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灣古人類活動最新研究:百萬年前石器製作錘擊為主砸擊為輔

2020-11-23 中國網

泥河灣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遺址分布。裴樹文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中國和西班牙科研團隊最新合作研究表明,泥河灣古人類百萬年前為適應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石器製作技術總體上以錘擊法為主、砸擊法為輔。

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期刊《考古與人類科學》發表。

實驗過程與實驗中所用石料的前後狀態對比(馬東東 供圖)。

裴樹文研究員介紹說,為探究泥河灣盆地岑家灣臺地周圍燧石原料在砸擊法石器上的表現特徵,聯合研究團隊在該區域採集石料,進行砸擊法與錘擊法石器實驗,並同遺址出土標本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砸擊法石核是最具辨識度的產品,經過砸擊法利用的石核較容易產生兩極特徵,並且具有明顯的砸痕,這些典型特徵使其能夠與錘擊法石核相區別。同時,實驗研究顯示,具有可靠鑑定特徵的石片只佔砸擊法石片總數的20%左右,大部分砸擊法石片與錘擊法石片無法區別。

砸擊法是早期人類石器技術的基本方法,多數學者認為該技術是一種比較浪費原料的剝片技術。針對泥河灣盆地燧石原料的實驗研究中,聯合研究團隊認為,砸擊法產生的石片與廢片和錘擊法相比在數量上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因此之前的觀點在該地區並不適用。對於泥河灣地區岑家灣臺地的燧石原料來講,在經濟學上,錘擊法技術比砸擊法技術具有一定的效率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並不顯著。

實驗中產生的砸擊法石核(馬東東 供圖)。

聯合研究團隊進一步討論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遺址中砸擊法技術的具體表現特徵指出,總體來講,早更新世遺址以錘擊法剝片為主,砸擊法作為補充角色。錘擊法因其較強的控制性和一定的效率優勢,在泥河灣盆地百萬年前的遺址中佔據主要地位。砸擊法的使用並非為了對當地原料的強化利用,而是作為錘擊法技術的補充,處理原料在剝片過程中錘擊法不易處理的問題。因此,砸擊法剝片技術更多的是古人類對當地資源與環境的一種適應策略,而非文化標誌。

實驗中產生的砸擊法石片(馬東東 供圖)。

裴樹文表示,最新研究成果為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遺址中砸擊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視角,後續可通過在中國其他地區針對當地原料進行相關實驗研究,以更加客觀理解砸擊法產品的特徵及其在古人類對當地資源與環境適應中所扮演的角色。(完)

相關焦點

  • 泥河灣古人類活動最新研究:百萬年前石器製作錘擊為主砸擊為輔
    中國和西班牙科研團隊最新合作研究表明,泥河灣古人類百萬年前為適應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石器製作技術總體上以錘擊法為主、砸擊法為輔。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期刊《考古與人類科學》發表。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
    近日,《考古與人類科學》(Arch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百萬年前古人類對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技術適應行為。
  • 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新聞—科學網
    (裴樹文 供圖) 近日,《考古與人類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百萬年前古人類對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技術適應行為。
  • 《考古與人類科學》: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
    :近日,國際專業期刊《考古與人類科學》(Arch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百萬年前古人類對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技術適應行為。
  • 百萬年前的「利刃」 是砸出來的還是錘出來的
    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被譽為「東方的奧杜威峽谷」。然而,區域內燧石原料節理髮育、質量較差的特點,制約了對砸擊法技術產品的鑑別和古人類技術策略的解讀。
  • 百萬年前的「利刃」,是砸出來的還是錘出來的
    馬東東供圖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泥河灣盆地是早期人類擴散至東北亞最早且最集中證據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被譽為「東方的奧杜威峽谷」。然而,區域內燧石原料節理髮育、質量較差的特點,制約了對砸擊法技術產品的鑑別和古人類技術策略的解讀。
  • 古脊椎所等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遺址成因與生存行為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裴樹文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合作,對泥河灣盆地飛梁遺址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Plos One上,並就盆地內考古材料所揭示的早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址成因和生存行為進行解讀。
  • 泥河灣遺址人類起源或超200萬年 現人工石器(圖)
    ——新聞緣起——  泥河灣考古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河北的泥河灣遺址群可能是除非洲以外另一個人類老家,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日前,河北省文物局介紹,自去年6月「東方人類探源工程」啟動以來,課題組在探索早期人類活動、泥河灣古人類地質環境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今日科技話題:仿生新材料、嫦娥四號、石器實驗、鉑合金催化劑、外太空並非漆黑一片、基因編輯療法
    ——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號3石器實驗揭示百萬年前泥河灣古人類砸擊技術特徵近日,《考古與人類科學》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樹文研究團隊聯合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歷史研究所,對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砸擊法剝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百萬年前古人類對當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技術適應行為。
  • 泥河灣盆地馬圈溝遺址取得新發現
    原標題:泥河灣盆地馬圈溝遺址取得新發現   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的泥河灣盆地又有考古新發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泥河灣馬圈溝遺址考古隊項目負責人王法崗18日透露,他們在泥河灣盆地內層位最低、時代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馬圈溝遺址內發現石製品792件、動物化石1573件。石製品特點鮮明,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可能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的第一次石器技術革命,為認識中國北方早更新世石器技術具有重要價值。此次發掘進一步完善了早更新世古人類演化的文化序列。
  • 泥河灣發現1.6萬年前石英砂巖裝飾品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王雪威 通訊員田建輝、孫永春)筆者從陽原縣委宣傳部獲悉,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的泥河灣盆地考古又有新發現,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距今約1.6萬年的馬鞍山遺址發現了古人類使用石英砂巖製作的串珠裝飾品,這為研究中國北方宗教起源、美學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
  • 河北啟動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
    、地質及環境背景研究」項目在河北陽原縣正式啟動。據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泥河灣研究中心主任謝飛介紹,這個項目為東方人類探源工程的基礎研究課題,主要從古人類文化遺址、遺物分析、研究人類及其文化的起源、演化過程。項目具體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擔,河北師範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合作研究。
  • 找尋最早中國古人類的活動蹤跡
    相較而言,古人類的種群數量比較小,留下的化石遺骸也很少,但只要找到了,一根手指骨也可以證明其存在。然而,到了石器時代(至少330萬年前),人們開始人為地將天然石頭加工製作成石器,那麼,這些人工製品的發現也可以證明古人類存在過。   到目前為止,非洲以外發現的比較公認的最早古人類是位於格魯吉亞的德馬尼西人。
  • 國家文物局組織對對泥河灣盆地2020年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進行現場...
    近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對泥河灣盆地2020年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進行現場檢查評估。專家們對泥河灣的考古發掘工作給與了充分肯定:泥河灣盆地古人類文化遺存豐富多彩,現階段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中學術研究目地確立,考古發掘清除及時,記錄規範系統,承繼持續了優秀傳統模式,新的智能化技術性方案也在整體規劃執行,技術方法一直處在學界前端。另外,專家明確提出一些指導意見。
  • 這才是最早的古人類,據說比元謀人還要早30多萬年!
    現在的社會是真發達,很多人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一件一件發掘出來,這不看不知道一看還真嚇一跳,沒學問真可怕,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是在歷史上地球上出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可以說不論是古人的最早存在還是考古人員的發現,都要比元謀人要早,下面我們就來談一下這個比元謀人還早的人類吧,這個人類就是巫山人
  • 探秘「第四紀地質層」,告訴你為什麼陽原泥河灣如此重要!
    在這個約有9000多平方千米的古湖泊遺址地,經過中外古人類,古地質學家們的勘探,從這個冀北的小山村裡發掘出第四紀地質層,因此命名的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古湖、泥河灣層、泥河灣動植物群聞名世界第四紀這個名稱最早是義大利地質學家喬萬尼·阿爾杜伊諾(Giovanni Arduino)於1759年研究波河河谷沉積情況時提出的。1829年,法國地質學家儒勒·迪斯努瓦耶(Jules Desnoyers)引用了這個定義。
  • 中國古人類起源於非洲?
    [摘要]世界公認最早有人類活動並利用石頭製造工具的地方在非洲,距今有260萬年。因此,國際學術界普遍猜測——中國古人類最早也來自非洲。早在1984年,中國古人類研究專家黃萬波等,就發現了位於我市巫山縣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並在此後的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巫山人」下頜骨化石等,龍骨坡也被譽為「東亞人類搖籃」。此次,魏光飈的最新研究表明,龍骨坡遺址中含「巫山人」化石地層的地質時代為距今214萬年前,比之前204萬年的結論提前了10萬年。為何提前了10萬年?參考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