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裴樹文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合作,對泥河灣盆地飛梁遺址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Plos One上,並就盆地內考古材料所揭示的早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和生存行為進行解讀。
泥河灣盆地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部邊緣,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帶,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學術界所關注,被譽為「東方的奧杜威峽谷」。然而,人類在早更新世不同時段活動的遺址成因、技術特點、生存行為以及對環境的適應等學術問題尚有待系統揭示。
近年來,裴樹文等在該區域進行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對多個地點的材料進行梳理和解讀,獲得了一批來自原生地層的考古材料和相關原始數據。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謝飛發現飛梁遺址,1990年、1996年進行系統發掘,處在早期人類在泥河灣盆地活動的密集分布區,3000餘件石製品和動物化石出土於下更新統泥河灣河湖相地層內。古地磁年代測定表明,古人類在該遺址活動的時間為距今120萬年前。飛梁遺址的遺物埋藏於湖濱相粉砂和黏土層內,石製品和動物化石表面新鮮,是揭示早期人類遺址成因和石器技術的難得材料。
研究人員採用國際常用的早期人類活動遺址成因研究手段,對出土石製品類型組合與外表磨蝕狀況、廢片大小的區間分布、石製品空間聚集特點、拼合標本空間分析等指標,結合遺址地層的粒度分析,對飛梁遺址T1、T2、T3和TOK等探方進行系統研究。結果顯示,古人類活動於泥河灣古湖的邊緣,石製品製作完成後原地埋藏,和動物化石一起經歷了湖濱片流改造,其改造程度微弱,石製品技術組合是揭示古人類石器技術特點的理想材料。
對於原生地層出土的石製品與古人類適應策略,研究人員採用西方技術類型學研究體系,對原料利用、石製品類型及個體大小、剝片模式、廢片類型與技術以及修理策略等相關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古人類因地制宜獲取遺址周邊震旦系的燧石和白雲巖、侏羅系的火山巖等石質資源進行剝片和加工石器,剝片類產品均屬於早期人類的奧杜威工業(Oldowan)石核或石核工具類型,各種類型的廢片顯示原始的技術指標,剝片體系和產品技術指標變異均處在人類最早的石器技術範圍內。同泥河灣盆地多個同時期古人類活動遺址的石器技術相比,飛梁遺址同樣存在早期人類對優質燧石原料的青睞和精緻加工,但修理技術相對簡單、缺乏對稱性和定型標本。綜合來看,該遺址的石器工業特點可界定為中國(東亞)似奧杜威(Oldowan-like)工業或者mode1技術傳統(石核-石片工業體系)。
鑑於泥河灣盆地在東亞早期人類演化和生存行為領域的重要性,研究人員從遺址埋藏特點、古人類活動範圍、技術策略與行為等多個方面,對盆地內目前發現和報導的10多處百萬年前的遺址進行梳理和評價。與東亞部分地區石製品保存於河流階地、洞穴和山間盆地等高能量沉積環境相比,泥河灣盆地早期人類活動於古湖邊緣,地層序列記錄自上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的連續記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均保存在細砂、粉砂和黏土等低能量的沉積體系內,是研究早期人類演化和生存行為的理想區域。與石製品伴生的泥河灣動物群顯示華北溫帶開闊的稀樹草原或荒漠草原環境,石器技術特點與奧杜威峽谷(Olduvai Gorge)等東非多個區域早期人類最早的Oldowan工業類型相似,是古人類對泥河灣盆地生態環境和石質資源適應的結果。
該項研究表明,泥河灣盆地不僅在揭示東亞早更新世人類演化與東西方技術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同時對廣泛分布於東亞多個河湖相盆地內早期人類活動遺址成因和石器工業特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等的資助。
論文銜接
圖1.飛梁遺址不同探方標本分布特點(裴樹文供圖)
圖2.飛梁遺址出土部分動物化石及砍砸痕跡 (裴樹文供圖)
圖3.飛梁遺址石製品拼合空間分析圖(裴樹文供圖)
圖4.飛梁遺址出土的部分石核(裴樹文供圖)
圖5.飛梁遺址出土的部分石片(裴樹文供圖)
圖6.飛梁遺址出土的部分石器(裴樹文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