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0-12-04 中國網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我國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精確確定了取自南黃海中部NHH01鑽孔巖心的底界年齡,建立了該區的年代地層年齡框架。

海洋一所項目負責人石學法告訴中國海洋報記者,在「908專項」課題的資助下,兩個團隊合作對南黃海中部獲取的長達125.64米的NHH01孔巖心開展了系統的巖石磁學、古地磁學和沉積學研究。通過4年多的精心研究,綜合對比磁學和沉積學指標,最終將該孔69米處的年齡確定為78萬年,鑽孔底界年齡確定為110萬年。

他表示,這是黃海迄今為止已報導的第四紀以來年代解析度最高、巖心年代最老的鑽孔,不僅為南黃海地區進行精確的地層對比劃分、古氣候古環境演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學標尺,也為陸架區的古地磁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研究團隊將根據所建立的新的時間標尺,重建黃海地區100萬年以來的沉積環境和古氣候演化歷史。

據悉,陸架沉積物對於恢復海陸相互作用、海平面變化、環境氣候變化以及區域構造演化歷史等具有重要意義。過去,關於黃海地區長時間尺度沉積物年齡的研究存在明顯不足,缺乏可靠的年代學框架,嚴重製約了黃海第四紀環境演變的研究。此次在黃海第四紀沉積年代學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改變了30年來人們對黃海第四紀沉積地層年齡框架的認識,這是「908專項」繼勃海第四紀沉積地層年齡框架研究取得突破後的又一重要成果。(記者 趙建東)

相關焦點

  • 新版《中國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發布
    這是對本世紀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進展的一次綜合性整理和總結,專輯中發布的中國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可為全球或區域地層深化研究、各省區開展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工作,以及在相對精準的時間尺度上開展生物演化研究提供參考。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不斷前進。
  • 最新版中國綜合地層時間框架正式發布—新聞—科學網
    這是對本世紀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進展的一次綜合性整理和總結,專輯中發布的中國高精度綜合地層框架,無論是對全球或區域地層的深化研究,還是各省區開展大比例尺地質填圖工作,以及在相對精準的時間尺度上開展生物演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建國以來,中國地層學研究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
  • Geological Journal: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
    吳亞生等-GJ: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我國多個沉積盆地深部寒武系以白雲巖為主,且缺失可用於地層對比的化石信息,因此如何對這些白雲巖地層進行年代地層劃分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通過對各個剖面的變化型的地層化石分析,確定了每一個變化型代表的地質年代,從而建立了一個由10個變化型組成的寒武紀碳同位素地層標準曲線(圖2),簡稱變化型曲線。利用這一曲線,首次實現了對塔裡木盆地寒武紀臺地區白雲巖地層的階一級精細年代地層劃分。此外,他們利用這一曲線對前人文章中的地層劃分錯誤進行了修正。
  • Geological Journal: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
    吳亞生等-GJ: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我國多個沉積盆地深部寒武系以白雲巖為主,且缺失可用於地層對比的化石信息,因此如何對這些白雲巖地層進行年代地層劃分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新疆柯坪的蓬萊壩發育了一條完整的近千米的寒武系白雲巖剖面,前人曾對這條剖面開展了大量的地層學研究,由於中上統數百米地層不含化石,此前一直無法進行階一級的精細年代地層劃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吳亞生副研究員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石油塔裡木油田公司、美國蒙特克萊爾大學的專家合作,對蓬萊壩剖面495個樣品開展了碳同位素研究,獲得了一條高質量的碳同位素曲線(圖1)。
  • 中國科學家發現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方法 助力破解地層年代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對雲南古老地層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對比序列,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火山灰的有效指標,幫助破解地層年代。科研團隊首次全面系統地從巖石磁學角度,對比研究雲南距今35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地層中的火山巖、火山凝灰巖和沉積巖,使用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鑑定火山灰的方法,所需樣品前處理簡單、測試快速,可助力解決「卡脖子」的地層年代學問題,為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構造和古環境演化等研究的年代學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 中國科學家發現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視角 助力破解地層年代
    青藏高原所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對雲南古老地層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對比序列,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火山灰的有效指標,幫助破解地層年代。
  • 探秘「第四紀地質層」,告訴你為什麼陽原泥河灣如此重要!
    那麼,第四紀地質層究竟是什麼?第四紀這個名稱最早是義大利地質學家喬萬尼·阿爾杜伊諾(Giovanni Arduino)於1759年研究波河河谷沉積情況時提出的。1829年,法國地質學家儒勒·迪斯努瓦耶(Jules Desnoyers)引用了這個定義。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院士王成善、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研人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至2100萬年前以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廣州地化所提出整合的東亞全新世火山灰地層框架
    正確理解氣候突變事件的時空差異和驅動機制,需要對高解析度古氣候記錄建立精確的年代學控制。目前東亞高解析度湖泊記錄的定年主要依靠14C法,但該方法在萬年時間尺度存在百年的定年誤差,因而難以制約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東亞廣泛存在的火山灰等時標誌層,是古氣候記錄精確定年和時間同步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利用火山灰關聯古記錄前,需要建立細緻的區域火山灰地層框架。
  • 地質年代劃分
    一、地質年代定義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
  • 我國水合物、鋰等新能源礦產勘查取得系列新突破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記者王立彬)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15日說,為應對新能源產業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我國水合物、鋰等新能源礦產及油頁巖等非常規能源礦產勘查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汪民在2011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說,通過新一輪全國國土資源大調查,我國新能源資源調查評價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 周尚哲:第四紀冰凍圈,全球變化長尺度研究
    因此,第四紀冰凍圈科學除了研究冰川、凍土、積雪等冰凍圈核心要素在第四紀期間的變化之外,凡反映冰凍圈變化的物理、化學、生物的各種沉積記錄與機理研究,以及與冰凍圈演變有因果關聯的其他天文、地質的研究也必然包括在內,這是冰凍圈滲透於其他四大圈層(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跨學科性質及長時間尺度所決定的。
  •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
    他在地質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與安特生一起從事過「仰韶文化」的考古研究;在甘肅武威最早發現中國的早石炭世地層;在西北最早發現大批爬行動物化石。他是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從事地質教育60多年,培育了幾代地質人才。  袁復禮,河北省徐水縣人,祖輩為官宦人家,父親曾中過秀才。祖母彭氏出身於蘇州名門世家,讀過私塾,為供幾個孫子上學,她先後到天津師範學校和奉天師範學校教書。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 新發現!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新發現!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新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
    地質學上,為了研究我的地質歷史,從我誕生直到現代劃分了一系列的時間單位,以便於進行對我和生物演化的表述,這就是地質年代。志留紀:距今4.438-4.192億年,最早研究該時代的地層出露於威爾斯邊境,這裡生活過一個叫「志留」的不列顛部族,因此被命名。泥盆紀:距今4.192-3.589億年,最早研究該時代的地層出露於英格蘭的泥盆郡,因此被命名。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名稱的由來
    地質學上,為了研究我的地質歷史,從我誕生直到現代劃分了一系列的時間單位,以便於進行對我和生物演化的表述,這就是地質年代。例如,大家都知道「侏羅紀」時期恐龍是地球上的主宰;地球上的生命大爆發出現在「寒武紀」;人類生活在「新生代」,而「第四紀」的冰期卻給人類的生存發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但是這些名稱的來源是什麼,你,知道嗎?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
    地質學家們根據我身體表面留下的蛛絲馬跡(地質遺蹟),通過全球性的、系統性的對比研究,把我46億年的地質歷史劃分為「宇和宙」,「界和代」,「系和紀」,「統和世」。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 也就是說,將地球的歷史 按地質年代劃分為:宙-代-紀-世(時間軸)。按年代地層劃分為:宇-界-系-統(地層軸)。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
    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也就是說,將地球的歷史按地質年代劃分為:宙-代-紀-世(時間軸)。按年代地層劃分為:宇-界-系-統(地層軸)。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經過持續十多年的研究,方小敏團隊對倫坡拉盆地北部達玉山山前近2000米的新生代地層剖面進行了系統的古地磁年代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