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碳同位素定年更精準

2020-12-04 中國數字科技館

新曲線中添加的新數據主要來自古樹的年輪數據,其精度可達1年。圖片來源:斯特凡·丁澤(Stefan Dinse)

3500多年前,火山噴發吞沒了古希拉島(Thera),這片土地就是如今位於希臘的聖託裡尼島(Santorini)。噴出的火山灰和浮石籠罩著整個地中海,引發的海嘯甚至傳到了對面克裡特島的海岸上。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聖託裡尼島發現了一處被火山碎屑掩埋的米諾斯人定居點,多層房屋的牆壁上還裝飾著生動的壁畫。

在古希拉島發生的火山噴發是過去1萬年中最劇烈的一次,這也是地中海文明青銅時代中的重要時間節點。當然,在考古學中這也一直是一個重大的爭議點,為了確定具體的噴發時間,研究人員爭論了數十年。

儘管不能徹底平息爭論,但最近科學界對碳14測年法做的一次校正或許可以縮小誤差範圍。這條備受期待的新校正曲線(由一系列數據點構成,用於將測定的數值轉換成時間)被命名為IntCal20,是《放射性碳》(Radiocarbon)雜誌8月特刊的亮點。新曲線的數據量是2013年舊曲線的2倍左右。

藉助這條新曲線,科學家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全世界很多歷史遺蹟、文物和事件發生的年代。

「新校正曲線的數據量已經大幅增加,曲線每修正一次,我們就能更精確地測定年代,」英國牛津大學碳14測年法專家託馬斯·海厄姆(Thomas Higham,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說,「很多科學家都很期待這條新曲線,因為它不僅能讓定年更準確,還有助於揭示地球的運轉方式以及隨時間的變化方式。」

所有生物都會吸收碳14(碳元素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這種同位素會以固定的速率衰變)。利用這個性質,考古學家就能推測各種有機物質(包括貝殼、骨骼、木炭等)的形成年代。20世紀40年代末,碳14測年法改變了考古學,並成為了確定年代的金標準。隨後,第二次變革來臨,當時科學家意識到由於太陽活動,環境中的碳14濃度並非一成不變,例如原子彈試驗和化石燃料燃燒也會影響它的濃度。因此,科學家需要使用一系列獨立的測量結果對碳14測年的結果進行校正,而這些數據主要來自古代樹木的樹幹。科學家可通過樹幹的年輪推測時代,然後再與碳14測年法的結果進行比對。

在20世紀80年代繪製早期的校正曲線時,年輪法測定的年代最早只能到數千年前。而最新的IntCal20用年輪法校正的時間已經向前推至距今1.4萬年了。此外,這條新曲線的確定不僅使用了常規的年輪法,對特定年齡的年輪還增加了採樣量,以此評估太陽輻射爆發等現象造成的短期數據突變。其他的校正方式則包括冰芯、季節性湖泊沉積物和洞穴石筍等。因此,新曲線能夠校準的時間已經向前推至 5.5萬年前了,基本與碳14測年法能測得的最早年代相當。

國際校正工作小組(Internatio-nal Calibration Working Group)成立於2002年。小組通過多方收集數據的方式製作了這條應用廣泛的新校正曲線。除了適用於北半球的IntCal20外,該小組還分別製作了適用於南半球和海洋的校正曲線,這3個曲線在碳14的含量上略有不同。

在IntCal20的12 904個原始測試數據中,有800多個位於公元前18~16世紀。這也是曲線的公元前階段中,年代確立更為準確的一段時期。科學家知道,毀滅古希拉島的那次火山噴發就發生在這段時期,因此他們想為噴發事件確定一個更具體的時間。「如果我們能弄清此次事件的可靠時間,就意味著只要在這片區域的任何考古遺蹟中發現了火山灰,就能確定準確的時間,」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樹木年輪科學家夏洛特·皮爾森(Charlotte Pearson,參與了IntCal20曲線繪製和古希拉島研究工作)說,「這樣,就能把周圍所有偉大文明所處的時間匯總在一起了。」這其中不僅包括米諾斯人,還有西臺人、喜克索斯人和古埃及人。

圖片來源:Pixabay

不過目前得到的數據還是讓人難以捉摸。一些陶器和古代記錄顯示此次火山噴發的時間是公元前16世紀晚期,而碳14測年法的結果則要早100多年。用IntCal20校正測試的結果確實可以縮小誤差,但由於在這段時間內曲線是平滑的,因此只得到若干可能的時期,而不是最終的確切答案。

「最大的區別在於,我們現在得到的年代範圍已經大大縮小了。」美國康奈爾大學考古學家斯圖爾特·W·曼寧(Sturt W. Manning)說。他曾領導了早期古希拉島碳14測年工作,同時也參與繪製了IntCal20校正曲線。他表示,校正後的碳14測定結果認為,此次火山噴發最可能發生在公元前17世紀晚期,不過另一個可能的時間是公元前16世紀早期至中期。

有了這些新數據,年代測定的「準確度大大提高了,但諷刺的是並沒有解決這個爭論」。儘管如此,皮爾森認為科學家離揭曉謎底更近了,她說:「我認為最終能確定準確的年代,只不過得找出能夠推出正確時間的記錄。」

希臘著名的聖託裡尼島。圖片來源:Pixabay

IntCal20發布後,預計會出現一波重新校正數據的研究熱潮——當然不僅限於青銅時代的數據。根據新曲線,位於末次冰期末的過渡時期提前了50年。這或許會影響考古學家對各種史前巨獸滅絕時間的推斷,以及人類首次進入美洲等有爭議的時間數據。此外,在西伯利亞發現的烏斯季伊希姆人——歐亞大陸發現的最早的智人化石——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晚1000年。

海厄姆對新曲線中5.5萬~5萬年前的這段時間尤其感興趣。他希望這有助於科學家理解現代人類(剛從非洲向外遷徙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是如何與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古代人類相處和通婚的。

曼寧稱,下次校正時會發布更多適用於特定區域的曲線,這或許能解決古希拉島火山噴發時間之謎。「我們已經進入了能精確定年的新時期,」他說,「這樣我們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定年時測的究竟是什麼,以及放射性碳定年的結論究竟是怎麼來的。」

撰文:梅甘I甘農(Megan I. Gannon)

翻譯:張哲

文章來源: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繪製出更精準放射性碳定年曲線
    據外媒報導,得益於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展開的放射性碳定年重大重新校準工作後,人們對古代歷史的看法將變得更加清晰。這項為期7年的全球研究使用了來自各種來源的近1.5萬份樣本,並由此繪製出了全新的、更精確的校準曲線從而能夠更加精確地測定55000年前的物體年代。
  • 同位素是如何測定地球的年齡,和陽澄湖大閘蟹真偽的呢?
    對於放射性同位素體系,在地球化學中的應用主要是定年。而對於穩定同位素,應用則主要為測溫、示源、示蹤。>所謂定年,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性質,測定體系不與外界發生同位素交換後的年齡。
  • 珍曉推科普「第44期」碳定年法
    又稱:放射性碳定年法;碳-14定年法學科:大氣科學_大氣化學相關名詞:放射性同位素 穩定同位素 半衰期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自然界的碳有多種同位素,其中碳-14是含量非常少的放射性同位素。它是宇宙射線中的中子與空氣中的氮-14原子進行反應的產物,並且接著與氧發生反應而變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碳定年法的核心原理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納入,變成植物體的一部分,食草動物吃掉植物,食肉動物又吃掉食草動物,動植物的代謝又向自然界排出各種含碳化合物。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新型高靈敏度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
    低本底高靈敏度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對石榴子石Sm-Nd定年、隕石Sm-Nd年代學及地球化學、高度虧損超鎂鐵巖
  • 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結石的碳穩定同位素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對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結石進行了碳穩定同位素檢測。結果表明,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的豬均以C3類植物為主要食物來源,說明二者的食性一致。結合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釉質的鍶同位素比值數據分析,推測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的豬均為本地出生。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2016-05-2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氫、氧、氮同位素測定技術,促進不同領域學者間的交流,5月24日,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
    造林能夠改變輸入到土壤中凋落物的數量和質量,進而改變土壤中有機碳的動態。土壤中碳氮穩定同位素是對植物凋落物同位素信號的反應,所以,微生物利用土壤中來源於不同質量凋落物的有機物能夠被評估。但是,現階段影響微生物碳氮同位素的因素還不夠明確。
  • Geological Journal: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
    吳亞生等-GJ: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我國多個沉積盆地深部寒武系以白雲巖為主,且缺失可用於地層對比的化石信息,因此如何對這些白雲巖地層進行年代地層劃分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大量的寒武紀碳同位素研究,以建立碳同位素地層學方法,揭示碳同位素演化的重要地質事件。較典型的工作是朱茂炎等綜合他本人和其他學者的工作,在寒武系定義了10個碳同位素漂移事件(Zhu et al., 2006),其中的3個事件(BACE、ROECE、SPICE)被廣泛用於全球地層對比。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首次報導了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分餾的四階段性,建立了同位素分餾一般模式,闡明了同位素分餾的主控因素及機理,並拓展應用於原位含氣量和吸附氣/游離氣比例關鍵參數的評價。該研究以「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為題發表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文版第4期、英文版第5期。
  • Geological Journal: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
    吳亞生等-GJ:寒武系年代地層劃分新方法——碳同位素變化型曲線國內外學者開展了大量的寒武紀碳同位素研究,以建立碳同位素地層學方法,揭示碳同位素演化的重要地質事件。較典型的工作是朱茂炎等綜合他本人和其他學者的工作,在寒武系定義了10個碳同位素漂移事件(Zhu et al., 2006),其中的3個事件(BACE、ROECE、SPICE)被廣泛用於全球地層對比。然而,用碳同位素的突變事件,即顯著的增大或減小事件,作為地層劃分和對比的依據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碳同位素漂移的幅度易受成巖作用改變從而變得不明顯,此外,漂移之間的地層無法劃分。
  • 聚焦地礦微區原位分析新技術——2019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
    也介紹了其課題組建立的雷射剝蝕等離子體質譜測定鋯石中鋯同位素的新方法,其建立的LA-MC-ICP-MS鋯石Zr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可以準確識別鋯石顆粒中Zr同位素組成的變化。最後,胡兆初還介紹了黑鎢礦雷射剝蝕等離子體質譜U-Pb定年方法,採用水蒸氣輔助非基體匹配U-Pb定年方法,相比引入其他的活性氣體,該方法可講儀器增敏2-3倍,並準確分析黑鎢礦U-Pb年齡。
  • 地質地球所研究出實時在線氧校正高精度鋨同位素測定方法
    鋨同位素在大陸巖石圈地幔定年、殼幔物質來源示蹤、金屬礦床定年、天體化學、環境演化以及核幔相互作用等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然而由於同位素分餾效應的存在,自然界氧同位素比值存在一定的變化範圍,而實驗室氧同位素測定值也可能隨實驗條件(比如燈絲溫度、發射劑配比及加載方式、離子源氧壓等因素)變化,甚至NTIMS測試過程中氧同位素都可能存在複雜的分餾效應(即氧同位素組成可能隨著測試的進行而發生變化),因此傳統方法採用固定的氧同位素比值進行鋨同位素分析結果的氧校正計算,可能影響最終
  • 【中國科學報】鈣華碳氧同位素氣候指代意義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不同地貌部位形成的內生鈣華碳氧同位素的相關性差異,這為鈣華高解析度古氣候重建提供重要依據。目前,該研究成果在英國《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上發表。  鈣華具有較高的沉積速率,使得其重建古氣候的精度可達年、季尺度。這有利於對突發的重大氣候環境事件(洪水、乾旱、地震等)和年—百年尺度氣候周期的研究。
  • Pribolab明星產品—真菌毒素檢測中的碳13穩定同位素內標
    隨著質譜技術的應用,2020版《中國藥典》及2017年最新頒布的真菌毒素新國標中已採用同位素內標稀釋法,印證了同位素內標在真菌毒素檢測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加之穩定性同位素內標無影響因子,可以有效校正基質效應;消除實驗誤差,有效提高準確度和精密度;結合普瑞邦固相淨化柱完美實現一步淨化,選擇在待測樣品中,淨化過程或上LC-MS/MS前的步驟加入穩定性同位素內標(不同步驟加入有差異),可實現多毒素同時快速檢測。
  • 考古利器:碳-14測年
    分析其年代時,技術人員往往會選擇碳-14手段來鑑定其大致的誕生年份,碳14測年屬於放射測年法的一種 ,通過利用測定被測定物中某些放射性元素與其衰變產物的比率,之後應用這种放射性元素半衰期計算年代的方法;因為碳十四的半衰期比較短,碳十四測年法的應用局限於5到6萬年內。一般用在非常接近現代的定年,一般不超過四萬年,誤差率大概是±0.5-1.5%。而且年代越遠誤差率越大,誤差值也更大。
  • 同位素DIY
    本展項讓觀眾了解同位素的概念,了解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中子數決定同位素,並了解碳的同位素14C在檢測年份方面的重要應用。①什麼是同位素?而所謂「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具有相同的質子數,但中子數卻不同。例如:氫的三種原子氕、氘和氚,它們原子核中都有1個質子,卻分別有0個中子、1個中子及2個中子,所以它們互為同位素。②同位素性質有何異同?
  • 科學家揭示祁連圓柏中樹輪氧同位素變化及氣候意義
    樹木年輪具有定年準確、連續性較好、時間解析度高、分布範圍較廣以及可與器測記錄進行校正等特點,是重建高解析度古氣候變化的良好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