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東非大裂谷(3):非洲古人類活動地點找到確鑿證據(組圖)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中國科考隊在世界考古史上首次發現 文/圖本報特派記者 鄧勃
東非大裂谷是動物的伊甸園。中國科考隊的動物學家們在這裡如魚得水(見8月23日焦點版「穿越東非大裂谷(2)」)。
東非大裂谷並不是人們想像的萬丈深淵,它的確是一個裂谷,但因為它很寬,最寬的地方達200多公裡;因為它很廣,所以即使在大裂谷裡行走,也沒有感覺是走在裂谷或峽谷之中。它的中間不僅有高山,也有平原,海拔最高處可達到4300米左右,最低處只有900米左右。
15天,行程3000多公裡,科考隊員們追尋古人類活動、火山、野生動物和氣候,經歷了諸多艱險……
非洲尋寶一大發現 隋建立之手總是不離開他「心愛」的鐵錘。到處敲敲打打採石樣。他來時帶了一隻空背包,回去時已裝滿了各種石頭。
三十出頭的地質學博士隋建立帶來的項目是大裂谷火山活動研究,他的口頭禪是「太好咧、太好咧」,因為在被譽為「火山天堂」的東非大裂谷,他眼裡都是好東西。「國內研究火山主要是在吉林五大連池,而這裡幾乎遍地都是火山或火山痕跡,我們搞地質的,簡直是『老鼠掉進米缸裡』。」
「這個火山爆發吧,有點像核彈爆炸後形成的蘑菇雲,先是一股沖天的氣浪,然後巖漿像洪水一樣向四周蔓延……」隋建立喜歡把複雜的地質原理用講故事的形式說出來,加上他講話慢條斯理、不疾不徐,隨隊記者都挺願意採訪他,聽他講每一塊巖石的「前世今生」。
古氣候學博士劉建宏30多歲,整個科考過程中心事重重。搞氣候研究的他本來希望在大裂谷的原始森林裡呆十多天,好好採集各種樹輪樣本,可跟隨大部隊轉戰南北,無法採集到他真正需要的資料。
劉建宏的研究,是通過樹輪信息破譯幾百甚至幾千年來氣候的變化,從而掌握全球氣候變暖的根源。採集樹樣、水樣信息。「這些資料可能沒有樹輪標本管用,但既然好不容易來一次,可不能空手而歸。我們家鄉有句俗話,跌倒了也要抓一把沙子,我們可不是旅遊團啊。」回來時,劉建宏揣著幾十種衣索比亞獨有樹種的葉片標本。
「這不是石頭,這是文化!」黃萬波的雙眼中,記者看到了古人類學的永恆力量與秘密。這位72歲的古人類學、史前考古學教授著實讓人欽佩,在東非考古的日子裡,他始終精力旺盛,見到那麼多的古人類遺蹟,他常常興奮得無法自己,這裡的一切正是每位古人類學家的夢想……
73歲的古人類學家黃萬波背已微駝,他是科考隊最年長的隊員,也是給人印象最深的隊員。他低著頭、貓著腰在地上尋尋覓覓的樣子,幾乎成了科考隊的標誌性動作。在大裂谷十多天的顛簸中,科考隊幾個二三十歲的小夥子都因過度勞累病倒了,可年過七旬的他始終精神矍鑠。他說:「大裂谷是人類的起源地,我們要是能找到一兩塊有價值的化石、石器,就能在世界考古史上為中國科學家寫下濃重的一筆。」
「哇!來看看這個!」黃萬波興奮地大叫———當地時間8月8日,在衣索比亞南部找到兩處古人類活動地點。
中國科考隊在非洲發現古人類的活動地點,並找到確鑿的證據,這在世界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 上圖:我們的車被圍,不遠處,走來三個持有AK-47衝鋒鎗的男人……上圖:73歲的古人類學家黃萬波背著腰在地上尋找……
阿法盆地「死裡逃生」 8月11日下午,阿法盆地。「鄧勃,快上車!」耳邊傳來隊員肖柏青的咆哮聲,很急。「再等一分鐘!」震撼的鏡頭讓我無法轉身:她們披著幾絲鮮豔的衣飾,健康的皮膚,逆光下,條條髮絲閃著黃色的光芒……實在是太美了!這一切,讓我一時迷失在美麗中。等我轉過身來是,只見在我乘坐的這輛車窗邊圍滿了人,其中有兩個持有AK-47衝鋒鎗,不遠處,走來三個同樣也持槍的男人,我立即轉到另一車門,丟下10元……車動了,遠離了這地方。車內的人臉色鐵青,黑人司機臉上掛滿大顆的汗珠……
「野性未馴」的阿法人!8月4日,我們在昆索地區(KonsoRegion)發掘化石的山谷(Hobeya)化石現場看完往回走,穿過一片高粱地時,一群人圍上來要錢,科考隊員孫寶印拿著一把糖果分給他們……突然,高粱地深處響起一串細碎急促的腳步聲,不久,更多的人朝孫寶印瘋狂地奔來……孫寶印為分糖付出了被抓破手的代價……上圖:凡塔雷火山(Fantalay)上考察的隊伍
兩隻蝙蝠要交100比爾 8月8日,戈巴鎮(Goba)索夫奧瑪爾山洞(SofOmarCave)。
洞內直長,長度達到了500米,被當地人視為「聖洞」。索夫奧瑪爾山洞(SofOmarCave)在衣索比亞東北部,這裡生活著以一套自行的政治管理系統而著名的奧洛莫人(OromoPeople)。
從公元12世紀到18世紀之間,他們每8年選舉一次地方的領袖,還定期舉行行政管理的會議。奧洛莫人是衣索比亞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的30%。其中一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
索夫奧瑪爾山洞就是奧洛莫村旁的天然洞穴,當地人看作非常神聖的地方。據當地人說,每年有大約5000人會來到這裡朝拜,如同前往麥加朝聖般虔誠……
隨身帶錘的火山地質學家隋建立博士的採集錘暫時被「沒收」,洞裡任何一塊小石頭都不允許從這神聖的洞穴中被取走。
動物學家張樹義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蝙蝠和狒狒,他會採集蝙蝠部分翼膜組織,帶回國內進行遺傳信息的分析。依靠手電筒,他在頭頂巨石的縫隙裡看到了倒吊的蝙蝠,「情網」撒下,兩隻蝙蝠自投羅網,欣喜的張樹義出洞後卻被村民攔住……最後,張樹義以100比爾(註:比爾為當地貨幣單位,相當於人民幣的幣值)的價格,才帶走這兩隻蝙蝠。(全文完)
(日京/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