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海岸的昌盛和衰落,以及班圖拉伯、波斯、印第安和歐洲之間的彼此作用體現出這個地區歷史上文化與經濟的發展,而拉穆古鎮是其最突出的代表。
從葡萄牙野蠻的入侵到後來17世紀的阿曼統治時期,它一直是一個繁盛的港口城市。直到20世紀初,拉穆的經濟還都是以奴隸制為基礎。1907年奴隸制結束以後,這個鎮的經濟受到巨大的衝擊。直到最近,伴隨著遊客的增多,它的經濟才獲得了新生。
拉穆的重要的貿易角色及其對學者和教師的吸引力使它在這個地區具有重要的宗教功能。它將繼續保持看伊斯蘭和斯瓦西裡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從教科文組織給予拉穆古鎮的評價可以看出,古鎮在文化、歷史方面具有獨特的風格。
拉穆古鎮表面看上去像是一個並沒有發展進步的地方,雖然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但它的地理風貌和特徵變化卻不大。曲折狹窄的街道只有步行者或者是驢子才能夠來往。人口基本上都是穆斯林。男人們一直都穿著長袍,女人像其他穆斯林一樣用黑布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
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拉穆憑藉它的異國情調、偏僻和沉默安靜而名揚世界。拉穆已經成為嬉皮土和其他非英國教徒的精神中心,他們被拉穆與世隔絕的傳統文化所吸引。
許多人覺得拉穆的聲名遠播和旅遊業的發達最終會破壞這個斯瓦西裡殖民地獨具特色的價值體系和文明。但是還有些人認為,失去了旅遊業,拉穆會受到損失而變得蕭條。
拉穆擁有眾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拉穆古鎮的建築和城市結構形象地顯示出來自於歐洲、阿拉伯半島和印度這些地區幾百年來的文化的影響,拉穆使用了傳統的斯瓦西裡技術創造出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它的房屋和許多其他的建築物都非常獨特。
很大部分的建築物都能夠追到18世紀或更早,建築材料取自於當地,包括築牆用的珊瑚石,支撐木門用的紅樹林柱子,還有雕刻精巧的百葉窗。這裡的村落、拉穆堡壘、斯瓦西裡住宅博物館和驢子避難所都很有參現的價值。
在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這個遠離肯亞海岸的白色島鎮被人們稱為「非洲的加德滿都」,是挑運工和許多陸地遊客在長時間的艱苦奔波後尋找慰藉的地方。它的名氣也就理所當然被人們廣泛地傳播開來。如今,旅遊業取代了帆船製造業和農業,成為島上的主要收入來源。可是,和其海岸線往南的比它稍微發達的鄰居比較起來,拉穆仍然一直保持著從前的風格。
拉穆古鎮建立的時間至少是在14世紀,也可能更早。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在肯亞於20世紀60年代獲得獨立以前,這個島和它周圍的群島由葡萄牙人手中換到阿曼人手中,最後被英國人統治。
在19世紀阿曼統治時期,這個島處於昌盛時期,由於盛產象牙、紅樹林木材以及作為中東的奴隸聚集地而成為貿易中心。眾多人口使這個島成為東非海岸的斯瓦西裡和阿拉伯藝術中心,也是神聖的文化中心。
現在的拉穆古鎮雖小一—從這頭走到另一頭只需要40分鐘,然而,繁華時期的痕跡依然明顯存在。雖然常常遭到破壞,但是許多19世紀的大官邸依然存留著;將房屋變得典雅的新雕刻門、複雜的珊瑚製品還有硬木家具在這個島上還是能找到的。
很長時期以來,拉穆的商人們漂洋過海到達波斯灣甚至遠至葡萄牙,他們不僅帶回了異鄉的商品,還帶回了異域的文化,這種異域文化又與本土文化逐步融合,最後終於形成了今天拉穆當地班圖人獨特的語言和生活方式。來源于波斯灣的銅製造型大門,還有獨特的古老珊瑚建築都是拉穆文化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