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海潮退後它們屹立在海邊,是「海岸森林」。海潮漲時它們被海水淹沒,僅樹冠露出水面,成為「海上森林」。有時海潮過大,它們會完全淹沒在大海裡,成為「海底森林」。
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海岸潮間帶灘涂上,由木本植物組成的喬木和灌木林統稱為紅樹林。
為什麼紅樹林看上去不紅,偏偏稱為「紅」樹林呢?原來,組成紅樹林的主要植物是紅樹科植物,而紅樹科植物的樹皮內多含有豐富的單寧酸。該物質無色透明,遇空氣容易氧化而呈紅色,紅樹林因此得名。
紅樹植物為熱帶或亞熱帶海岸樹種,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度之間的熱帶亞熱帶無霜地區。若以分布的經度來區分,則可分為東方紅樹林群系和西方紅樹林群系。
中國紅樹林分布於海南、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香港、澳門及浙江等省區。全國紅樹林總面積3.0萬hm²,全國共有38種紅樹植物,其中2種(無瓣海桑、拉關木)為引進種。
紅樹林不喜歡砂質海岸,喜歡淤泥,經常出現在河口一帶
「生在海邊,漲潮的時候就泡海水浴,落潮時候曬太陽浴,日子也蠻滋潤。 」含鹽分的水對紅樹植物是十分重要的,紅樹植物具有耐鹽特性,在一定鹽度海水下才成為優勢種。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潮汐,沒有潮間帶的每日有間隔的漲潮退潮變化,紅樹植物是生長不好的。
1.胎生或胎萌現象。紅樹林最奇妙的特徵是其胎生現象。紅樹林中很多植物的種子還沒有離開母體的時候已經在果實中萌發,長成棒狀的胚軸,發育到一定程度後掉落到海灘的淤泥中,通常在數小時至數天內就能生根、固著,自然定植為新株。未能及時紮根的胚軸,可隨著海流在海上漂流數月,到幾千裡外的海岸紮根生長。胎生現象最典型的就是秋茄和木欖。
木欖的胎生胚軸。攝影/廖寶文
2.特殊根系。紅樹林下的底泥是不穩定的基質,紅樹植物為能固定於其中,衍生出特殊的根系。其中紅海欖和正紅樹的支柱根、銀葉樹和秋茄的板狀根都是具有支柱固著作用的根系;具有呼吸和傳輸氧氣作用的根系主要有白骨壤的指狀呼吸根等。桐花樹和海漆則具有表面根,是蔓布於地表面的網狀根系。底泥中氧氣供應量低,不適合根部生長,這些紅樹植物形成特殊的根系統,以便為根部提供氧氣。
漲潮時紅樹林根系被海水淹沒,發達的支柱根為許多魚類提供棲息、覓食和產卵的場所。供圖/視覺中國
3. 泌鹽現象。熱帶亞熱帶海灘陽光強烈,土壤富含鹽分。紅樹植物多具有鹽生和適應生理乾旱的形態特徵,如白骨壤、桐花樹等具有位於葉背的鹽腺,能將組織內的鹽分排出。有些紅樹植物如木欖、海漆則把鹽分儲存於細胞中的液泡內,或者在葉中形成結晶體,落葉時鹽分便一併排出。
4. 高細胞滲透壓。紅樹植物能夠適應高鹽度環境,主要依靠其較高的細胞滲透壓。紅樹植物可以產生比土壤溶液滲透壓更高的吸力,紅樹植物的高細胞滲透壓保證了植株能從沼澤性鹽漬土中吸取足夠的水分及養料,這是紅樹植物能在灘涂鹽土中生長的重要條件。
5. 富含單寧酸。紅樹植物的根、莖和葉富含單寧酸,與空氣接觸時會發生氧化反應使樹皮呈紅色。單寧酸是天然防腐劑,令紅樹植物的木材具有防腐性能。它具有澀味和毒性,可有效阻礙鼠類和白蟻等破壞樹木。它還能使蛋白質變性失活,可有效緩解微生物引起的腐化現象,延長樹木的壽命。
1.生物資源豐富。作為獨特的溼地植被類型,紅樹林為鳥類、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環境;
2.消浪護岸效果明顯。在抵禦海潮、風浪等自然災害,維護和改善海灣、河口地區生態環境,維護近海漁業的穩產高產,保護沿海溼地多樣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淨化環境汙染效果顯著。紅樹林長期適應潮汐及洪水衝擊,形成獨特的支柱根、氣生根、發達的通氣組織等形態,能過濾陸地徑流,淨化空氣和海水,大量吸收水體中的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避免這些物質通過食物鏈向其他海洋生物及人類傳遞;
4.生態旅遊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紅樹林兼具陸地生態和海洋生態特性。其特殊的環境和生物特色使之成為天然的生態研究中心,對科普教育和生態旅遊業發展都有積極作用;
5.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大部分紅樹植物可作薪炭,部分可作建築材料。有些紅樹植物可用作藥材、香料,果實可食用或釀酒,從樹皮中提取的單寧可作染料。
紅樹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