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解密| 紅樹林的「生態密碼」

2021-01-09 中國網

外表不紅心紅


紅樹林有著太多的與眾不同習性。它是植物,卻具有胎生習性,像動物一樣繁育後代;它生長在泥土裡,「根」卻反竄出來,露出地面呼吸;它的枝葉都是綠色的,卻叫「紅樹」。


紅樹,顧名思義應該是「紅色的樹」。然而,人們走進紅樹林卻發現,這裡的樹全是綠色的。難道紅樹名不符實?


紅樹林的確因「紅」而名。紅樹林主要由紅樹科植物構成,如木欖、秋茄、海蓮、紅樹等,這類植物的祖先原本與陸地上的其他植物無異,只是在進入海洋邊緣後,經過極其漫長的演化過程,加上潮漲潮落間海水的周期性浸淹,使這些植物群落富含「神奇」的單寧酸,一旦刮開樹皮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迅速氧化成紅色,紅樹林之名便由此而來。


紅樹林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海岸的潮間帶灘涂上,猶如在海與地之間的「世外桃源」。退潮時,根系開始呼吸,紅色、灰色的螃蟹在泥土裡橫衝直撞,魚兒在淺淺的水下嬉戲;漲潮時,海水浸沒茂密的樹幹,翠綠的樹冠隨波蕩漾,偶有幾隻白色鳥兒滑過,這就是紅樹林的模樣。


紅樹林的分布受地形地貌、潮位、海水鹽度、氣溫和海浪等因素影響。總體上,它們喜歡風浪較小的隱蔽環境,在河口、內灣平緩的泥質灘涂,常常會見到它們的身影。目前,紅樹林廣泛分布在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的124個國家或地區。


紮根有「絕招」


紅樹林生長於海與地的相擁處,這個聽上去詩意的地方其實異常險惡。潮漲潮落、海水浸蝕、海浪侵襲,很難想像,還有哪種植物能像紅樹林一樣,如此堅韌頑強。為了在海浪的襲擾中佔有「一席之地」,紅樹林練就了許多「獨門絕技」。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紅樹植物的「胎生」現象。由於生長在浪潮之間,如果紅樹種子成熟後馬上脫落入海,就會被洶湧的海浪捲走,從而失去生長繁殖的機會。於是,就像哺乳動物懷胎生娃一樣,紅樹林也是「胎生」。當紅樹植物在春、秋兩季完成開花結果後,果實並不急著落地發芽,而是繼續在母樹上生長,萌生出胚軸,胚軸成熟後才會離開母樹,散落到海灘上,當遇到適宜的環境,便會紮根發芽。


惡劣的生存環境還賦予紅樹植物異常發達的根系。由於紅樹林生長的海岸環境風浪大,土壤泥濘鬆軟且厭氧,紅樹植物為能「立足」,發育出了功能各異的根系。為抵抗海浪的衝擊,它們的支柱根「挺身而出」,從樹幹基部長出,牢牢抓住地面,形成了穩固的支架,使得紅樹林在風浪摧殘中屹立不倒;為呼吸到足夠的氧氣,紅樹植物「絞盡腦汁」,讓部分根露出土壤,背地向上生長,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內部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從而提高了氧氣和水分的輸送。


為自己「代鹽」,是紅樹植物的另一個「絕招」。一般來說,植物大多都依賴淡水生存,紅樹林卻生活在高鹽的鹹海水中,要想生存下來,它們就必須學會自己「代鹽」。大多數紅樹植物的根系都有「拒鹽」的本領,其特殊的「半透膜」體系能夠過濾海水鹽分,並從中吸收淡水。此外,紅樹植物還會通過葉片的分泌腺體將含鹽體液排出體外,水分蒸發後,葉片上會析出白色鹽晶,這就是神奇的「泌鹽」本領。正是這些奇妙的生存「絕技」,讓紅樹林歷經風雨,傲然屹立,鬱鬱蔥蔥。


全身都是「寶」


紅樹林不僅有很高的生態價值、科研價值、觀賞價值,還具有較強的醫藥功能。在紅樹林大家族中,一些紅樹品種的果實可供食用。例如,果實成熟後像茄子的秋茄,果實如椰樹、種仁可食的水椰,樹皮可以止血、通便、治療惡瘡的角果木,木材燃燒能散發沉香味、具有白色乳汁的「牛奶紅樹」(海漆)。


紅樹林植物分為真紅樹林植物和半紅樹植物。其中,真紅樹植物是指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海岸潮間帶灘涂上生長的木本植物,具有較強的藥用功能。例如,紅樹樹皮入藥,可治肺虛久咳;角果木樹皮搗碎可以止血、收斂、通便和治療惡瘡,種子榨油可以止癢;欖李,葉片提取物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可用於治療鵝瘡、溼疹和皮膚瘙癢等;老鼠蝴的根可藥用,用於治療淋巴結腫大、急慢性肝炎、肝脾腫大等症狀。


我國沿海居民利用紅樹植物治病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許多人利用木欖樹皮治療燒傷。近年來,一些企業還把紅樹植物作為海洋藥物開發和新藥研究的藥源之一。其實,不少紅樹林品種還是很好的蜜源植物。例如,海蓮、桐花樹等花多、花期長,是沿海主要蜜源植物,有科研機構就在紅樹林嘗試養蜂,實現育林釀蜜兩相宜。


半紅樹植物是指既能生長在海岸潮間帶,也能在陸地非鹽漬土生長的兩棲木本植物。半紅樹林植物也是各具特色。例如,銀葉樹,花、葉和果實都具獨特觀賞價值,木材紅色,材質優良,種子富含澱粉,可食用,亦可榨油。海檬果,花香、果形奇特,是濱海地區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木材質地輕軟,常用於製造箱櫃、木屐等;鈍葉臭黃荊,枝葉青翠、明亮光澤,適用於花壇美化、綠籬或盆景。水黃皮、黃槿、玉蕊等可形成獨特的護岸林帶。


生物的「天堂」


在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紅樹林像母親庇護孩子一樣,維持了一個食物鏈複雜的高生產力系統,是物種基因和資源的寶庫。這裡有著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涵養著紅樹植物、半紅樹植物、紅樹林伴生植物及水體浮遊植物等,消費者有魚類、底棲動物、浮遊動物、鳥類、昆蟲,分解者有微生物,還有無機環境。


潮起潮落間,生命生生不息。潮水靜靜漲上來時,幾乎全部淹沒紅樹林枝幹,只露樹冠,讓紅樹林宛如海上「綠島」;潮水退卻時,棲息於紅樹林內種類繁多的魚、蝦、蟹、貝、浮遊生物及鳥類紛紛「登臺唱戲」。在這一漲一退之間,紅樹林裡包裹所有來自陸地和海洋的信息、物質、能量就此交流。


紅樹林是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生長茂密的地方一般都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紅樹林中豐富的魚類,吸引著活動於此的鳥類前來覓食。紅樹林下的底棲動物也非常豐富,吸引了鷺類、鷸類等潛藏其中;紅樹林上層,枝繁葉茂,很多種類的紅樹一年四季開花,招引了大量的昆蟲,為太陽鳥、啄花鳥、繡眼瞪林鳥提供食物;傍晚歸巢的鷺鳥、椋鳥多喜歡在紅樹林裡休息。


夏日炎炎,酷暑難耐,成片的紅樹林,覆蓋在海邊,猶如大自然的「空調」,讓這裡的溫度低上幾度。優良的環境、適宜的氣候、豐富的食物,使得紅樹林成為候鳥遷徙的「落腳點」和「加油站」。每年冬天,不少觀鳥愛好者都會守在這裡一睹群鳥翔集的壯麗場景。

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西防城港紅樹林溼地公園

廣西北崙河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木欖花

木欖果

紅樹鬚根

黃眉姬鶲


浙江蒼南沿浦灣紅樹林基地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來源:綜合自觀滄海、自然資源部


圖片提供單位: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廣西北崙河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廣西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浙江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自然資源報》海南記者站


攝影:胡柳柳、韋勇、尹建軍、梁元泉、溫秀波


自然資源部,製作:大白熊工作室


本文專家支持: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陳光程 博士


紅樹林保育聯盟(CMCN)   劉 毅 博士


相關焦點

  • 解密| 紅樹林的「生態密碼」
    海岸保護固碳負氧離子生物多樣性紅樹林生態系統作用防風景觀促淤水淨化調節氣候儲碳海岸保護固碳負氧離子生物多樣性紅樹林生態系統作用防風景觀促淤水淨化調節氣候儲碳▼紅樹林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們承受著陸地和海洋的雙重壓力,潮汐讓它們極度開放,也極易受傷。任何汙染與砍伐都可能破壞它們盡力維持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目前,我國已經遏制住了紅樹林被破壞的趨勢,紅樹林的面積在穩步增長。這與我國社會各界開展的宣傳、保護和修復工作是分不開的。
  • 紅樹林公園入選國家生態科普基地
    【深圳商報訊】(記者 苑偉斌)日前,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對外公布,其中,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正式入選。 據悉,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以下簡稱生態公園)是我國內地第一個由政府投資建設、社會公益組織運營管理的城市生態公園。在福田區人民政府和福田區水務局的指導下,公園業已成長為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深圳市環境教育基地。
  • 【美麗北海生態行】「海上森林」 紅樹林擦亮北海生態、科普、休閒...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11月25日,「美麗北海生態行·網絡媒體看北海」採訪團一行第八站走進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遊區,探訪紅樹林的保護情況。
  • 廈門首個紅樹林科普館開放 位於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孩子們在主題館內認識紅樹林。  廈門網訊 (文/廈門晚報記者 戴舒靜 圖/張奇輝) 昨天,我省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四大主題展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市民不僅可以來此休閒,還可深入了解「海岸衛士」紅樹林。  昨天上午,作為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配套活動,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在位於馬巷鎮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正式啟幕。
  • 廈門市首個紅樹林科普館開放 位於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孩子們在主題館內認識紅樹林   昨天,我省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四大主題展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市民不僅可以來此休閒,還可深入了解「海岸衛士」紅樹林。  昨天上午,作為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配套活動,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在位於馬巷鎮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正式啟幕。
  • 走進水務海洋 | 一展盡覽海洋知識,科普解鎖「申藍」密碼
    走進水務海洋 | 一展盡覽海洋知識,科普解鎖「申藍」密碼 2020-11-30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護紅樹林溼地 建美麗生態湛江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在湛江市委市政府和省林業廳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和有關市直單位的支持幫助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守生態紅線,以高質量保護管理紅樹林溼地資源為中心,紮實推動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管理,譜防寫區建設發展事業的新篇章。
  • 深圳河入海口將啟動紅樹林溼地生態修復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30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10月30日發布公示,將啟動對深圳河入海口紅樹林溼地的生態修復,提升溼地生態價值。項目定位為溼地生態修復,主要通過治理外來紅樹植物,以降低其對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港米埔和后海灣國際重要溼地和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南區內鄉土紅樹的影響,減緩外來紅樹在深圳灣擴散,限制其對深圳灣灘涂的持續侵佔,為冬季候鳥提供更多的棲息空間。
  • 紅樹林公園大量蠓蟲叮咬遊人 管理部門:化學消殺會破壞生態
    晶報訊(記者 譚笑) 前日,一則「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蟲患嚴重 遊人被叮咬受傷」的消息引起深圳市民的關注。為讓更多的市民了解蠓蟲的來源及做好防護工作,昨天上午,福田區環水局組織深圳市紅樹林管理機構及生態專家,召開媒體見面會,就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蟲患問題向廣大市民作進一步說明。
  • 連線新知識,認識紅樹林
    連線新知識,認識紅樹林——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湛江紅森林生態考察隊於網絡直播平臺開展紅樹林溼地和自然保護區科普連線直播活動2020年8月8日,華南師範大學湛江紅森林生態考察隊在嗶哩嗶哩視頻網站的直播平臺上開展了以訪談專業人士和知識問答為主要形式的直播連線活動,旨在為觀眾科普紅樹林的知識,幫助觀眾了解紅樹林溼地的生態價值,從而宣傳紅樹林生態保護措施和提高觀眾生態保護意識。
  • 專訪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紅樹林修復須高度重視科學
    日前,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地方在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中,必須尊重紅樹林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統籌推動行動計劃確定的各項工作。所謂科學性,就是要在紅樹林的保護和修復中科學評估區域氣候、海水鹽度、灘涂高程、海浪掩蔽條件、適生物種等,尊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如果離開了科學性,那麼根本談不上它的有效性或者實效性。
  • 科普 | 探索植物世界——紅樹林的秘密
    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索植物世界」主題調研社會實踐活動是由深圳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牽頭,市婦促會秘書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孟宏女士帶隊,植物學專家及專業督導組成調研指導團隊,引導學生自主調研的一項科普活動
  • 紅樹林到底是什麼樹?
    斯裡蘭卡有環島一周的絕美海岸,有隨處可見的婷婷椰林,還有淺水海灘的朦朧綠意——紅樹林,本島可有6000公頃的紅樹林喲。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我國大力推進紅樹林保護和修復,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但紅樹林生態系統仍然面臨著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突出問題。我國相關工作人員不斷努力,按照總書記「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嚴格保護現有紅樹林,科學開展紅樹林的生態修復,擴大紅樹林面積,提高生物多樣性,整體改善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全面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 山口紅樹林——集中分布有紅樹林、鹽沼草和海草海洋生態系統
    廣西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山口保護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境內,距合浦縣城 77km,北海市105km;距湛江市93km。保護類型為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對象是紅樹林生態系統。這裡集中分布有紅樹林、鹽沼草和海草海洋生態系統,是中國沿海具有較高的海洋高等植物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豐富的海洋動物多樣性的區域。保護區屬典型潮間帶森林溼地,符合《溼地公約》國際重要溼地指定標準的 3,即擁有對維持特殊生物地理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動植物種群。
  • 紅樹林—中國海岸的兩棲植物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海潮退後它們屹立在海邊,是「海岸森林」。海潮漲時它們被海水淹沒,僅樹冠露出水面,成為「海上森林」。有時海潮過大,它們會完全淹沒在大海裡,成為「海底森林」。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海岸潮間帶灘涂上,由木本植物組成的喬木和灌木林統稱為紅樹林。為什麼紅樹林看上去不紅,偏偏稱為「紅」樹林呢?
  • 海洋三所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該團隊胡文佳博士等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研究人員合作,採用生態建模方法對中國紅樹林的生境適宜性及生態修復空間規划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成果以「使用生態位模型預測紅樹林在全球分布區北緣的潛在分布:確定保護和恢復的範疇」和「基於物種分布模型繪製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中國案例研究」為題,相繼發表於相關領域SCI頂級期刊《森林生態與管理》和《整體環境科學》。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支持。
  • 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明年5月底前完工 市民可暢行4.2公裡長"海上...
    恢復生態,灘涂長出「海上森林」  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位於翔安區火炬大橋兩側,這裡曾是淤泥灘涂,無序的海上養殖破壞了這裡的生態環境。沒想到,曾經的灘涂竟然已經「長」出了一片「海上森林」。目前已種植的紅樹林長勢良好,有白骨壤、桐花樹、秋茄、木欖、紅海欖、海芒果、老鼠簕等品種,成了各種底棲生物、海鳥青睞的家園,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
  • 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固碳700萬噸—新聞—科學網
  • 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活動啟動
    明日上午9時,在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將有廈門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正式開館迎客,讓市民領略海洋生態之美時也更深入地了解紅樹林。同時,作為廈門國際海洋周重要配套活動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也將同步在此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