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蘭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主要存在著四大人種,分別是棕色人種、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當我們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辨別出非自己這個種族的人。但是,當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看似大不相同的人類都屬於同一個物種,並擁有共同遺傳體質特徵。之所以大家的五官特質不同、皮膚和頭髮顏色也有所不同,是因為我們雖然都起源於相同的祖先,但卻在之後的時間中發生了很多改變,並形成了許多變種。
關於人類的起源,一直是對此話題感興趣的人們經常爭議的一個焦點,比如,「非洲單源說」、「多元發生說」。雖然,像進化論這一生物學術語已廣泛為人所知,其中的很多內容也早已寫入教科書,但該假說的論據不足還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首先,智慧的現代人與現代類人猿始於共同祖先,已經讓諸多人質疑為什麼類人猿沒有進化成人類;而單源說將人類的起源地鎖定在了非洲,這讓很多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到底其中有何根據?
人類起源的歷程,在理論上由近及遠地被劃分為:能製造工具的人的階段、亦人亦猿階段、古猿階段。當我們明確了人類皆為一個生物物種,這便意味著大家的祖先也只有一個,不管是黃皮膚的我們,還是黑皮膚的非洲人。相信不少人也對生殖隔離有所了解,不同的物種之間是無法孕育共同後代的,而不同膚色人種之間卻並不存在這一局限,這也是對人類擁有多個祖先並不科學的證實。
對人類起源有所涉獵的人一定都知道,即便是古人類科學家們,也曾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爭議,人類從猿主幹分離的時候到底是在哪個地區完成,是我們炎黃子孫生活的亞洲,還是先從非洲完成進化、隨後才進入到亞洲範圍?從已經出土的化石來看,不管是亞洲,還是被很多人信奉的歐洲,這些區域中出土的化石完全不能跟非洲相提並論,其相對更完整的化石體系讓非洲起源說的可能性成為所有假說之最。
事實上,第一個將人類起源地和非洲關聯起來的人是達爾文,雖然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有了更多的化石證據來佐證這一觀點。於1924年出土的幼年猿類頭骨被命名為非洲南猿,其形態處於人和猿之間。而當時間來到1936年,研究人員再一次在非洲土地上發現了成年的個體南猿化石。事實上,非洲已發現早期人類化石的地點超過了數十個,而生存年代距今超過300萬年的南猿骨架「路西少女」(阿法南猿),更保存了40%的遺骸。
當時間來到90年代,研究人員更是在非洲區域發現了許多重要化石,不管是距今440萬年的南猿化石(衣索比亞,始祖南猿)、距今250萬年的南猿化石(阿法盆地,驚奇南猿)、距今190萬年的魯道爾夫人(肯亞圖爾卡納湖東岸,被認為是人屬中的最早成員),還是距今410萬年的原始類南猿化石(西岸的卡那坡地點,湖濱南猿)。
從時間線上來說,不管是原本在非洲生活的能人、還是匠人,他們從非洲走進歐洲和亞洲的時間,應該是發生在距離當下200到180萬年之前。雖然,關於人類的起源地是否就是非洲,研究人員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場分析,但不管是證實這一論點,還是質疑這一觀點,唯一的方式都是找出更多的早期人類化石,並形成可以包含現有非洲出土化石的一個完整體系。雖然,目前更多的研究支持非洲起源說,但同時也沒有排除人類起源亞洲的潛在可能性,而這一切都只能通過唯一具有說服力的化石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