古區系類型學研究首開先河。賈蘭坡在研究峙峪遺址提出兩個文化傳統的存在,在研究侯家窯遺址時則指出他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間的重要環節,也可以說是過渡的橋梁」。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
    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所關注,被譽為「東方的奧杜威峽谷」。然而,區域內燧石原料節理髮育、質量較差的特點,制約了對砸擊法技術產品的鑑別和古人類技術策略的解讀。
  • 泥河灣古人類活動最新研究:百萬年前石器製作錘擊為主砸擊為輔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裴樹文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中國和西班牙科研團隊最新合作研究表明,泥河灣古人類百萬年前為適應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石器製作技術總體上以錘擊法為主、砸擊法為輔。
  • 泥河灣古人類活動最新研究:百萬年前石器製作錘擊為主砸擊為輔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裴樹文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新聞—科學網
    實驗中產生的砸擊法石片(馬東東 供圖)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 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被譽為「東方的奧杜威峽谷」。然而,區域內燧石原料節理髮育、質量較差的特點,制約了對砸擊法技術產品的鑑別和古人類技術策略的解讀。
  • 這個遺址表明:200萬年前亞洲已有人類
    多年來,在研究人類起源的過程中,很多科學家都支持「非洲唯一人類起源論」,不過,伴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非洲起源論也不斷迎來新挑戰!神秘的泥河灣遺址我國地大物博,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先民重要的棲息地之一,自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後,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就不斷有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專程來到中國進行考察,泥河灣遺址也是因此被發現的。
  • 《考古與人類科學》: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裴樹文供圖)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被譽為「東方的奧杜威峽谷」。然而,區域內燧石原料節理髮育、質量較差的特點,制約了對砸擊法技術產品的鑑別和古人類技術策略的解讀。
  • 國家文物局組織對對泥河灣盆地2020年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進行現場...
    近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對泥河灣盆地2020年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進行現場檢查評估。專家們對泥河灣的考古發掘工作給與了充分肯定:泥河灣盆地古人類文化遺存豐富多彩,現階段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學術研究目地確立,考古發掘清除及時,記錄規範系統,承繼持續了優秀傳統模式,新的智能化技術性方案也在整體規劃執行,技術方法一直處在學界前端。另外,專家明確提出一些指導意見。
  • 探秘「第四紀地質層」,告訴你為什麼陽原泥河灣如此重要!
    在這個約有9000多平方千米的古湖泊遺址地,經過中外古人類,古地質學家們的勘探,從這個冀北的小山村裡發掘出第四紀地質層,因此命名的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古湖、泥河灣層、泥河灣動植物群聞名世界在這段時間裡只有很少新的動物種類產生(可能因為這段時間還比較短),在更新世末期,在北半球有不少哺乳動物(劍齒虎、猛獁、乳齒象、雕齒獸)滅絕。馬科、駱駝科在北美洲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