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logical Journal: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

2020-09-09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吳亞生等-GJ: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

我國多個沉積盆地深部寒武系以白雲巖為主,且缺失可用於地層對比的化石信息,因此如何對這些白雲巖地層進行年代地層劃分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大量的寒武紀碳同位素研究,以建立碳同位素地層學方法,揭示碳同位素演化的重要地質事件。較典型的工作是朱茂炎等綜合他本人和其他學者的工作,在寒武系定義了10個碳同位素漂移事件(Zhu et al., 2006),其中的3個事件(BACE、ROECE、SPICE)被廣泛用於全球地層對比。然而,用碳同位素的突變事件,即顯著的增大或減小事件,作為地層劃分和對比的依據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碳同位素漂移的幅度易受成巖作用改變從而變得不明顯,此外,漂移之間的地層無法劃分。

新疆柯坪的蓬萊壩發育了一條完整的近千米的寒武系白雲巖剖面,前人曾對這條剖面開展了大量的地層學研究,由於中上統數百米地層不含化石,此前一直無法進行階一級的精細年代地層劃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吳亞生副研究員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石油塔裡木油田公司、美國蒙特克萊爾大學的專家合作,對蓬萊壩剖面495個樣品開展了碳同位素研究,獲得了一條高質量的碳同位素曲線(圖1)。該曲線有2個明顯的負漂移(BACE和ROECE)和一個不明顯的正漂移(SPICE),為確定塔裡木盆地寒武系底界等界線提供了重要依據。

他們將蓬萊壩剖面的曲線與前人已經發表的全球48個地點的寒武系碳同位素曲線進行對比後,發現整個寒武系的碳同位素曲線可以劃分為10個不同的變化型(patterns);一些變化型代表碳同位素快速增大或減少,另外一些變化型代表碳同位素緩慢增大或減少;每一個變化型在至少3個古板塊上出現,代表全球海水碳同位素變化特徵。通過對各個剖面的變化型的地層化石分析,確定了每一個變化型代表的地質年代,從而建立了一個由10個變化型組成的寒武紀碳同位素地層標準曲線(圖2),簡稱變化型曲線。利用這一曲線,首次實現了對塔裡木盆地寒武紀臺地區白雲巖地層的階一級精細年代地層劃分。此外,他們利用這一曲線對前人文章中的地層劃分錯誤進行了修正。

無論剖面是灰巖還是白雲巖,無論是否含有化石,這一曲線都可用於對寒武紀碳酸鹽巖地層進行連續的年代地層劃分和全球對比。該方法突破了傳統的漂移方法的局限性,對其它時代的地層學研究有示範意義,有望對化學地層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圖1 新疆柯坪肖爾布拉克寒武系剖面碳同位素曲線(菱形代表樣品層位)。左側的年代地層劃分是根據圖2的變化型曲線作出

圖2 (上)寒武系紐芬蘭統和第二統下部的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由3個變化型(Angularian, Dampingan, 和Boxian)組成,左側為與國際年代地層表的化石帶和年代地層單位階的關係;(下)寒武系第二統上部和苗嶺統、芙蓉統的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由7個變化型(Rabbitian等)組成,左側為與國際年代地層表的化石帶和年代地層單位階的關係

研究成果發表於Geological Journal。(Wu Y S, Wang W, Jiang H X, et al. Evolutionpatterns of seawater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during the Cambrian and their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J]. Geological Journal, 2020. DOI: 10.1002/gj.3957)

校對:覃華清

相關焦點

  • Geological Journal: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
    吳亞生等-GJ: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我國多個沉積盆地深部寒武系以白雲巖為主,且缺失可用於地層對比的化石信息,因此如何對這些白雲巖地層進行年代地層劃分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與難點。然而,用碳同位素的突變事件,即顯著的增大或減小事件,作為地層劃分和對比的依據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碳同位素漂移的幅度易受成巖作用改變從而變得不明顯,此外,漂移之間的地層無法劃分。新疆柯坪的蓬萊壩發育了一條完整的近千米的寒武系白雲巖剖面,前人曾對這條剖面開展了大量的地層學研究,由於中上統數百米地層不含化石,此前一直無法進行階一級的精細年代地層劃分。
  • 地質年代劃分
    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絕對地質年代)。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 最新版中國綜合地層時間框架正式發布—新聞—科學網
    從1959年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對中國各紀地層做了第一次系統總結之後,憑藉著開展全國性區域地質調查中的巖石和生物地層工作,中國地層學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此後,每隔約20年召開一次的全國性地層會議令中國地層學研究不斷邁向新臺階。1997年以來,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的11個階底界「金釘子」在中國的確立,更是讓中國地層學走向世界前列。
  • 讓碳同位素定年更精準
    儘管不能徹底平息爭論,但最近科學界對碳14測年法做的一次校正或許可以縮小誤差範圍。這條備受期待的新校正曲線(由一系列數據點構成,用於將測定的數值轉換成時間)被命名為IntCal20,是《放射性碳》(Radiocarbon)雜誌8月特刊的亮點。新曲線的數據量是2013年舊曲線的2倍左右。藉助這條新曲線,科學家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全世界很多歷史遺蹟、文物和事件發生的年代。
  • 新版《中國綜合地層和時間框架》發布
    1959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地層會議對中國各紀地層做了第一次系統總結,後續開展了全國性區域地質調查,其中的巖石和生物地層相關工作為中國地層學研究帶來了重要進展。此後,每隔約20年召開一次的全國性地層會議。1997年以來,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的11個階底界「金釘子」在中國確立,是讓中國地層學研究走向世界前列。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基礎。
  • 科學家繪製出更精準放射性碳定年曲線
    據外媒報導,得益於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展開的放射性碳定年重大重新校準工作後,人們對古代歷史的看法將變得更加清晰。這項為期7年的全球研究使用了來自各種來源的近1.5萬份樣本,並由此繪製出了全新的、更精確的校準曲線從而能夠更加精確地測定55000年前的物體年代。
  • 劃分地質年代的依據是什麼?
    一旦人類世確立,這將成為自全新世以來最年輕的一個地質時代,人類也將為地球史書書寫新的一頁。回顧地球46億年的歷史,已有無數的書寫者登上這個舞臺。當我們翻閱這本地球史書時,年代地層單位(空間)宇、界、系、統、階是史書的書頁;地質年代單位(時間)宙、代、紀、世、期是我們翻閱的時間,它們都是一一對應的;而全球年代地層單位界線剖面和點位(金釘子GSSP)則是區分兩個時代的頁碼。
  • 早元古宙巖石的地層和地質年代
    早元古宙巖石的地層和地質年代早元古宙(中前寒武紀)巖石的地層和地質年代學的不同方面的討論是在W.R.範施馬斯等人的領導下進行的。範施馬斯指出,年齡(銣-鍶法)為21億年的尼皮新輝綠巖從底到頂侵入了休倫群,而且是在巖層褶皺期侵入的。
  • 中國科學家發現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方法 助力破解地層年代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對雲南古老地層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對比序列,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火山灰的有效指標,幫助破解地層年代。科研團隊首次全面系統地從巖石磁學角度,對比研究雲南距今35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地層中的火山巖、火山凝灰巖和沉積巖,使用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鑑定火山灰的方法,所需樣品前處理簡單、測試快速,可助力解決「卡脖子」的地層年代學問題,為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構造和古環境演化等研究的年代學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 新型高靈敏度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
    低本底高靈敏度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對石榴子石Sm-Nd定年、隕石Sm-Nd年代學及地球化學、高度虧損超鎂鐵巖
  • 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新華社雪梨8月16日電(記者郭陽)如何知道幾萬年前生物化石較準確的年代?科學界經常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一個國際團隊最新報告說,他們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測年法的準確性。  放射性碳測年法利用碳14同位素的衰變程度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等樣品的年代。
  • 科研人員修訂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
    新華社雪梨8月16日電(記者郭陽)如何知道幾萬年前生物化石較準確的年代?科學界經常使用放射性碳測年法。一個國際團隊最新報告說,他們基於大量數據修訂了近5.5萬年的放射性碳測年法校準曲線,進一步提升了這種測年法的準確性。
  • 考古年代測定的利器:碳14
    在考古發掘中,即使未發現證明年代的文物,但考古學家仍然能準確斷定遺址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他們是用碳14來確定年代的。碳14是碳元素的同位素之一,主要由宇宙射線照射氮元素產生。宇宙射線與大氣作用產生宇宙射線中子,宇宙射線中子再與大氣中的氮14發生核反應生成碳14,最後碳14成為CO2進入生態系統的碳循環中。碳14會衰變成非放射性同位素氮14,其半衰期為5730年,也就是說1mol的碳14在5730年後會變成0.5mol的碳14和0.5mol的氮14。
  • 三疊紀、白堊紀、侏羅紀……地質年代到底是按什麼劃分的?
    在提到世界史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從地球形成到現在,被成了許多不同的地質年代。比如太古代、元古代、侏羅紀、白堊紀等等名稱。不過,這些地址年代是根據什麼劃分的呢? 既然被稱作地質年代,自然是從地質的角度來進行劃分的。
  • 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取得新突破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我國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精確確定了取自南黃海中部NHH01鑽孔巖心的底界年齡,建立了該區的年代地層年齡框架。他表示,這是黃海迄今為止已報導的第四紀以來年代解析度最高、巖心年代最老的鑽孔,不僅為南黃海地區進行精確的地層對比劃分、古氣候古環境演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學標尺,也為陸架區的古地磁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研究團隊將根據所建立的新的時間標尺,重建黃海地區100萬年以來的沉積環境和古氣候演化歷史。
  • 地質年代
    1、地層/地質事件相對年代的確定用於確定相對年代的幾個原理:原始水平原理3、同位素年代測定•當巖石或礦物形成時,放射性元素進入其中• 放射性元素(母體)衰變成非放射性元素(子體)•  其衰變速度是恆定的(可在實驗室測得
  • 研究建立測定稀土釹同位素比值新方法
    釹同位素在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地質年代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為準確獲得143Nd/144Nd同位素比值,傳統方法需要通過兩階段離子交換技術分離出純淨的釹,再採用熱電離質譜儀(TIMS)或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MC-ICP-MS)進行測試。首先,將溶解後的樣品溶液通過陽離子交換柱(AG50W-X8/12)去除基體,同時回收稀土元素(REEs)。然後,採用萃淋樹脂交換柱(P507/204 or LN)分離出純淨的Nd,再進行測試。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前人業已提出並應用的評價方法(直接法、間接法)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還沒有公認的有效解決方法。同位素分餾法作為地球化學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工具之一,為解決上述關鍵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途徑。 在頁巖氣開採和現場解析過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隨開採/解析時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同位素分餾現象。
  • 中國科學家發現鑑定古老地層火山灰新視角 助力破解地層年代
    青藏高原所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對雲南古老地層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構建「火山巖—火山凝灰巖—沉積巖」對比序列,低溫頻率磁化率參數可作為捕捉火山灰的有效指標,幫助破解地層年代。
  • 以中國命名並向國際推薦的地質年代——震旦紀
    震旦紀是前寒武紀晚期的一個紀,是在中國命名並向國際推薦的一個地質年代單位。開始於約8億年前,結束於約6億年前。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震旦系。由於古印度人稱中國為Cinisthana,在佛經中被譯為震旦,故名震旦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