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方法 助力破解地層年代

2020-12-05 青瞳視角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對雲南古老地層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對比序列,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火山灰的有效指標,幫助破解地層年代。

科研團隊首次全面系統地從巖石磁學角度,對比研究雲南距今35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地層中的火山巖、火山凝灰巖和沉積巖,使用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鑑定火山灰的方法,所需樣品前處理簡單、測試快速,可助力解決「卡脖子」的地層年代學問題,為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構造和古環境演化等研究的年代學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這一重要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獲專業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固體地球》發表。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顏茂都研究員表示,火山噴發是地球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之一,但火山灰是「診斷」地球地質歷史時期古老地層絕對年齡的最佳材料之一,而地層的絕對年齡又是破譯地球系統演化的關鍵密碼。

火山灰由火山噴發的微小碎屑顆粒組成,顆粒極細的火山灰顆粒可小於125微米,與細顆粒碎屑沉積物形態特徵相近。因此,僅有小部分由大量火山灰固結形成的火山凝灰巖可在野外觀察中識別出,大部分沉積地層中所含的火山灰難以憑肉眼直接鑑定。

如何捕捉古老地層中的火山灰信號?科學家們帶著野外採集的疑似火山灰樣品走進實驗室,試圖通過火山玻璃進行識別。火山玻璃是火山噴發出的碎屑產物之一,是迅速冷卻尚未結晶的一種玻璃質固體顆粒,但火山玻璃的提取和鑑定實驗耗時長且價格昂貴,不適合廣泛推廣。而火山噴發物質含有大量磁性礦物,它們常以填隙物或包裹體的形式存在於火山灰中,不易被環境破壞,與普通碎屑沉積巖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可以考慮利用快捷便宜的巖石磁學方法去識別火山灰。

究竟哪種巖石磁參數捕捉火山灰最靈敏、有效呢?顏茂都及合作者自2013年起多次赴雲南劍川和曲靖考察。在雲南省曲靖市霑益縣,科研團隊發現始新世河流與湖泊成因的沉積地層,其中含有厚度多達3米的灰白色厚層火山凝灰巖。在劍川縣的雙河煤礦附近發育的同期河湖相沉積地層中,也含有多層火山巖。經過詳細調研、討論和採樣,科研團隊決定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的對比序列,尋找可以識別地層中火山灰的最靈敏和有效的巖石磁學參數。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生申苗苗表示,團隊對序列三類樣品從磁性礦物的種類、含量和粒徑三個方面開展系統的巖石磁學參數對比研究,並結合巖相學、地球化學等方法,探究火山灰區別於沉積巖最顯著的巖石磁學特徵。研究發現,前述三方面相關的大量磁學參數中,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顯示火山巖和火山凝灰巖含大量的超細磁性礦物,而大多數沉積巖則缺乏這一特徵。因此,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以作為捕捉雲南地區火山灰的有效指標。該指標所需樣品前處理簡單、測試快速,相比於利用火山玻璃的鑑別方法,可大幅提高實驗室識別火山灰效率。

科學家表示,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鑑定火山灰這一新方法的研究成果,可為雲南乃至其他地區地質歷史時期古老地層的火山灰年代學研究提供必要的巖石磁學支撐,對深入認識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構造和印度季風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也具有重要意義。

文/記者 孫自法

編輯/董偉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視角 助力破解地層年代
    青藏高原所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對雲南古老地層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對比序列,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火山灰的有效指標,幫助破解地層年代。
  • 捕捉火山灰——巖石磁學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視角
    火山灰由火山噴發的微小碎屑顆粒組成,顆粒極細的火山灰顆粒可小於125 微米,與細顆粒碎屑沉積物形態特徵相近。因此,僅有小部分由大量火山灰固結形成的火山凝灰巖可在野外觀察中識別出,而大部分沉積地層中所含的火山灰難以憑肉眼直接鑑定。 如何捕捉古老地層中的火山灰信號?
  • 我科學家發現 捕捉古老地層火山灰新方法
    【來源:科技日報】捕捉到古老地層中的火山灰信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的對比序列,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發現,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雲南地區火山灰的有效指標。
  • 科學網—巖石磁學識別火山灰以診斷地層「年齡」
    「火山灰是『診斷』地球地質歷史時期古老地層絕對年齡的最佳材料之一,而地層的絕對年齡又是破譯地球系統演化的關鍵密碼。」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顏茂都告訴《中國科學報》。 已有研究表明,由於缺乏火山巖的放射性同位素年代限定,近年來青藏高原內外許多新生代地層的年代出現了爭議,阻礙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構造和古氣候演化的認識。
  • 科學家發現測定地球古老地層年齡有效「標尺」—新聞—科學網
    「但火山灰是『診斷』地球地質歷史時期古老地層絕對年齡的最佳材料之一,而地層的絕對年齡又是破譯地球系統演化的關鍵密碼。」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顏茂都研究員告訴記者。 火山灰由火山噴發的微小碎屑顆粒組成,顆粒極細的火山灰顆粒可小於125 微米,與細顆粒碎屑沉積物形態特徵相近。
  • 廣州地化所提出整合的東亞全新世火山灰地層框架
    正確理解氣候突變事件的時空差異和驅動機制,需要對高解析度古氣候記錄建立精確的年代學控制。目前東亞高解析度湖泊記錄的定年主要依靠14C法,但該方法在萬年時間尺度存在百年的定年誤差,因而難以制約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東亞廣泛存在的火山灰等時標誌層,是古氣候記錄精確定年和時間同步的有力工具。然而,在利用火山灰關聯古記錄前,需要建立細緻的區域火山灰地層框架。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院士王成善、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研人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至2100萬年前以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新發現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在倫坡拉盆地,研究人員發現了大量熱帶棕櫚、樟樹和攀鱸魚、水蜘蛛等化石和多層古土壤及火山灰,這些資料詳細記錄了青藏高原中南部隆起和氣候環境變化歷史。
  • Geological Journal: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
    吳亞生等-GJ: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我國多個沉積盆地深部寒武系以白雲巖為主,且缺失可用於地層對比的化石信息,因此如何對這些白雲巖地層進行年代地層劃分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與難點。然而,用碳同位素的突變事件,即顯著的增大或減小事件,作為地層劃分和對比的依據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碳同位素漂移的幅度易受成巖作用改變從而變得不明顯,此外,漂移之間的地層無法劃分。新疆柯坪的蓬萊壩發育了一條完整的近千米的寒武系白雲巖剖面,前人曾對這條剖面開展了大量的地層學研究,由於中上統數百米地層不含化石,此前一直無法進行階一級的精細年代地層劃分。
  • Geological Journal: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
    吳亞生等-GJ: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我國多個沉積盆地深部寒武系以白雲巖為主,且缺失可用於地層對比的化石信息,因此如何對這些白雲巖地層進行年代地層劃分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2006),其中的3個事件(BACE、ROECE、SPICE)被廣泛用於全球地層對比。然而,用碳同位素的突變事件,即顯著的增大或減小事件,作為地層劃分和對比的依據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碳同位素漂移的幅度易受成巖作用改變從而變得不明顯,此外,漂移之間的地層無法劃分。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彭韻佳、董瑞豐)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年到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到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測定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 通訊員劉曉倩)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人,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王成善等國內外合作者,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至2150萬年前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將該區域古高度修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4500米。
  • 新發現!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新發現!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新發現!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到現代高度的歷史比國際主流看法要晚。 12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他們測定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萬年至2100萬年前才可能達到3500米至4500米。
  • 奧陶系灰巖地層記錄了L群球粒隕石母體,現已將裂解年齡精確限定
    灰巖中火山灰來源鋯石值得慶幸的是,地質學家在中奧陶統灰巖的特定層位發現了超量的L群球粒隕石物質,並證實與母體小行星裂解事件有關(Schmitz et al., 2001, 2003)。此外,前人雖嘗試通過牙形石和火山灰來源鋯石(圖2)進行研究,但由於單層位鋯石定年和生物地層定年方法的局限性,L群母體裂解精確年齡仍未得到可靠限定。
  • 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取得新突破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我國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精確確定了取自南黃海中部NHH01鑽孔巖心的底界年齡,建立了該區的年代地層年齡框架。他表示,這是黃海迄今為止已報導的第四紀以來年代解析度最高、巖心年代最老的鑽孔,不僅為南黃海地區進行精確的地層對比劃分、古氣候古環境演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學標尺,也為陸架區的古地磁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研究團隊將根據所建立的新的時間標尺,重建黃海地區100萬年以來的沉積環境和古氣候演化歷史。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中國日報12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12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
  • 早元古宙巖石的地層和地質年代
    早元古宙巖石的地層和地質年代早元古宙(中前寒武紀)巖石的地層和地質年代學的不同方面的討論是在W.R.範施馬斯等人的領導下進行的。範施馬斯指出,年齡(銣-鍶法)為21億年的尼皮新輝綠巖從底到頂侵入了休倫群,而且是在巖層褶皺期侵入的。
  • 地層中存在這種元素,進一步說明恐龍毀滅真相,它們遭遇了什麼?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這次大災難不僅導致了恐龍的滅絕,還導致了地球上將近八成以上的生物滅絕,因此也被人類定義為地球歷史上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為什麼「小行星撞擊說」受到廣泛的認同呢?原因是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在地球上多個地方都發現了同一時期地球上發生劇烈變化的痕跡,例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地下的巨型隕石坑。
  • 地層壓力與計算方法
    平衡鑽井是很難做到的,一般情況下是使井底壓力稍大於地層壓力,保持最小的井底正壓差,這種在井底壓力稍大於地層壓力條件下的鑽井過程為近平衡鑽井,近平衡鑽井有以下優點:避免堵塞油氣縫隙,有利於發現與保護油氣層。提高機械鑽速。防止粘附卡鑽。防止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