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結石的碳穩定同位素分析

2020-11-22 騰訊網

摘要:本文利用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對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結石進行了碳穩定同位素檢測。結果表明,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的豬均以C3類植物為主要食物來源,說明二者的食性一致。結合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釉質的鍶同位素比值數據分析,推測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的豬均為本地出生。

一、前言

牙結石通常存在於牙齒表面和牙齒的頸部,主要由有機成分加上捕獲的食物顆粒以及無機礦物相構成的複合材料。在生物考古學領域,出土人及動物遺骸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已成為一種探討古代人類飲食狀況的常用技術手段。但是,由於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過程中需要對樣品進行分解和提取,因而用於檢測的樣品無法保留原狀而在實驗過程中被消耗掉了。基於上述原因,對於一些重要樣品特別是用於展覽的標本,就不適合使用該方法。而牙結石作為人類和動物牙齒表面的附屬物,如果被去掉,並不會影響標本本身的完整性,所以,採集牙齒表面的牙結石進行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可以算作一種無損檢測手段,對於需要保留或用作展示的標本就具有重要實用價值。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下,比如出土的遺骸數量很少,或者保存狀況不佳,無法進行骨膠原的提取等等,也可以採集牙結石進行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作為一種補充和參考。

我們在對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動物遺骸進行鍶同位素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去除牙齒表面除牙釉質以外的一切物質,其中就包括牙結石。考慮到考古出土樣品比較珍貴,應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術手段充分提取蘊含在樣品中的信息,所以就有意識地採集了一部分動物的牙結石進行了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結合樣品的鍶同位素比值的分析結果,探討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動物的來源與消費方式等方面的問題。

二、材料與方法

樣品的預處理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超淨實驗室內進行的。首先將動物牙齒放入潔淨的50毫升燒杯中,加入純淨水清洗三次,以去除牙齒表面殘留的土壤等汙染物,清洗後的牙齒在低溫下乾燥。用潔淨的手術刀仔細刮擦除去牙結石,收集待測。

保留清洗牙齒的水溶液,過濾後得到土樣,低溫乾燥後,加入2mol/L鹽酸(優級純)至無氣泡產生,靜置24小時。用純淨水洗至溶液呈中性,過濾,低溫乾燥後待測。

樣品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環境同位素實驗室的Elementar Vario-Iso-prime100型穩定同位素質譜分析儀上測試其碳含量及同位素比值。碳穩定同位素比值以USGS24標定碳鋼瓶氣(以PDB為基準)為標準,分析精度為±0.2‰,碳同位素比值以δ13C(相對V-PDB)表示,測試結果詳見表一。

三、結果與討論

1.樣品的去汙染檢驗

出土動物牙齒在長期的埋藏過程中,表面往往附著土壤等汙染物,經過清洗後,汙染物是否被清徐幹淨需要進行檢驗。目前關於牙結石的檢測與分析尚處於起始階段,樣品預處理方法也正在探索,所以我們收集了從樣品清洗下來的土壤樣品作為對照樣品,經過預處理後,與牙結石樣品一同進行了碳含量及同位素比值檢測。從表一所示的數值來看,兩份分別來自凌家灘與韋崗遺址的土壤樣品的碳含量及同位素比值比較接近,而與動物牙結石樣品的碳同位素比值不同。說明牙結石樣品沒有受到汙染或汙染程度很低,數據可用。

2. 碳穩定同位素數據分析

凌家灘和韋崗遺址出土的豬牙結石的碳穩定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4例豬牙結石的δ13C值的分布範圍是-24.08‰~-27.92‰,平均值為-25.29±1.5‰。其中包含3例凌家灘遺址出土的豬牙結石樣品和1例韋崗遺址出土的豬牙結石樣品。除了1例凌家灘遺址出土的豬牙結石樣品的δ13C值是-27.92‰以外,其餘樣品的δ13C值非常接近。而且上述2個遺址出土的豬牙結石樣品的δ13C值均處於C3植物的δ13C值(-20‰~-35‰)範圍內。韋崗遺址出土的豬牙結石δ13C值與凌家灘遺址出土的豬一致,說明二者的食性一致。

此外,由於土壤有機質代表著一個從新鮮植物殘體到徹底腐殖質化物質的連續體,一般來說,土壤有機質的δ13C值與來源植物物料的δ13C值十分接近,因此可以根據植物的特徵δ13C值,就能判斷出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因為自然界植物間碳同位素組成是有差別的,可以用δ13C值定量表示。通過對自然界數百種不同科、屬、種的植物的研究發現,C3類植物如稻米、小麥、豆類等,其δ13C值範圍為-20‰~-35‰,C4類植物,如玉米、小米、高粱、甘蔗等,δ13C值範圍為–8‰~-14‰,CAM類植物如菠蘿、甜菜等,δ13C值範圍為–12‰~-23‰。凌家灘和韋崗遺址土壤樣品的檢測結果表明,在研究區域內的環境下,植被是以C3植物為主。

3.不足之處

由於牙結石是一種成分複雜的生物材料,如何利用現有技術更好地提取其中包含的各種信息正處於探索階段,需要進行更多艱苦細緻的工作和大量數據的支持。一般情況下,如果條件允許,首選利用骨膠原進行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以探討動物的食性,只有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才以牙結石的檢測作為參考數據。凌家灘和韋崗遺址出土動物標本數量較少且保存條件不理想是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的牙釉質鍶同位素比值均在當地生物可利用的鍶同位素比值範圍之內,而且兩地相距不遠,因此想從食性分析的角度探討二者是否相同,從而彼此構成一條證據鏈。顯而易見,目前我們研究的樣本量是遠遠不夠的。更進一步的研究要留待考古發掘出更多的出土動物標本之後。

(作者:趙春燕 呂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吳衛紅 安徽大學歷史系;原文刊於《南方文物》2020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穩定碳氮同位素分析打開考古新視野 史前河南人平常都吃啥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說,目前河南40餘處龍山遺址的墓葬發現「大分散、小聚攏」特點顯著。  位於漯河市郾城區的郝家臺遺址,經過前後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共發現74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參與該遺址發掘研究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張海表示,郝家臺遺址是龍山時期的先民直接在消亡的湖沼之上建立的最初聚落。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獠牙猙獰 神威凜然——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出土獠牙神面玉牌飾賞析
    圖一  孫家崗遺址出土玉獠牙神面牌飾(M149:1)圖二  孫家崗遺址出土獠牙神面牌飾(M149:1)線圖人面兩側耳下有穿孔耳環,頂上有冠,冠簷長伸飛卷。但一側冠簷有殘缺,殘斷處重新打磨並斜向鑽孔。玉牌前後兩面的紋樣完全一致,並可對應,區別在於一面為減地陽紋,顯得立體厚重,另一面為陰刻,顯簡潔凝練。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主場活動舉辦 直播凌家灘遺址發掘
    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在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辦,線上直播凌家灘紅燒土塊遺蹟考古發掘,揭曉「2019年安徽省最美基層文物保護員」名單,拉開全省「遺產日」活動的序幕。  在安徽主場活動現場,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學習強國」平臺開展考古發掘直播,帶領觀眾線上參觀凌家灘文明探源館、考古工作站、墓葬祭祀區,探究凌家灘遺址在史前文明中的價值和地位,了解凌家灘歷年來的發掘及學術研究情況。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2016-05-2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氫、氧、氮同位素測定技術,促進不同領域學者間的交流,5月24日,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
  • 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微型鳥雕像登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在使用陶器形制對文物和遺址進行年代確定,但這些日期必須使用相關材料的放射性碳定年法或樹木年代學,對樹木年輪的分析等方法加以確認。埃弗謝德教授的新技術使研究人員可以直接在陶器上放射性碳日期化動物脂肪殘留物。他的團隊能夠從重量僅為2克的陶器樣品中分離出化合物,並檢測出牛奶,奶酪或肉類殘留物中殘留的微量脂肪酸碳。
  • Pribolab明星產品—真菌毒素檢測中的碳13穩定同位素內標
    Pribolab || 真菌毒素13C穩定同位素內標加之穩定性同位素內標無影響因子,可以有效校正基質效應;消除實驗誤差,有效提高準確度和精密度;結合普瑞邦固相淨化柱完美實現一步淨化,選擇在待測樣品中,淨化過程或上LC-MS/MS前的步驟加入穩定性同位素內標(不同步驟加入有差異),可實現多毒素同時快速檢測。
  • 黍與食:論陶器殘留物分析在黍作物加工與食用研究上的應用
    圖 7 浙江省田螺山遺址樣本有機殘留物分析質譜圖  接下來教授開始細緻地介紹他採用的能夠在有機殘留物分析中確認黍存在的具體研究方法,一方面是通過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來判斷是殘留物來源是C3植物還是C4植物,另一方面是通過黍素的存在與否來判斷該植物是否為黍。
  • 柴莊遺址碳14測年法測量 距今至少3000年
    柴莊遺址碳14測年法測量 距今至少3000年 作為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柴莊遺址,自2019年年初在河南濟源發掘以來,就備受各界關注。日前通過權威部門對各類取樣進行碳14測年法測量,確定柴莊遺址延續時間為殷墟二期至商末周初,驗證了此前專家的分析。
  • 薊縣東營坊遺址碳14測年 4萬年前就有"天津人"
    國際權威檢測機構美國貝塔放射性碳測年實驗室日前對取自薊縣東營坊遺址發掘區地層內的動物骨骼樣本採用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進行了分析檢測,測定薊縣東營坊舊石器遺址絕對年代為超過距今43500年。這一測年結果,明確了東營坊遺址的絕對年代,從而將天津市域內的人文史由原來的1萬年以上提早到距今4萬多年以前,這是天津地區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存。 2005年3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薊縣北部地區開展了舊石器考古專題調查,發現石器地點27處,分布範圍涵蓋薊縣6個鄉鎮,採集到大量石製品。
  • 胡耀武作客人文學院穀雨計劃專場講座:「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學」
    世界著名考古學家倫福儒曾經以「穩定同位素革命」來形容這一技術為考古界帶來的巨大影響。如今,穩定同位素分析已經十分成熟,成為國內外考古界的「標配」,那麼,它是分析方法還是學科?國內外普遍認為穩定同位素分析僅僅是一門技術。但胡耀武提出,將穩定同位素分析作為技術來看,與其重要地位不匹配,他認為相關領域已經發展到了成為一門學科的階段。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公布,安徽這一遺址出土化石上榜!
    日前,中國古生物學會公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東至華龍洞遺址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