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明年5月底前完工 市民可暢行4.2公裡長"海上...

2020-12-06 廈門網

  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本報記者王火炎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洪鷺燕)

  依海而生的秋茄、桐花樹、木欖、白骨壤、無瓣海桑等紅樹林連綿成片,滿目蔥蘢;白鷺等鳥類在紅樹林裡棲息覓食、翩躚飛舞,退潮時的招潮蟹探頭探腦,好不愜意;4.2公裡長的木棧道蜿蜒著向大海延伸,「海上森林」觸手可及……

  記者昨日了解到,福建省最大的人工紅樹林公園——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將於明年5月底前完工。值得一提的是,4.2公裡的木棧道在鬱鬱蔥蔥的紅樹林中格外搶眼,漫步木棧道,市民可以體驗行走「海上森林」的樂趣。

  恢復生態,灘涂長出「海上森林」

  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位於翔安區火炬大橋兩側,這裡曾是淤泥灘涂,無序的海上養殖破壞了這裡的生態環境。沒想到,曾經的灘涂竟然已經「長」出了一片「海上森林」。目前已種植的紅樹林長勢良好,有白骨壤、桐花樹、秋茄、木欖、紅海欖、海芒果、老鼠簕等品種,成了各種底棲生物、海鳥青睞的家園,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

  「海水與淡水相交匯的獨特地理位置,為紅樹林的種植提供了天然條件。在紅樹林裡,像招潮蟹、跳跳魚等底棲生物,有了很好的生存環境。而鳥類也有了棲息地,退潮時可以在灘涂上覓食。」市海洋局項目辦副主任餘炎烽介紹,公園一期種植了紅樹林近50萬平方米,二期36萬平方米的紅樹林也將於今年年底前全部種植完畢,屆時,公園裡紅樹林的總面積將達到85萬平方米,成為廈門乃至福建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溼地生態公園。

  此前,廈門大學曾對已完成的一期生物環境本底調查,結果表明,紅樹林生態修復區內魚類、貝類和蝦蟹類的物種數提高了2.4倍,生物量提高了3.6倍,個體數提高了3.3倍。

  餘炎烽說,接下去還將依託科研團隊,跟蹤紅樹林底棲生物,監測鳥類多樣性恢復情況,為下一步紅樹林生態系統重構提供依據。

  固碳釋氧,中和「廈門會晤」碳排放

  從無序養殖的海域到如今景色迷人的「海上森林」,下潭尾濱海紅樹林生態公園即將成為廈門市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今年春節前,1.8公裡的南岸棧道完成建設,前不久又新增兩處紅樹林宜林灘地,宜林灘地同時建成2.4公裡的棧道。連接公園南北兩岸的二期上島棧道工程將於近期進場施工,待工程完工後,遊客可步行上島,在海上盡覽紅樹林美景。

  作為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的建設將為市民提供一條4.2公裡長的海上健康步道。預計明年5月底前,市民就可以行走在海上的蜿蜒步道,紅樹林近在眼前,漲潮時就像走向海的盡頭,退潮時還能看見招潮蟹、跳跳魚等活力充沛的潮間帶生物。走累了,您也可以停下來休憩。木棧道設置了攬月臺、清音臺和觀鳥塔等觀景平臺。目前正在進行裝修,並逐步對外開放。

  紅樹林就像「城市綠肺」,有固碳釋氧的作用。作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碳中和林的示範基地,下潭尾溼地公園將在未來20年裡,把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產生的溫室氣體,通過以種植紅樹林的方式中和,實現「零碳排放」目標。這是我市通過造林方式實現零排放目標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會議。

  守護海洋,全市已種近200萬平方米紅樹林

  海岸線既是「顏值擔當」的風景線,也是孕育無數海洋生物的生命線。廈門海岸線長達194千米,灘涂面積廣闊,適宜紅樹林的生長。

  由於20世紀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加速,廈門海岸的紅樹林遭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近年來,廈門因地制宜地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開發與利用,為城市打造了一道海洋生態安全屏障,為海岸線築起「綠色堤壩」。

  為了逐步恢復紅樹林生態溼地系統,市海洋局積極爭取國家「南紅北柳」「藍色海灣」等生態工程項目的資金,開展紅樹林生態修恢復。目前,廈門灣紅樹植物分布在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和翔安5個行政區域的27個點,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

  市海洋局表示,紅樹林將在保護和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改善灣區水質,提升海岸海域海島生態環境功能,維護海洋生態安全起到積極作用。

  【小知識】

  紅樹林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的木本植物群落,以其發達的根系適應海岸潮間帶周期性的海浪衝刷,是典型濱海溼地物種。市海洋局委託集美大學對廈門灣紅樹植物分布區進行採樣和實地觀測,進行紅樹植物生物學鑑定,掌握了廈門灣共有真紅樹林植物5個科8屬8種,分別是秋茄、白骨壤、桐花樹、木欖、紅海欖、無瓣海桑、拉貢木和欖李。

  【預告】

  國際海洋周

  將有配套活動

  今年11月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舉辦期間,我市將在下潭尾紅樹林公園配套開展「同護紅樹林,共築生態美」海洋文化嘉年華活動。活動將以「紅樹林成就館」「紅樹林攝影館」「紅樹林科普館」「紅樹林生態館」四大展館為核心,在園區內配套開展研學、寫生、攝影採風等主題宣傳。歡迎市民關注並積極參與。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廈門最大「城市綠肺」明年5月底建成!系全省最大人工紅樹林生態公園
    下潭尾紅樹林溼地公園美麗景觀。空中,一隻只白鷺等水生鳥類展翅飛翔,不時在林中覓食;水中,各種魚兒嬉戲遊玩;退潮時,招潮蟹探頭探腦鑽出洞來……在翔安區火炬大橋兩側,昔日雜亂的淤泥灘地如今已經變成鬱鬱蔥蔥的「海上森林」。
  • 廈門首個紅樹林科普館開放 位於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孩子們在主題館內認識紅樹林。  廈門網訊 (文/廈門晚報記者 戴舒靜 圖/張奇輝) 昨天,我省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四大主題展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市民不僅可以來此休閒,還可深入了解「海岸衛士」紅樹林。  昨天上午,作為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配套活動,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在位於馬巷鎮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正式啟幕。
  • 廈門市首個紅樹林科普館開放 位於下潭尾紅樹林公園
    孩子們在主題館內認識紅樹林   昨天,我省面積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生態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的四大主題展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市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市民不僅可以來此休閒,還可深入了解「海岸衛士」紅樹林。  昨天上午,作為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配套活動,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在位於馬巷鎮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正式啟幕。
  • 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活動啟動
    明日上午9時,在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將有廈門首個以紅樹林為主題的科普展館正式開館迎客,讓市民領略海洋生態之美時也更深入地了解紅樹林。同時,作為廈門國際海洋周重要配套活動的下潭尾紅樹林公園海洋文化嘉年華,也將同步在此開啟。
  • 國際海洋周各活動11月20日起陸續啟動 45項活動市民可參與
    一、下潭尾海洋文化嘉年華  以「同護紅樹林共築生態美」為主題的下潭尾海洋文化嘉年華系列活動將於廈門下潭尾紅樹林公園舉行。活動將以「公園展示館」 「紅樹林植物館」等四大主題展館11月21日開館為契機,開展「紅樹林與海洋保護」百人研學團、「紅樹林生態暢想」觀鳥寫生、「紅樹苗」認養計劃等一系列互動性強、體驗度高的紅樹林科普教育活動與海洋保護行動,讓人們深入了解身邊的紅樹林。  二、「藍色夢想」系列藝術展  11月7日,該展已在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正式對外開放。
  • 金堂縣三星生態溼地公園明年6月底建成投用
    來源:成都日報 目前金堂縣三星生態溼地公園建設正加快推進,預計今年底湖區基本成型,明年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施工現場,施工方相關負責人劉松俊表示,自今年4月開工以來, 金堂縣三星生態溼地公園的建設一直頗受市民關注。目前工程進展順利,各景觀節點有序推進,核心湖區正加緊進行湖區開挖和土方作業。預計今年年底實現湖區成型,明年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
    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紅樹林延綿4.5公裡長。受訪者供圖變化:「海上森林」的消失與回歸10月底,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內遊客不多。與其他海濱公園不同,這裡沒法一眼看到大海,「海上森林」自成一景。大片大片的紅樹林沿著海岸線蔓延,招潮蟹在淺泥灘裡鑽洞,不時能聽到水鳥在鬱鬱蔥蔥的樹林裡撲騰的聲音。
  • 紅樹林保護修復提速,再造「海上森林」有多難?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受訪者供圖潮漲時沒進海裡,潮退時浮出水面——長在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紅樹林,是一種奇特的生態系統。「海岸衛士」「海洋綠肺」「海上森林」……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能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還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也因此擁有許多譽名。
  • 【美麗北海生態行】「海上森林」 紅樹林擦亮北海生態、科普、休閒...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11月25日,「美麗北海生態行·網絡媒體看北海」採訪團一行第八站走進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遊區,探訪紅樹林的保護情況。
  • 原創組圖|綠動海口江東:道孟河溼地公園、三江紅樹林溼地生態工程...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4日消息(記者 汪承賢)12月14日,記者走訪海口江東新區生態綠化升級改造工程了解到,目前,三江紅樹林改造基本完工,增加了1950畝紅樹林;芙蓉河、道孟河溼地公園建設也在有序推進。
  • 2020ASLA綜合設計榮譽獎詳解: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
    2015年,三亞市政府決定將防洪堤內的荒地改造成紅樹林生態公園。經過三年的設計和改造,荒蕪的土地成功地被修復成鬱鬱蔥蔥的紅樹林公園。在這裡,自然和人們和諧地共享著海潮與淡水的交融。基於風和水的生態設計策略以指狀相扣的交錯生態帶的形態得以實現,建成後的環境加快了紅樹林恢復的自然過程,經驗證,這種紅樹林修複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廣。
  • 紅樹林公園大量蠓蟲叮咬遊人 管理部門:化學消殺會破壞生態
    晶報訊(記者 譚笑) 前日,一則「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蟲患嚴重 遊人被叮咬受傷」的消息引起深圳市民的關注。為讓更多的市民了解蠓蟲的來源及做好防護工作,昨天上午,福田區環水局組織深圳市紅樹林管理機構及生態專家,召開媒體見面會,就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蟲患問題向廣大市民作進一步說明。
  • 中國最北紅樹林能把賓館泔水糞水變成清水
    ,明年開始,這些長在灘涂上的精靈將不僅僅是供人觀賞的物種,還將成為浙江生態海岸線的主角。11月13日,溫州樂清市雁蕩山海上樂園與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籤訂了海洋生態保護緊密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開展紅樹林種植、海水循環淨化、賓館立體水產養殖等項目的研究與利用,促進樂清灣「海上牧場」的保護。
  • 海口東寨港溼地生態修復工程完工
    這是12月23日在海口三江紅樹林省級溼地公園拍攝的栽種好的紅樹林(無人機照片)。近日,記者從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東寨港溼地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已經完工。12月23日,一隻翠鳥在海口三江紅樹林省級溼地公園的紅樹林休息。近日,記者從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東寨港溼地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已經完工。
  • 惠州10年間投資12億種植紅樹林,86公里海岸線迎蝶變
    「整治後,水漲水退明顯有了差異,以前水流不動,蠔受水汙染的影響,長得慢,現在蠔肥得快長得好。」當地養殖戶無不感慨。如今,取代考洲洋「無度、無序、無償」水產增養殖業的,正是與新生紅樹林相鄰遙望的「三有」生態養殖、現代農業。
  • 天津保護海洋生態推進海岸線生態修復 打造親水濱水看水生態環境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活動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昨天組織開展的「讓我們乘風破浪再出發」——守護最美海岸線沿海行主題活動中獲悉,今年以來,本市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生態修復理念,積極推進天津153公里海岸線生態修復,打造親水、濱水、看水的生態環境,讓人們享受到大海之美。「公園去年底完工後,我們帶孩子過來遛彎,近距離親海、看海,挺愜意的。」
  • 銅陵西湖溼地現代農業生態休閒園項目計劃月底完工
    中安在線訊 據銅陵日報報導, 6月10日傍晚,西湖溼地現代農業生態休閒園項目現場,湖邊的晚風夾著水汽送來絲絲清涼,水上森林景觀區域,筆直的默栩杉樹梢在風中輕搖,秀麗挺拔的身姿像她的名字一樣美。在全體施工人員的努力下,一座兼具山、水、園、林、田間風光的現代生態農業環湖公園掀開了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