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武作客人文學院穀雨計劃專場講座:「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學」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1118日,應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教工黨支部邀請,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胡耀武教授來到國科大玉泉路校區,主講《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學——概念、簡史、原理、理論、目標、展望》。

 

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始於上世紀70年代,是目前生物考古的主要分支領域。胡耀武以國際知名期刊JASAAS上關於這一領域的綜述文章和Archaeology Science等專著為例,展示了穩定同位素分析在考古學、科技考古學中的地位。世界著名考古學家倫福儒曾經以穩定同位素革命來形容這一技術為考古界帶來的巨大影響。如今,穩定同位素分析已經十分成熟,成為國內外考古界的標配,那麼,它是分析方法還是學科?

國內外普遍認為穩定同位素分析僅僅是一門技術。但胡耀武提出,將穩定同位素分析作為技術來看,與其重要地位不匹配,他認為相關領域已經發展到了成為一門學科的階段。

在先後比較了同位素考古舌尖考古等名字之後,胡耀武最終選擇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學為這一學科命名,英文名為stable isotope bioarchaeology,簡寫為isobioarchaeology,將其作為生物考古學(bioarchaeology)的分支。

生物考古,在北美主要指對人類遺存的綜合分析,與動物考古、植物考古有所區分;而在歐洲則指所有研究生物遺存的學問。國內學者早期主要遵循美國概念,最近幾年,關於人類遺存的研究被單獨分為人類骨骼考古。

 

考慮到聽眾的知識背景,胡耀武簡要介紹了穩定同位素的概念、表示方式以及同位素分餾的基本原理,指出穩定同位素技術的出現使得人類對物質的分析從元素層面上升到同位素層面,其應用領域也日益廣泛,如法醫學、產地溯源、病理學等等。

胡耀武從質譜、碳十四測年兩項諾獎成果出發,展現了穩定同位素技術的發展歷史。自玉米的穩定同位素異常現象被發現起(當時用於給碳十四年代做校正),到碳穩定同位素、氮穩定同位素領域的兩篇開山文章,再到1983年碳氮穩定同位素首次被用於骨膠原研究(以反映古人食譜),以及1985Sr穩定同位素被建議用於人群來源研究,國際上穩定同位素分析的早期工作基本都來自於地球化學界。近些年來,又有Ca同位素等非傳統同位素的應用以及穩定同位素用於施肥的研究。此外,Evershed等人開創了對殘留物的同位素分析,Full等人關注同位素角度下先民健康狀態。整體來看,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自於同位素地球化學和同位素生態學,如今在全世界各大洲都有較多工作開展。

國內的工作起步也較早,1984年仇士華、蔡蓮珍兩位前輩率先通過碳穩定同位素開展考古研究;到了90年代,生物考古概念開始出現;2002年,胡耀武完成了該領域在國內的第一篇博士論文;03年,張雪蓮老師發表了國內第一篇穩定同位素食譜研究綜述。其後,胡耀武等人率先發表國內學者在穩定同位素考古領域的首篇國際文章;S同位素方法被胡耀武引入到田園洞人研究;殘留物的單體同位素工作也被國內學界逐漸開展;18年,胡耀武在國際期刊發表穩定同位素考古的綜述文章。在胡耀武製作的國內相關學者地理分布圖中可以看出,這一領域在國內早已遍地開花。

胡耀武指出,與國際學界不同,我國的穩定同位素分析從一開始就集中在考古學、科技考古學界,集中於相關的考古學問題上,缺乏對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的系統學習、聯繫和借鑑,更關注古代人類活動。

隨後,胡耀武從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學的四大原理——我即我食(You Are What You Eat)、我即我是(You Are What You Are)、我即我居(You Are Where You Live)、我非我食(You Are Not What You Eat)等方面,先後為大家介紹了具有營養級指示效應的諸多傳統、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研究,脂肪酸單體同位素研究,SrPb穩定同位素與人群來源研究,骨骼碳酸鹽中的CO同位素研究,骨骼磷酸鹽中的O同位素研究,膠原蛋白中的HO同位素研究,同位素視角下的代謝異常研究等諸多分支方向。當然,一些研究也有較大的局限,如Sr同位素作為巖石年齡的良好指標,在生態系統中分餾效應較小,因此可用於研究人群來源(人類第一顆臼齒的Sr同位素比值可以反映其出生地)。然而,一個區域內部動植物的Sr同位素比值事實上差異巨大,如何區分Bioavailable Sr Isotope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在對穩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學整體介紹完畢後,胡耀武總結了這門學科的的四大研究目標,即古食譜、生物溯源、古生態、先民健康,並指出目前學界在同位素分餾機理等方面研究不足,未來需要更多學科的融入,並探索微損、無損的研究方式,進而在全球視野下開展工作。

最後,胡耀武從事業心、自信心、國際心和中國心、思考心、敬畏心等方面向在場的師生分享了求學、治學的心路歷程與寶貴經驗。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就穩定同位素分析中的汙染、穩定同位素視角下的疾病與健康、鋅同位素前景等問題與胡耀武深入交流。

相關焦點

  • GSAA「研究生是怎樣煉成的」系列講座-工學院專場
    上一期的理學院專場講座中,院長、教授們和在讀研究生們風趣幽默地向大家介紹經驗,與同學們熱情互動答疑,同學們收穫頗豐,講座圓滿落幕。GSAA「研究生是怎樣煉成的」系列講座第二場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專場來啦!!!
  • 【講座通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7講)
    講座題目:古基因組學和考古學的整合主講人:楊東亞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礦床學研究中的應用
    主講:朱祥坤題目: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礦床學研究中的應用時間:2017年12月7日下午14:30地點:地球科學學院學術報告廳朱祥坤,1985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質學專業。地球化學家,牛津大學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主任、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實驗室主任。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主要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有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地球與太陽系的早期演化、地圈與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及其與環境變化的關係、海底熱液活動與成礦作用、造山帶與巖石圈演化、同位素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等。
  • 黃德寬:「強基計劃」與清華的「人文日新」
    ,也寄託著清華「人文日新」的辦學追求。 四是清華強基人才選拔培養定位、書院制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舉措以及「人文、綠色、開放、智慧」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實施古文字學強基計劃創造一流的環境。日前,邱勇校長來出土文獻中心調研時指出:「正是清華文科的發展,清華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大學。一流是綜合的一流,包括一流的文科,一流的人文。
  • 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結石的碳穩定同位素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對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結石進行了碳穩定同位素檢測。結果表明,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的豬均以C3類植物為主要食物來源,說明二者的食性一致。結合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豬牙釉質的鍶同位素比值數據分析,推測凌家灘與韋崗遺址出土的豬均為本地出生。
  • 聚焦地礦微區原位分析新技術——2019中國質譜學會無機及同位素...
    大會共邀請18位專家做大會報告並開設主題為雷射剝蝕等離子體質譜、生命科學與醫學、同位素質譜、儀器研發與應用、環境與食品等多個分會場。會議同期還設置了青年論壇專場和學術牆報展示,以促進我國無機及同位素質譜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展示我國在該領域取得的成績及增進同行間的學術交流。儀器信息網對本次會議中針對地礦領域樣品的微區原位分析新技術及應用新進展進行了整理,以饗讀者。
  • 「考古學與當代社會——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成立五周年專題研討會」成功舉辦
    會議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指導委員會主辦;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考古觀察站(國家文物局支持公共考古平臺)承辦。來自各高校和文博考古機構的專家學者、學生及媒體記者參與了本次會議。會議開幕式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姚百慧副院長主持。 會議現場
  • 信息學院舉辦生物醫學工程系列講座
    7月6日下午,應信息學院大師講席II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高大勇博士的邀請,中科院醫工所研究員、美國華盛頓大學兼職教授邱本勝博士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生梁鑫來信息學院作精彩學術報告。報告由高大勇教授和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中國科大大師講席教授高家紅博士共同主持。
  • RSC Desktop Seminar | JAAS 新銳研究者講座獎報告專場
    歡迎參與英國皇家化學會舉辦的『RSC Desktop Seminar』JAAS 新銳研究者講座獎報告專場,特邀 2020 年 JAAS Emerging Investigator Lectureship
  • 【生命學院】舉辦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專場招聘會
    12月16日下午,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就業指導中心就業招聘大廳舉行專場招聘會,來自我校生命學院、動科學院和西安交通大學等兄弟院校的一百餘名研究生、本科生參加了招聘會。  招聘會上,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招聘主管張文博和國際業務部趙君就公司基本情況、企業文化、招聘崗位和要求等情況進行了宣講,同時就應聘學生提出的個人發展空間、薪金待遇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現場解答和互動。  據悉,我校為南京金斯瑞生物2010全國校園招聘的最後一站,公司將在對應聘學生簡歷進行認真篩選後邀請具有意向學生到南京公司總部進行參觀和面試。
  • 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圓滿落幕
    7月22日上午,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在理化大樓東三報告廳落下帷幕。上午八點半,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員為學員們講授最後一堂課:關於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研究歷史、分析方法和應用。朱祥坤研究員是國際上最早開展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的先驅之一,他系統介紹了這個新領域的起源,報告內容豐富有趣,學員們深受啟發,大家以熱烈的鼓掌表示感謝。
  • 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在中國科大舉行
    7月10日上午,第二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拉開帷幕。中國科大副校長楊金龍教授、地球化學專業主任倪懷瑋教授、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張兆峰研究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何永勝副教授及中國科大地空學院黃方教授和肖益林教授等領導和授課老師出席開幕儀式。
  • ...海洋學院第二屆「院·望」系列講座第二場 講述《地球氣候的...
    11月18日中午,海洋學院第二屆「院·望」系列講座第二場在線舉行。海洋學院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Michael Bender教授作題為《The History of Earth’s Climate》的學術講座。來自校內外的200餘位師生參加,本次講座由海洋學院博士生蒙澤主持。
  • 唯尋「定向專業」挖掘機|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
    它就是考古學與人類學。這兩個專業拆開來看那可都是UCL的王牌專業,在2020年QS專業排名中,UCL的人類學位列第四,僅次於哈佛大學。而考古學更是自2016開始就穩穩地處在世界第三的位置巋然不動。今天小編就按著交叉學科這一主題,帶你看看在倫敦大學學院(UCL)當考古學與人類學(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強強聯手,能擦出什麼火花!01專業理念考古學與人類學,一個關注過去,一個聚焦當下。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發起,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和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三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自上個世紀末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MC-ICPMS)問世以來,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穩定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從傳統的幾個氣體元素(C、H、O、S、N等)擴展到幾乎整個元素周期表,開啟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 「界面:新時代科技人文之變」第四屆網際網路思想者大會成功舉辦
    讓我們一同深入未來的變化與未知,探索科技與人文的思想之源。2020年12月22日,「界面:新時代科技人文之變」第四屆網際網路思想者大會暨《2050:未來議程》發布會在北京景山公園·觀德殿召開。今年剛剛亮相的景山公園觀德殿位於中軸線遺產點景山公園內,始建於萬曆二十八年,明清時期,這裡曾是觀看騎馬射箭之處。這是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的大尺度思想盛宴,反差、超越、想像。
  • 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張青蓮院士的光輝一生
    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張青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06年12月14日19時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我國重水及穩定同位素化學研究的先驅和奠基人1934年秋進入柏林大學物理化學系,師從無機化學家李森菲爾特(E.H. Riesenfeld)。李森菲爾特根據張先生已有的科研基礎,建議他以重水的研究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
  • 專家觀點 陳玖斌:土壤環境重金屬汙染的同位素示蹤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陳玖斌博士/教授專家介紹:天津大學地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組部、科技部「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科院「百人計劃」研究員。獲國際地球化學學會Kharaka獎。