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灣是一個承載著世界地質學領域科學術語的地名,
由它而起,形成了一個嶄新的文化門類——
遠古人類文明溯源地質層。
在這個約有9000多平方千米的古湖泊遺址地,
經過中外古人類,古地質學家們的勘探,
從這個冀北的小山村裡發掘出第四紀地質層,
因此命名的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古湖、
泥河灣層、泥河灣動植物群聞名世界。
那麼,第四紀地質層究竟是什麼?
第四紀這個名稱最早是義大利地質學家喬萬尼·阿爾杜伊諾(Giovanni Arduino)於1759年研究波河河谷沉積情況時提出的。1829年,法國地質學家儒勒·迪斯努瓦耶(Jules Desnoyers)引用了這個定義。
第四紀是新生代最新的一個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第四紀的時期基本上與最近的冰河期(冰川回退期)相符。
第四紀期間生物界已進化到現代面貌。靈長目中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第四紀前是新近紀。它從約260萬年前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在這段時間裡氣候不斷變化,冰河期與間冰期交換。在冰川期中冰川可以一直延伸到緯度40度的地方。在這段時間裡只有很少新的動物種類產生(可能因為這段時間還比較短),在更新世末期,在北半球有不少哺乳動物(劍齒虎、猛獁、乳齒象、雕齒獸)滅絕。馬科、駱駝科在北美洲滅絕。
中國地理學家竺可楨指出,第四紀歐洲和北美洲北部經歷了四個冰河期和四個間冰期:第一冰河期距今30萬年至27萬年;第二冰河期距今20萬年至18萬年;第三冰河期距今13萬年至10萬年;第四冰河期距今6萬5千年至1萬5千年。
第四紀形成的地層沒有成為巖石,屬於鬆散堆積物,第四紀地層的劃分主要依據沉積物的巖石性質及地質年齡。第四紀沉積物分布極廣,除巖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幾乎到處被第四紀沉積物覆蓋。第四紀沉積物形成較晚,大多未膠結,保存比較完整。第四紀沉積主要有冰川沉積、河流沉積、湖相沉積、風成沉積、洞穴沉積和海相沉積等,其次為冰水沉積、殘積、坡積、洪積、生物沉積和火山沉積等。
6500萬年前那次生物大滅絕後,地球進入了新生代。新生代是地球歷史的最新階段。
而第四紀是新生代最後一個紀,還可以分為更新世、全新世等。
從第四紀開始,全球氣候出現了明顯的冰期和間冰期交替的模式。第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於現代。哺乳動物的進化在此階段最為明顯,而人類的出現與進化則更是第四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動物在第四紀期間的進化主要表現在屬種而不是大的類別更新上。第四紀前一階段——更新世早期哺乳類仍以偶蹄類、長鼻類與新食肉類等的繁盛、發展為特徵,與第三紀的區別在於出現了真象、真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的一些類別和不少屬種相繼衰亡或滅絕。到了第四紀的後一階段——全新世,哺乳動物的面貌已和現代基本一致。
第四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腹足類、小型有孔蟲、六射珊瑚等佔主要地位。高等陸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紀中期以後已與現代基本一致。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變化,逐漸形成今天的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植物群。
1948年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大會確定,以真馬、真牛、真象的出現作為劃分更新世的標誌。陸相地層以義大利北部維拉弗朗層,海相以義大利南部的卡拉布裡層的底界作為更新世的開始。中國以相當於維拉弗朗層的泥河灣層作為早更新世的標準地層。其後,應用鉀氫法測定了法國和非洲相當於維拉弗朗層的地層底界年齡約為180萬年。
綜上所述,第四紀是人類出世並迅速發展時代,
泥河灣遺址群的發現,
對早期人類文明的生活場景有了一個具體認識。
泥河灣層的發現是中國早更新時代層位最低、時代最早的遺址。其地質年代屬於早更新早期,文化時代屬於舊石器時代較早階段,從考古學角度充分證明了「東方人類從這裡走來」的事實。
泥河灣第四紀層的科學含義,對於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古生物學、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年代測定學以及古人類學科的研究都有著珍貴的價值意義。因此泥河灣第四紀層也被譽為舊石器時代的考古聖地。
來源於陽原文化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