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遠山,今天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距離北京兩百多公裡的河北省陽原縣,現在我站的地方就是被譽為東方人類發源地的泥河灣遺址;在200多萬年前,這裡是一個較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圍,是古動物的世界。後來,湖水乾枯,湖底裸露,由於河流的侵蝕,乾枯的「古湖」變成了現在這樣。
泥河灣是河北省陽原縣境內的一個普普通通不足百戶人家的小村莊,始建於清代,因村莊位於桑乾河的河灣處,故得名:泥河灣,這裡是早期人類的活動地之一,在世界人類起源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由於一系列的重大發現,泥河灣這三個字轟動了全世界,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也成為人們尋根訪祖的旅遊目的地。
泥河灣遺址群,位於河北省陽原縣東部,桑乾河北岸,化稍營鎮泥河灣村境內,屬於桑乾河上遊的陽原盆地。泥河灣標準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家的極大關注。
泥河灣早期文化遺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遠,不僅在國內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特別是2001年馬圈溝遺址的發掘,使泥河灣遺址群的年代有了巨大突破,把亞洲文化的起源推進至距今200萬年前,從而在東非澳杜威峽谷之外找到了地球上第二個200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蹟,向「非洲唯一人類起源論」提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挑戰。同時,它還發現了世界舊石器考古發掘中極為罕見的、距今200萬年前的、可以復原的遠古人類的進食場景。可以說,這一遺址群直接改寫了世界關於人類起源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
泥河灣的文化是延續的,從舊石器早。中、晚到新石器時期都有重大發現,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序列。世界公認的人類起源地東非的奧杜威峽谷有100萬年以前的文化層,但是100萬年以後它就沒有了。就文化的連續性來說,學術界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世界看中國,中國看泥河灣!泥河灣如同一部百科全書,記錄著古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和古脊椎動物的足跡;它更像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真實地記載著百萬年的滄桑和變遷。
泥河灣一系列的重大發現,詔示給世界一個這樣的事實——人類不僅僅從東非的奧杜威峽谷走來,也是從我們中國的泥河灣走來。
我腳下的這塊土地就是人類的起源地、發祥地!
小長梁遺址是泥河灣早期最負盛名的遺址之一。該遺址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由中國科學院的尤玉柱、湯英俊、李毅等三位教授發現的。中美兩國考古專家用古地磁法和層積法聯合測定它的地質年代是距今136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小長粱遺址作為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和發祥地,在2000年初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270米長青銅甬道的第一個臺階上,揭開了中華民族史的輝煌篇章。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泥河灣人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
小長梁遺址出土了1000多件石器,出土的化石種類也很多,其中有披毛犀、古菱齒象、羚學、鹿、三趾馬、三門馬等,其中三趾馬是第三紀的標誌性動物,它可以延續到第四紀早期,是1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的一種動物。目前我國只有兩個地方出土了這種古老的動物化石,一個是山西的西侯度遺址,另外一個就是泥河灣的東谷坨遺址和小長粱遺址。
2002年,泥河灣地質遺蹟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草原猛獁象是生活在北方嚴寒氣候下的一種古老哺乳動物,根據最新考古研究資料,其生存年代距今170萬至10萬年。考古人員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馬圈溝遺址魚咀溝1號地點發現了草原猛獁象腳印20餘個,足跡保存大部分清晰完整,周圍散布石製品、動物化石78件。經地層年代對比,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猛獁象腳印的年代距今160萬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